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數理很好,就差在英文的人~~ 大學就只能念私立的,很多如果不計英文可以念台清交!
台灣人就因為英文,把一堆原本是菁英的人才給篩掉了~~
而對英美國等英語系國家,數理好的學生絕不會因為英文差(母語怎會差)而被篩掉~~
很好奇,德國人考大學有要考英文嗎???
其實補救方式很簡單,只要各大學招生把部分名額不採英文計分即可~
學醫的各個症狀和生理結構的學名都是拉丁文。
要研究聖經也要繞過英文譯本直接看古希臘文,希伯來文。
寫paper引用幾乎都是英文原文。
數理好但無法發表論文就幾乎無法在科研學術研究領域上被承認。
頂尖top的學校不缺乏考試好的學生,你考試好不證明你在學術領域能有多優秀。
我的理解對高等教育和大學的定義就是研究型是以學術研究为主要辦學目的的大學。
我想台清交也是一樣。
隨便舉個例子好了:
望月新一自小是天才兒童,16 歲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19 歲畢業,22 歲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他在二十幾歲時就在遠阿貝爾幾何(Anabelian geometry)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還被邀請到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演講。但在 1988 年他突然消失於數學界,潛心研究 ABC 猜想,他所使用的數學工具,正是遠阿貝爾幾何。在苦心研究二十幾年後,望月以自己獨創的「宇宙際Teichmüller」(Inter-Universal Teichmüller)理論,證明出 ABC 猜想。
有鑑於過去望月在數學領域非常細膩與傑出的研究,數學界並沒有將它束之高閣,或乾脆視它為「不可能成功」的證明,而是為此舉辦會議,招聚當今世界頂尖的數學家共同討論。由克雷數學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與牛津大學數學研究所共同資助的研討會,雖然望月沒有與會,卻有許多優秀的理論學家或算數幾何學家參與其中,但會議宗旨並非去證明望月的論文是對的,而是去裝備這群人,讓他們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來閱讀望月的論文。
「但會議的結果卻令人感到挫折」,參與其中的佛羅里達大學數學教授 Knudson 指出。特別是在會議最後兩天,底下的聽眾一再要求提出說明性例子,講者卻只能再次保證那不知何時能兌現的諾言。Knudson 認為,對於探索望月論文中的未知世界,數學家看起來沒有多少耐心,但或許還是能激發出一些人想要更深入挖掘的動力。
根據望月自己的說法,要讀懂他的論文,數學所研究生需要花 10 年左右的時間,英國諾丁漢大學數論學家 Fesenko 則表示,就算是學有專精的算數幾何學家,也要花上 500 小時才能看懂。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四位數學家表示能完全讀懂所有的證明。
其中一篇論文:http://www.kurims.kyoto-u.ac.jp/~motizuki/Inter-universal%20Teichmuller%20Theory%20I.pdf
他是日本人,現在在京都大學當教授。他的論文也幾乎都是英文寫的。
0瑩月0 wrote:
在台灣,英文扼殺了很多菁英
看過很多數理很好,就差在英文的人~~ 大學就只能念私立的,很多如果不計英文可以念台清交!
台灣人就因為英文,把一堆原本是菁英的人才給篩掉了~~
而對英美國等英語系國家,數理好的學生絕不會因為英文差(母語怎會差)而被篩掉~~
很好奇,德國人考大學有要考英文嗎???
其實補救方式很簡單,只要各大學招生把部分名額不採英文計分即可~
既然講的是德國 ...
這樣的話 ...
我支持所列各大學招生把部分名額以德語採計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說回考執照/證照,在美國執業的華裔醫師/會計師/律師.... 只要有點年紀的,都還是以台灣人居多,為什麼?因為台灣一直都是唸原文書,中國大陸到最近十年左右才慢慢改,台灣人可以中年來了以後惡補一下就考上,大陸來的就沒那麼幸運,這些人大部分都過了中年,你要他們把這些英文/拉丁文專有名詞要重頭背一次根本比登天還難,我在吃飯的時候遇過服務生在大陸是心臟外科的醫生、也在以前公司遇過倉庫搬貨同事在大陸是腫瘤科的醫生,他們都跟我講同樣的事情,如果當初他們在醫學院看的是原文書,來到美國至少還可以考個小兒科或家庭醫師的執照繼續當醫生,所以你覺得重不重要?
而且樓主的思考邏輯有問題,英文不會扼殺菁英,進了台清交也不代表將來就是菁英,真正的菁英永遠都在想怎麼自我突破,區區英文對他們來講算什麼?強者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成長都會成為強者,魯蛇給他再優渥的環境都還是魯蛇,什麼都是父母錯、同學錯、同事錯、老師錯、老闆錯、公司不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