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德國一直都有預算上的盈餘
我們如何跟上呢?
剛剛看到李教授發的.
李家同·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德國2018年的稅收是1兆5436億歐元,但只花費了1兆4856億歐元,盈餘580億歐元,創下五年來的新高。
德國一直都有預算上的盈餘,而且盈餘的數目非常之大,但是德國並不是一個福利不好的國家。
舉例來說,德國的大學是完全免費的。
德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他的自動化也是全世界領先的,可是德國的失業率並不高,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我們國家總希望能夠有比較高的稅收,這當然不是用苛捐雜稅來解決的。德國的出口相當高,而且因為他們出口的是高級產品,因此盈餘也相當之高。最後的結果是整個國家的稅收增加了,全國人民的生活也因此改善了。
德國的工業是精密工業,如果我們也要全國人民都有好的生活,比方說,念大學免學費,我們應該學習德國,將我們的工業水準更上一層樓。
中高等稅收
中高等福利
但是這幾年
被「高科技發展」所困擾
簡單的說
就是發展不出來什麼新專利了
未來經濟發展放緩的機會的很高
川普心一橫搞他汽車產業
會很慘
中高等稅收對照下ROC的低等稅收
後者很難不會有財政紅字
至於工業水準
T大經濟學系陳旭昇教授認為
央行過去使NTD匯率走低
利於出口 但也增加了企業購置新機器的成本,影響企業產業升級。
言下之意,只能繼續依靠勞動力,用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榨利潤出來。
參見
Chen, S.-S. (2017). Exchange rate undervaluation and R&D activ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72, 148–160.
當然,這也有另一套說法
台灣的高科技老闆可能並不吝於投資機器等新設備,
但是可能買太多了
國際景氣不好產能發揮不出來
導致為了攤提這些成本
就只能繼續降低勞工工資。
人家願意投資在長遠發展,台灣人願意嗎?
基礎科學難有立即效益,但卻可奠基未來應用研究
但台灣人聽到沒有立即效益就抗議了,怎麼發展?
講個我之前看到的新聞
科技部拿出好幾億要發展AI,結果新聞就罵了,研究胃癌的醫生竟然也是成員之一,分明是酬庸。
問題是...這是醫療的AI發展,難道只有寫程式的工程是可以納入AI團隊?寫程式也要很懂醫學?
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現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