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你知道建議有憂鬱症的網友不要服藥,很有可能促使一起自殺嗎

最近終於忙到一個段落

所以我又來做心理衛生教育了


最近的新聞,中國一名女子因憂鬱症放棄治療而差點自殺。

版上其實也常有憂鬱症或精神疾病的相關詢問,常常也可見有網友回覆「不要吃藥」或「吃藥沒用又傷身」這種言論,但沒有人知道這樣的言論可能為「害死人」,這種建議就像嚴重高血壓,但卻建議不要服藥不要看醫生,躲在網路背後給這種建議很輕鬆,反正大家永遠看不到死人的那一刻。


憂鬱症(MDD)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並不像感冒來得快也去得快。且憂鬱症並不是大家想的,最近覺得心情很差,所以有憂鬱症。那個充其量只是有憂鬱情緒,或者達到特定條件,有可能是低落性情感疾患。

真正的憂鬱症也並非一直處於極度憂鬱的狀態,它可能時好時壞。且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從外表並看不出來。

但憂鬱症可能的症狀之一就是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加上無價值感,或許有人會認為自殺念頭為什麼不能控制?但這就好比你感冒了,旁人卻要求你不准咳嗽,因為這樣會傳染。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好受,因為那是疾病。憂鬱症的自殺念頭也是一樣,你覺得很好控制的情緒,對患者來說卻不是那樣。

或許有人也會認為憂鬱症就是草莓,沒抗壓性。這其實不完全對,因為憂鬱症也牽涉到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當腦內物質不平衡時,就有可能成為憂鬱症的原因,但我們很難控制。就像男生看A片,你能好好控制每次都沒有生理反應嗎?

所以如果有人嗆,沒抗壓性才會有憂鬱症,你只要回嗆,你這輩子就不要感冒,看A片也不要勃起,就可以了


但當然,憂鬱症也牽涉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還有面臨的壓力等很多因素。所以這不是一句「沒抗壓性」就可以總結憂鬱症的成因。
就好比一個孩子,生在有毒癮父母的家庭,結果這孩子也染上毒癮,你會可憐他生在這樣的家庭,還是斥責他沒有抗拒的能力?就像憂鬱症也是由心理、生理和社會綜合起來造成的,所以怎麼能用「沒抗壓性」總結?


所以有憂鬱症最好的方式還是需要看醫生,並且按醫囑服藥,這並不是說患者一輩子都要服藥,只是這需要醫生的專業判斷,醫生了解病患是否處於症狀的高峰期,或者患者的病況很穩定。這些都是需要和醫生討論才能決定的,所以有時患者覺得自己好多了,就自行停藥,這是非常不正確的作法。其實醫生對於藥物也不是沒有彈性,就像醫生可能會告訴患者,安眠藥如果真的睡不著再吃(這也是憂鬱症的症狀),或者針對自己的睡眠狀況自行調整(安眠藥也是我看過醫生允許病患自行調整的藥)。

所以對於精神疾病有用藥上的疑惑,或者身邊親朋好友有同樣的困擾,與其上網徵詢網友的意見,不如直接找醫生,況且台灣真的很方便看醫生...,與其聽網友看了一本書後的意見,難道醫生看了可塞滿你家書櫃的論文量的資料會比不過一本書?可能這些論文還比你一輩子看的書還要多,認為醫生這樣的資料量會比不過一本閒書,那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另外面對親友或自己有憂鬱症,到底可以怎麼做?我只能說,除了看醫生外最重要的就是強迫運動,雖然憂鬱症有很強的無動機感,就是沒幹勁(這也是症狀),但請強迫自己運動,或由親友強迫拉著一起運動,越是反抗越要動。因為運動是可以調整大腦傳導物質的平衡。而最好的運動是游泳、慢跑和單車

最後如果可以,心理諮商也是急性期外很好的治療。諮商與一般朋友的聊天最大的不同在於,諮商是有技術性且有目標性的,因此會聊天不代表會諮商,就算朋友是心理系也不代表會諮商,因為這是很高的專業,並非看了幾本心理學的書或者聽了幾堂演講就可以甚至有能力幫人諮商。諮商也不是看書就能按圖索驥,而是需要訓練與歷練。






我只是對心理學略懂略懂

相信我說的就信吧


2016-10-31 2: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憂鬱症 網友
Peter S Y Hsu wrote:
所以我又來做心理衛生教育了

我只是對心理學略懂略懂...(恕刪)


如果只是略懂
就不要好為人師說要教育人了


就像有人憑高中生物課的模糊記憶
去跟別人辯論醫學院的生化教材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Gugugu wrote:
如果只是略懂
就不要...(恕刪)


謝謝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誤

歡迎指教



至於有沒有資格

心理衛生教育的工作也是有做過。再者,台灣人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除了媒體的扭曲報導外,很少能有正確訊息

我不敢說精通,也永遠不可能精通,但心理學也念了6.7年,目前希望能取得博士學位

我也很希望有先進願意指教,一起幫助改變台灣大眾對心理學的扭曲知識。

認同樓主分享的內容,有經歷過或身邊有憂鬱症的人才會了解, 靠藥物只是暫緩,徹底治療最好的方法是靠自己,當然還有溫馨願意聆聽的家人和朋友,台灣很多觀念落後,感謝分享!
Peter S Y Hsu wrote:
最近終於忙到一個段落...(恕刪)
Peter S Y Hsu wrote:
所以對於精神疾病有用藥上的疑惑,或者身邊親朋好友有同樣的困擾,與其上網徵詢網友的意見,不如直接找醫生,況且台灣真的很方便看醫生...,與其聽網友看了一本書後的意見,難道醫生看了可塞滿你家書櫃的論文量的資料會比不過一本書?可能這些論文還比你一輩子看的書還要多,認為醫生這樣的資料量會比不過一本閒書,那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恕刪)


什麼樣的網友都有
昨天就看到自己沒結婚的網友
跟人家分享婚後相處...

但電腦另一邊也可能是充滿實務經驗
如果用看了很多論文做為否定的理由
或許有一點SCI syndrome

看醫生是正確的建議
但數學算一下很有趣
半天診約四小時
一般業績普通也能掛30個號
平均每人3~6分鐘因規模而異
能不能遇到用心的醫生是個關鍵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你也是網友啊,我不認為你本質上跟那些人有什麼差別.

我只認同專業醫生對於個別病人的醫囑.

Gugugu wrote:
半天診約四小時
一般業績普通也能掛30個號
平均每人3~6分鐘因規模而異
能不能遇到用心的醫生是個關鍵


所以心理治療或諮商其實很重要

這邊沒有詳談的原因是

台灣對於心理治療的健保補助還是有點問題(除了醫師轉診臨床心理科以外)

當然縣市也有心理衛生中心的諮商服務,相對便宜

但整體看下來台灣這方面還是有問題

所以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自費諮商


至於張老師,就要靠運氣,我相信張老師裡面有很多專業人員,但我大學時期有一門課要自己實際接受諮商或輔導,而我就曾經遇過一個。我想談感情問題,結果他完全是用指導的方式告訴我學生不要把感情放太重,要以學業為主。這怎麼想都不是諮商或輔導該出現的,基本的治療同盟在第二次晤談就毀了。但我並不是說張老師不好,還是要看運氣,當然可以請求換人,但是試想,在一個急需幫助的人,你給他一條長滿刺的繩索,抽掉換第二條時他還敢抓嗎?



midnightages wrote:
你也是網友啊,我不認為你本質上跟那些人有什麼差別.


沒錯,所以我的話你可以不信,但有精神疾病或親友有相關問題,請讓他們直接找醫生

我寫這篇的目的是因為上次看到很多人建議病患不要吃藥

擔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因為看了一兩本書反駁藥物的作用就以此做為建議。

有事還是要找專業人士,要不要服藥不是自己或網友來判斷,還是要經過醫師。
我按我跟我媽的狀況來回答~

我家有躁鬱跟憂鬱遺傳問題

爸爸跟我是躁鬱~媽媽是憂鬱

我跟爸爸有接受治療

其實我覺得吃藥是在搶時間

當時我非常想自殺~

因為重鬱期會有虛無妄想

覺得自己即將失去所有跟被家人遺棄

要趁還沒發生先自殺

自殺這個念頭很可怕~

好像大腦被外星人控制"腦不由己"

當時醫生開藥讓我慢慢不那麼想死~

持續治療讓我了解我妄想的事都不是真的~

稍微脫離自殺的危險

我努力適應這個疾病

因為我有重大傷病卡?

可以由醫生轉介心理師不用錢~

且品質不錯~

朋友去張老師~有些也不用錢

生病後我仍然持續工作直到躁期發病~

丟了工作在家休息三個月後去打工~

當時晚上還有唸書

藥物只是幫助

真的要好轉還是要靠自己

自助~人助而後天助

還有也要思考生病的原因~

有時候環境是惡化病情的可能因素

當時公司很血汗~壓榨

我辭職之後就飛快的好轉~

畢業後重新找的工作~只求自己能做的來

生病後的反應跟體力真的有差

但我一直保持跟人連繫

不封閉自己,身邊很多支持我的人~

包括現在的老闆跟同事都知道我有病

但完全不會有任何異樣眼光

就這樣我穩定好幾年沒有發病了~

我爸爸差不多跟我一樣~

但媽媽就不一樣了~

因為她是家庭主婦

生活圈很小跟封閉

爸爸帶她去找想找的朋友~表姐妹

但媽媽非常排斥就醫吃藥

她覺得憂鬱症是軟弱的人

她無法接受自己得憂鬱症

硬帶她去也不肯好好配合治療

爸爸每天都很注意她

我下了班會聊一下~

弟弟跟姐姐住外面

回家也會陪她聊天

但狀況還是越來越不好

最後她自殺了~

Peter S Y Hsu wrote:
最近終於忙到一個段...(恕刪)

憂鬱症,強迫症之類精神疾病
像大腦中了BUG程式
修改了,還是不定時跑出錯誤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