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保險業務員又跟我推薦這個很奇耙的保險
因為我身體健康完全沒住院過〈但診所還是會去〉
看了防癌險保單感覺有點傻眼
保單內容感覺根本就是在X自己會得癌症
業務員接著說有還本型
囧.... 這保險真的有人再保嗎?
poliwag wrote:
前幾天我的保險業務員...(恕刪)
2010/12/01 · 作者 / 黃惠如 · 出處 / 康健雜誌 第145期
星座專家薇薇安,43歲病逝。翁雯柔醫師,44歲,肺腺癌。鴻準董事長郭台成,43歲,血癌。 藝人徐華鳳,37歲,胃癌。部落客趙大鼻,23歲,淋巴癌......
「人在上帝面前就像小玩偶,上帝用祂的金手指輕輕一推,你就會栽個大跟斗,好突然、好瘋狂,並沒有好心有好報,像我哥哥這樣好的人,可不可以請你不要推他,他是我最好的哥哥,23歲,還在發光的年紀……」
這是趙大鼻的妹妹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她難掩心中恐慌,不懂哥哥原本應該綻放的生命為什麼受到摧殘?
趙大鼻在當兵時,左邊脖子上發現一顆花生大小的硬塊,原本不以為意,而且怎麼檢查都找不出原因,直到長到高爾夫球大,任誰都覺得不對勁,醫生叫他趕快去腫瘤科檢查,切片報告是淋巴瘤,「整個人突然被泡到冰水裡,嚇得讓人發抖,」他在《大鼻抗癌日記》中形容。
不只趙大鼻,長庚醫院醫院皮膚科醫師翁雯柔44歲、台大外科醫師劉明松38歲、藝人徐華鳳37歲、資深新聞人黃創夏35歲、鴻準董事長郭台成43歲……都在人生壯年,都正在全力衝刺時意外罹癌。
「不到5點,太陽要下山了!」前衛生署長、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感慨形容,因為他的助理及就讀醫學院的外甥也都在二、三十歲年紀輕輕就罹癌。
就如同陳建仁的感受一樣,很多人感覺怎麼在台灣,年輕人得癌症愈來愈多?
事實上,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其實很近。
根據衛生署統計,2007年台灣15~39歲有10117人得到癌症,是25~44歲這個年齡層第一大殺手,10年前這個年齡層的第一大死因卻是意外事故。
癌症28年來盤踞台灣十大死因之首,20年來癌症發生率也持續攀升,但確實某些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
衛生署統計室專門委員陳麗華分析10年來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將全體人口從大至小排列,位於中點的那個年齡)多數癌症其實年齡都往後延,唯有口腔癌年輕了1歲和食道癌年輕6歲。
「太荒謬了,全世界只有台灣這樣,」陳建仁說。
恐怖的香菸、檳榔、環境荷爾蒙
從流行病學來看,口腔癌、食道癌和抽菸、吃檳榔有關,在台灣不再是年輕抽菸、吃檳榔,老來得口腔癌,而是年輕時癌症就上門。
「台灣地區成人與青少年之吸菸率及吸菸行為調查」發現,青少年在高中時期吸菸率增加快速,15~17歲男生吸菸率從3.6%大幅增加至27.9%,女性則由2%增加至7%。
23歲的趙大鼻罹癌後在醫生要求下戒菸,他回想讓他學會抽菸的啟蒙老師是「劉德華和木村拓哉」,看了他們的戲覺得抽菸好帥,請同學教他。考完高中聯考後去打工,一群男生都在抽,自己就漸漸上癮。
男生也在高中時期學會嚼檳榔。國健局的調查也發現,男生嚼檳榔率在15~17歲也從3.3%增加至8.5%,台灣口腔癌病人九成有嚼檳榔的習慣。
令人氣餒的是,口腔癌是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口腔癌嘴巴張開就看得到,」奇美醫院柳營分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聰說,但台灣一半以上的口腔癌患者發現時,都已經是三、四期了。
黃文聰醫師試著同理分析,口腔癌患者多是男性,他們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不敢去看醫生、刻意忽視或沒有時間看醫生。
年輕女性最容易得的癌症是乳癌,依衛生署最新統計,每8個乳癌病友就有一個40歲以下。
陳建仁指出,40歲以下女性乳癌發生率和歐美差不多,但50歲以上卻只有歐美一半,顯示乳癌發生率的確年輕化。
另外,抽菸比例低的台灣年輕女性肺腺癌也莫名大幅增加,如雲門舞者羅曼菲、長庚醫院醫院皮膚科醫師翁雯柔都不抽菸、且才四十歲出頭,就因肺腺癌倒下。
乳癌很容易就歸因於肥胖、飲食西化或太遲生育;肺腺癌的病人常被歸因於炒菜油煙。
但陳建仁懷疑是環境因素。例如他的助理很瘦、不愛吃肉,才二十多歲所以並非遲生育導致。
年輕女性族群也幾乎不做菜,因此以傳統的危險因子懷疑並不公平。雖然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目前傾向是環境荷爾蒙的影響。雖然還是小規模的研究,目前已在台灣乳癌病友乳房切片的脂肪組織裡,找到比對照組更高的環境荷爾蒙濃度。
這樣的懷疑有其立論。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曾檢驗40個病患的乳房切片的脂肪組織,其中一半的人罹患乳癌,結果發現那20個罹患乳癌的人脂肪中DDE、DDT和多氯聯苯的濃度,比沒有罹患乳癌的多50%。
後來研究人員又收集了1萬多個婦女的血液樣本,其中58名在研究中正巧得到乳癌,他們便把血液樣本再送去實驗室分析,結果發現接觸DDT最高的前10%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多了4倍。
頭痛的是,如果不能儘快找到年輕女性乳癌與肺腺癌增加的原因,這個世代到了四、五十歲,罹癌會陡升。
其次,台灣人飲食蔬果不足、脂肪攝取過多也和胃癌、肝癌、肺癌及結直腸癌有關。許多人預測,肥胖未來可能步上吸菸後塵,引發新一波的癌症流行。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眼見燒烤、麻辣鍋、蛋糕吃到飽餐廳盛行,年輕人常大排長龍,她憂心他們會成為癌症預備軍。
「連環境可能都是致癌的,」陳月卿觀察燒烤店常煙霧瀰漫,燒焦的肉類已被證實會產生多環芳香(PAH)會誘發癌症。
年輕人是「被遺忘的癌症世代」?
不僅是某些癌症年輕族群發生率高,年輕族群的癌症存活率也最差。
相較於年長與幼年癌症族群受惠於醫學進步,得到較佳的藥物與治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發現從1975年以來,15~40歲年輕族群的癌症存活率幾乎沒有成長,美國《華爾街日報》以「被遺忘的癌症世代」為標題報導,《紐約時報》也同樣報導了此項發現。國健局初步統計台灣癌症登記表示,台灣年輕族群的癌症存活率比美國還差,但不願意提供具體數字。
「青少年與年輕人的癌症和成年人表現有很大不同,對此,我們有很大的知識鴻溝,」研究發表人波士頓唐納法博癌症中心主任(Dana-FarberCancerCenter)歐布靈頓(KarenAlbritton)對《紐約時報》說。
由於癌症治療的試驗都是針對年長族群,造成年輕人化療反應較差,也因為市場小,藥廠沒有開發針對年輕癌友的標靶藥物,甚至還有其他年齡層沒有的「後作用(lateeffects)」,如心臟病或得另一種癌症。
嘉義長庚醫院內科部長與長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陳明岐分析台灣乳癌病人資料發現,50歲以前罹患乳癌的女性,得到第二個癌症的機率比50歲以後罹患增加四成三。
「即使是同一期別,只要是年輕罹癌,都是復發機會高、腫瘤發病時間長、惡性高,」奇美醫院柳營分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聰從經驗來看。
和信醫院乳癌治療團隊發表在《乳癌研究與治療》的研究也發現,40歲以下發病的病人在臨床上較40歲以上的乳癌更具攻擊性,以第一期為例,40歲以上族群有95%存活率,但40歲以下族群存活率卻只有65%。
黃文聰自省提出擔心,台灣癌症臨床試驗也習慣將18~80歲視為同一族群,其結果就像「年輕人去打銀髮組的球賽,藥物反應不夠強。醫界一直在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癌症治療要量身訂做,不能只是口號」。
確診時間拖長,是其他年齡的兩倍
不只是癌症治療,年輕人罹癌也比較晚被診斷出來。例如大腸癌會被誤認為是便秘、胃癌會被誤認為是胃發炎。
美國與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年輕癌友尤其是青少年常因年齡因素被排除,被確診為癌症的時間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
資深媒體人黃創夏35歲時摸到臉旁有個小凸起,不痛不癢,女友堅持他去就醫,去皮膚科就診後,醫生說是「發炎」,要他回去擦藥,擦了一個月,小凸起長成五元硬幣,女友覺得不對勁,自力救濟打電話給認識的醫生,叫他趕緊到醫學中心去,又經過林林總總的檢查,小凸起已經變成高爾夫球大,才終於確診是淋巴瘤。
陳建仁忍不住批評台灣醫學教育過度專科化,「如果未來健保要論人計酬,拜託,第一線的專科醫生要能看全身的病,」他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