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治時期

起建於1896年(明治29年),至1897年(明治30年)建造完竣。為臺灣日治時期興建的第2座燈塔,係因為了建造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以及航路設備而興建, 建地乃向淡水居民林萬得收購,共31,750平方公尺,燈塔所有的建材皆自日本運來,鐵造塔身為東京田中鐵工場製作。[1]原稱「富基角燈塔」。最初塔身結構是八角形鐵造,高度30公尺,因當地多濃霧, 故漆上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 原裝配二等三重芯煤油燈,白色定光,光力3,500支燭光,至1911年時(明治44年),改用17,600支燭光的煤油白熱燈。1927年(昭和元年),改名「富貴角燈塔」迄今。1928年(昭和3年),再度改用白色頓光電燈,明5秒滅5秒,光力增加為19,000支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