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剛過,農曆新年又即將到來
所以來談談不同的曆法規則吧
曆法的種類大致分成三類
基於回歸年設計的是陽曆,可用來看季節變化
基於朔望月設計的是陰曆,可用來看潮汐變化
結合回歸年及朔望月的為陰陽曆,可同時看季節及潮汐變化
陽曆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公曆(格裡曆)
阴曆最多人用的是伊斯兰曆(回曆)
陰陽曆最多人被用的是農曆(夏曆)
以下分別簡介各自的規則,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公曆規則:
1.紀年:以古人誤以為耶穌出生的那年為元年
2.元旦為冬至后9~11天,為古羅馬職政官上任日
正確來說是當太陽來到黃道的某個點的那天為羅馬執政官上任日,所以才將那個時刻才定為元旦
3.基本原理:黃道為地球公轉時見到太陽在遠方恆星投影之移動軌跡,太陽於黃道上走一圈即為回歸年
而黃道和天赤道會有兩個交界處,當太陽在春天走到天赤道與黃道的交界處時為春分,從一個春分到下一個春分即為一回歸年,故一年為365或366天
至於如何觀測黃道軌道,僅需在日出前及日落後觀察日出、落點附近的星星即可
4.月份與朔望月或恆星月無關,僅為大致上的12等分,故4、6、9、11為30日
2月基於閏年與否為28~29日,其餕月份為31日
5.閏年規則:格裡曆制定時測定一年為365.2425日(實際值較為接近365.24219)
因此先四年一閏,使每四年誤差0.03日,但四百年後會誤差到三天,故若遇百年則不閏,四百年又閏
伊斯蘭曆規則:
1.紀年:以穆罕默德率信眾至麥地那那年為元年
2.初見眉月那天為每個月的初一,故和農曆差1~2天
3.基本原理:以眉月出現再到眉月再次出現為一個月,同農曆朔望月,月相迴圈十二次為一年,一年354或355,與回歸年或恆星年無關
4.因為平均朔望月接近為29.53日,故單數月為30日,雙數月為29日,閏年時十二月為30日
5.閏年規則:因為平均朔望月約為29.53天,因此平年每個月會差0.03天,一年會差0.36天,近似30分之11天
等於若不置閏每30年會少11天,故30年11閏,至於確切閏年則置於年末會多出半天的那年
例如,第一年會少0.36天,第二年就會少0.72天,0.72>0.50,因此該年置閏,置閏後會多出0.28日,第三年末有會變成少0.08天,第四年少0.44天,第五年會少0.8天,因此第五年置閏,以此類推
農曆規則:
1.紀年:干支紀年
2.日月合朔為初一,故和伊斯蘭曆差1~2日
3.基本原理:每個月是朔望月,每一年接近回歸年,故閏年時要加上一個閏月,故一年為354~385之間
4.農曆大小月不固定,也沒有固定的計算方式,因為農曆的月份採定朔的模式,也就是不論如何,每個月的初一必定是日月合朔,技術上並沒有像前述回曆那種固定的算法,因為固定的算法遲早會出現誤差,所以實務上是由天文台或氣象局每隔一段時間經過天文觀測後發布新版農曆,因此在新版農曆再發布之前是無法得知尚未發布的年份的大小月有哪些
5.每個回歸年,或從春分到春分之間的時間同樣是由天文台單位計算並不斷地更新與發佈,並確保每個節氣太陽在固定的黃道位置上,此謂之定氣,因此沒有向公曆那種固定的算法
6.閏年:為了調和朔望月和回歸年,因此每次置閏為新增一個月
閏年和閏月的決定規則如下
春季太陽於黃道與天赤道交界處時為春分
從上個春分到下個春分為一個回歸年,期間分成24段,為二十四節氣
因此每月理應有兩個節氣,第二個節氣為中氣,但因為平年和回歸年大約會出現11天的差距
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某個月沒有中氣的情況,則該年為閏年,無中氣者后加閏月
若該年不只一個月無中氣,則閏第一個無中氣的月份
另外一回歸年約365.24219天
一朔望月約29.530588天,平年平均約354.367056天,因此19年後
回歸年365.242190天*19=6939.596100天
陰曆年354.367056天*19=6732.974064天
6939.596100天-6732.974064天=206.622036天
206.522036/29.530588≒7
故19年7閏
但是要注意,19年7閏不是置閏的規則,而是短期觀察的現象,長期來看並不適用,否則245年後會出現1天的誤差,長遠來看更接近4103年1511閏
總之實際閏年時間是由天文台/氣象局不斷測算、更新、發布的結果,而無特定計算公式
以上是我對三種曆法的規則介紹
發文的日期依照這三種曆法為:
公曆 2022年 1月 16日
伊斯蘭曆 1443年 6月 13日
農曆 辛丑年 臘月 十四日
Ans : 是的
2. 農曆大小月是不是看實際天文狀況決定的?(月球與太陽合朔的時間點,以凌晨24點為準嗎?)
Ans : 是的
3.若不翻月曆,要怎麼知道甚麼時間要過年了
Ans : 看新聞….@@
4.過年的時間(正月初一),每次過年會在11天之間跑馬燈?他的規則是?
Ans : 11 天是指啥米?
公曆:公立測定每年時間為365.2425,而實際年更接近365.24219
因此365.24250-365.24219=0.00031
1/0.00031≒3225.80645
所以誤差值為第3226年會多一天
伊斯蘭曆:伊斯蘭曆每30年的天數等於29.5*12*30+11=10631.00
而實際三十個陰曆年更接近29.530588*12*30=10631.01168
所以每三十年會少10631.01168-10631=0.01168
1/0.01168≒85.61643,即每85.61643個30年,也就是第2569個伊斯蘭曆年會少一天
農曆:基於二十四節氣為兩個春分的間隔時間,即一個回歸年,故先預設一個二十四節氣的迴圈為365.24219天
365.24219*19=6939.60161
假設朔望月的計算方式像回曆一樣(其實不是),則平均每個月約為29.53055天
基於十九年七潤的原則,因此每十九年會有235個月,為6939.67925天
十九年差6939.60161-6939.67925=-0.07764天
1/0.07764≒12.87995,即每12.87995個19年會多一天
19.305*19=244.71905,因此農曆年245年後會相對於回歸年多一天
但萬幸的是農曆具體閏年的時間是由氣象局/天文台依現代天文的成果計算出來的
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更新,所以這種誤差不存在
結論:
公曆誤差為第3226公曆年多一天
伊斯蘭曆為第2569回曆年少一天
農曆閏年是通過天文台/氣象局定期計算更新的結果,故無這類誤差
規工閒仙仙 wrote:
1. 24節氣是看太陽位置是嗎?(也就是地球對太陽公轉的位置)
2. 農曆大小月是不是看實際天文狀況決定的?(月球與太陽合朔的時間點,以凌晨24點為準嗎?)
就個人的粗淺了解
第1點:陽曆的平氣 vs 定氣
不管是秦朝之前的夏曆或之後的漢曆,乃至近代曆法,古中國定年的基礎都是先測出冬至(立竿見影最長的一天),由冬至週期測算一個太陽年
將一年「均分」成二十四等分,此為「平氣法」,這使每個節氣均長為15天,每年只餘5或6天需分配,到授時曆為止幾乎都是採這方式
明末湯若望帶來西洋天文學理論,制訂改以15度圓周角切分的時憲曆,此為「定氣法」,並規定冬至必在十一月,但定氣法造成近日側(冬季)的每個節氣長度(日數)會比遠日側(夏季)少,從而導致夏月置閏的機會遠大於冬月
第2點:陰曆的平朔 vs 定朔
唐朝以前採用平朔,就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輪流放,盡量讓朔日等於月初一,但這種單純排列當然不可能契合天體規律
唐朝開始改用定朔,根據實際測量朔日週期的結果,計算未來哪個月該大哪個月該小,此後大小月不再是間隔配置,每年度編制新曆時都得重新計算下一年的狀況
所以古曆的規則從平氣平朔、平氣定朔、到定氣定朔越來越複雜
——————
如前述第2點,自定朔之後,大小月是算出來的,朔日必定是初一(而古曆不管望日,故望日未必是十五)
樓主所疑問的無中置閏,跟大小月的設置無關,純粹是決定陰曆年與陽曆年的日數差額 + 陽曆年閨日,也就是每次的「閏月」該塞在哪的規則
然後,十九年七閏是古六曆時代的規則,隨著測量與計算的精度提高,到隋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就改了
規工閒仙仙 wrote:
如果改為看星相可能比(恕刪)
再補充,古曆正月初一是一個被「決定」的日子
如前述,不管平朔定朔,古曆都希望將初一定在朔日,這點概無疑論,問題在於決定哪個月是「正月」?
古代以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將二十四節氣分配為十二地支月,而哪個月定為正月,端看當朝的政治決定,所以子正、丑正、寅正、甚至亥正(秦朝)都出現過,後來是因為以春季為首的寅正比較符合農耕規律,所以寅正月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農曆的年初一到下個年初一,間隔並非一個太陽年(365或366日),而是十二個月或十三個月(補閏)
觀星看的也是黃道週期(太陽年)理論上跟立竿測冬至算寅正的效果一樣,但考慮到工具精密度的發展史,你覺得是立竿測影先出現,還是觀星先出現
隋代劉焯製《皇極曆》提出改平朔法為定朔法,創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並引入曆法計算,確定歲差為75年相差1度,較接近真值。
西元1644年
清頒行了依西洋新法曆書推算而成的民用曆書《時憲曆》,首次在民用曆中改平氣為定氣。
https://www.cwb.gov.tw/V8/C/K/Encyclopedia/astronomy/calendar_list.html
中央氣象局,天文百問,曆法篇
https://www.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D5F18609004C0CE&sms=3AABB000A3E78431&s=AC19298B0509F078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陰陽曆對照表 + 曆象表
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M5L3JlbGZpbGUvNDc1NTcvNzk3MDY5OS9iYTMzZjQ1OC0yOGRlLTQxN2ItYTA5OS1iMzZiNmMyYTQyZTIucGRm&n=MjAxMS0yMDIy57Ch5piT5puG6LGh6KGoLnBkZg%3d%3d&icon=..pdf
2011-2022簡易曆象表
2022 大寒 太陽黃經度 300,1月 20日 10時 39分
下一個朔,2月 1日 13時 46分,是大年初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