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悲寺的修行之路,或基督教的苦路,都要我們
放下世俗的名利,但如果都沒有,那旅行的時候會不會
有點沒意義.
為何人稱讚佛陀少欲知足?國王大臣供養美食佳餚他接受,餵馬吃的粗麥他也接受,高貴金縷衣他接受,亂葬崗裡的穢衣他也接受,沒有貪著,沒有嫌惡,隨緣不執,所以說他少欲知足。當時印度崇尚苦行,世尊僧團裡也有一部分是苦行根性的,世尊入滅後首次法與律的結集即由苦行根性代表的比丘所主導,律典中多少滲入些苦行思想,不一定符合世尊本意,苦行樂行都有所偏執。
未勘破自我愛前,為了追求名利可能造下廣大惡業。勘破自我愛,名利則可以用來利益群生。名利本身並非罪惡,如何取得與應用來提升與淨化,佛法沒有忽略人與環境間的關係。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