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重新挑了一些三國的片段來看。新三國的片段算改編得很不錯。
攻取西川的始末}:
劉備因失戀(孫尚香自己回娘家)
與龐統喝酒,喝醉了,劉備吐露真心話.."我比誰都想拿西川,但劉季玉是我皇兄,師出無名,我恨我以仁義起家。"
然後砸了桌子,龐統聽到這番真心話後下了決心,故意把通敵信送錯地方。劉璋一怒斬了張松,動手派兵攻劉備,而他故意走大路被射死在落鳳坡。
於是劉備悲傷之餘,為不辜負(?)龐統的心意,率軍殺敵為軍師報仇.....
前提結束,看到這不免好奇三國志中的劉備是什麼樣的人。
但真正的三國志是文言文寫的,我實在閱讀得有點吃力..所以上維基查了(以前查過了,可是早就忘了)
維基-劉備篇
孫權曾派使希望與劉備一起取益州,劉備本想答應,因東吳不可能越荊州而有蜀,蜀地就可據為己有。但荊州主簿殷觀卻反對:「若我們為吳開路,前進未必能攻克蜀地,後退可能為吳乘虛而入,那時即大勢而去。現今但可以贊同他伐蜀,而自己推卻說剛佔據荊南諸郡,未能興兵妄動,吳必定不敢越過我境而單獨取蜀。依照此進退得宜之計謀,便可以收吳、蜀兩地之利。」
劉備依從其計,孫權果然終輟計劃。殷觀遂升遷為別駕從事。
印象中,這個點子是諸葛亮出的,我是說在影視作品中。
看來主角配角們也不是萬能的
跑龍套的在現實中還是偶爾會有絕妙點子的
對照一下另一個角色的記載,看看魯肅好了
維基-魯肅篇
不小心又看到劉皇叔的段子了...有關劉備孫權在爭荆州的事情
在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維繫猶豫頽廢,周瑜和甘寧一起勸孫權入蜀,孫權諮詢劉備意見,打算約劉備一起圖取益州,並派遣使者對劉備説道:「米賊張魯在巴、漢兩地自居爲王,曹操一直都有留意住,有圖取益州的打算。劉璋不懂軍事,不能自守,若曹操得蜀地,荊州則會很危險。今打算先攻取劉璋,再進攻張魯,首尾相連,統一南方(吳楚)。就算有十個曹操,也沒有所憂慮。[7]」[8]不過劉備心裡已經有圖取獨吞的打算,仍然謊稱説:
「益州民強富壯,土地也有險阻,劉璋雖然弱,但是足以自守。如今在蜀、漢大規模發兵,這樣逆勢之運會留於萬里,如果行使戰爭攻取,雖然一定不會失利,但孫、吳就會有麻煩。議論者見曹操在赤壁失敗,都説用武力使人屈服的他,不會再有遠征的想法;但今勢三分天下曹操已經有其二,他已有再次通過戰爭來獲得滄海的打算,一直靜觀吳會,哪會肯坐著防守到老呢!而同盟無故自己互相攻伐大家,這樣會給曹操有機可乘,乘我們的間隙乘虛而入,這個不是長遠的計策。而且我劉備與劉璋同爲宗室,希望憑藉英靈,以匡扶漢室。如今劉璋得罪將軍(孫權)左右,我內心獨懼且肅立不安,不敢聽從我所聽到的說話去做(攻蜀),希望您能加恩寬恕對待。如果我的請求沒有得到答覆,我劉備必定披頭散髮回到山林。」但後來劉備向西圖取吞併劉璋領地,孫權知道後憤怒地説:「狡猾之徒竟然敢使詐。」
維基-孫權篇
周瑜和甘寧勸孫權入蜀,孫權邀請劉備共同取益州,劉備以劉璋是同祖宗為由拒絕,並說如果孫權打劉璋自己一定阻止,如果我打劉璋的話,我必定會披髮入山林歸隱,不做攻取同宗的事。孫權不聽,並派孫瑜進攻益州,劉備阻止並不給孫瑜前進的去路,並說不能這樣做,孫權只有下令退還。
有點出入,但說的都是差不多大意~
維基-龐統篇
當大軍經過涪城時,劉備大宴眾人,飲酒作樂,並對龐統說:「今日的宴會,真是樂事。」但龐統責備:「攻打別人的領土,還在飲酒作樂,此非仁者的兵法。」道破劉備的野心,當時酒醉的劉備憤怒地說:「當年周朝武王克殷,既唱歌,又跳舞,難道他不是仁者?你說話不當,快些離開!」於是龐統離席引退。
後來,劉備感到悔意,請龐統還席,龐統便回到坐位。不過,龐統沒有多謝劉備請他回來,卻自己在飲食,神色自若。劉備問他說:「你認為當時,是何人的過失?」龐統答道:「是君臣皆錯。」劉備大笑,繼續宴樂。
哈哈...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