唐朝文成公主當年奉唐太宗之命遠嫁於吐蕃和親,一行人浩浩蕩蕩到了陌生的地方,
公主用台語也就是閩南語,問隨從說:這是哪裡?(台語發音=jia xi da lai=扎西德勒)
當時藏族人聽不懂唐朝的官話也就是台語,以為這是吉祥話的意思,
從此藏族人向別人問候的時候,就將「扎西德勒」掛在嘴邊了.
安史之亂發生,唐朝人舉家南遷到了閩南定居,就把官話傳承到了閩南地區,
也就是現在泉州腔的台語.
charlie324 wrote:
唐朝文成公主當年奉唐太宗之命遠嫁於吐蕃和親,一行人浩浩蕩蕩到了陌生的地方,
公主用台語也就是閩南語,問隨從說:這是哪裡?(台語發音=jia xi da lai=扎西德勒)
當時藏族人聽不懂唐朝的官話也就是台語,以為這是吉祥話的意思,
從此藏族人向別人問候的時候,就將「扎西德勒」掛在嘴邊了.
安史之亂發生,唐朝人舉家南遷到了閩南定居,就把官話傳承到了閩南地區,
也就是現在泉州腔的台語.
南宋慶元間任汀州教授的陳一新,在其所寫的《跋贍學田碑》有云:「閩有八郡, 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差不多同時代的劉克莊(今福建莆田人)在他詠漳州風物的詩句中有:「風煙絕不類中州」。比照着看,可見在宋人眼中境土相鄰的汀、漳兩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不同的,汀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相差較大。
----------------------------------------------------
宋朝的人完全聽不懂閩南語, 只有"汀民類中州", 汀民就是現在的客家人, 客家話比較接近當時的官話.
唐朝到宋朝, 說的官話應該是一樣, 不可能宋太祖趙匡胤 "陳橋兵變", 說的官話就大改變.
閩南語是古老的語言, 古老到沒有 F 發音, "發" 都念成 "花".
客家話的形成年代是在唐宋之間, 客家話 是有 F 發音, 所以推測當時的官話是有 F 發音.
結論是 唐朝到中華民國, 歷代官話不是現在的方言.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