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韓國和台灣

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

韓國也曾經是日本殖民地

韓國人也當過日本兵

而且地位比台灣還高

日本天皇也宣布自己有韓國血統

韓半島和日本在歷史上一直關係密切

無論怎麼看

韓國和日本都比台灣和日本關係來的近

但為什麼

沒一個韓國人敢說想說親日的話

如果一個韓國政治家說日本是母國之類的話

不要說下台,估計他就離死差不多了

但台灣為什麼這麼親日???

2015-08-28 8: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韓國 台灣

sbw555 wrote:
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恕刪)

回收前做個記號

zola wrote:
回收前做個記號...(恕刪)


阿鬼也來馬克一下。

話說,如果有跟韓國人合作過大概就會知道了,民族性真的不同。

天冢鬼 wrote:
話說,如果有跟韓國人合作過大概就會知道了,民族性真的不同。


那韓國的麥噹噹要不要收餐盤呀?

sbw555 wrote:
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恕刪)


韓國貪汙就自殺這點 我是還蠻欣賞

還有穿緊身褲有駱駝的舞者我也蠻愛的
先回頭看台灣
400年來
一直都是外來政權統治
所以養成
有奶便是娘!

sbw555 wrote:
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恕刪)
我是蓮霧王 ~路過蓮霧園
臺灣日治時期(日語: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にっぽんとうちじだいのたいわん nippon tōchi jidai no taiwan)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

做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個殖民地[2],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充滿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導向及活動形態[3]。由於日本是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國家,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4]。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台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5]。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其許多台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出現高砂義勇隊,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仍有大批漢人赴中抗日,詳見臺灣抗日運動。

由於臺灣在日治時期,於社會、經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與清末割臺至近代以來局勢陷入動盪的中國發展水平上已有顯著落差[6]。並隨著戰後的國民政府治理失政與長期戒嚴下的威權統治,許多原本日治時期仍可相對發展的集會結社出版自由以及本土語言文化傳統都受到壓制。加上本地人與許多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的族群隔閡,導致許多台灣人感到日治下的台灣情況反而比較良善[7],尤其是已皇民化之台灣人,在戰後對日治時期不算苛刻的生活條件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8][9][10][11]。部份台灣史學者因此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12]。而從此看,儘管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積極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有民調調查顯示臺灣民間對日本仍抱持好感[13][14],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15],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甚至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



參考資料:台灣日治時期-維基百科
+1

台灣的是裝瘋騙出獄

差真多
看起來像25心智像18實際快40 wrote:
韓國貪汙就自殺這點...(恕刪)
我有韓國同學,我發現他們挺倔強的,讀書特別用功,有一股勁兒。台灣人現實中我沒有認識的就不說了。
韓國是派兵強占, 片面宣布韓國為其保護國, 然後扶植魁儡政權來統治韓國; 類似於中國的滿州.
台灣是透過中日戰爭的和約取得, 是割讓給日本; 類似於直屬的領土. 日本政府希望將台灣統治的結果, 向歐美列強證明日本也有那樣的能力, 可以是強大的, 促進人類文明往前邁進的帝國.

這造成日本對滿州, 韓國, 台灣的開發方式有所不同. 對台的經營, 最初是賠本的生意, 到後來才慢慢打平.
當然日本的商社, 靠著關係還是強取豪奪了不少. 比如製糖的事業, 日本政府歸定種植的面積不得縮減, 然後只能賣給日本的會社. 這樣的舉措定會造成民怨, 但以百年前的社會狀況, 也許還不到暴政的地步. 也許是官商勾結吧! 台灣有諺語說: 第一憨, 種甘蔗給會社磅; 就是在訴說這樣的情境. 但基本上, 治理台灣是用現代的法律為基礎的, 縱有不公, 也不致引起全面性的反抗.

在韓國的統治, 則是完全的掠奪式的殖民地政策. 畢竟那是沒有法源基礎的軍事占領, 自然會招致反抗, 手段也血腥的多.

戰後結束日本統治後, 台灣人面對的是更不文明, 掠奪性更強的國民黨政府. 相較之下, 不免懷念起日本時代了.

但說是韓國政府跟日本針鋒相對, 也許吧! 但是在民間可能也沒那麼嚴重. 在韓國建立自己的演藝事業之前, 日本流行文化也是滲透進真實的庶民生活之中. 至於中國呢? 可以說是血海深仇吧! 但是強國人不捧日本女優嗎?

這些年台灣民間開始發展出多元的文化與價值觀. 在媒體與網路上會有論述之爭, 但我認為社會是穩定的, 是和諧的. 有時候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或立場會有驚人的發言, 但事實上並無法掀起太大的波瀾. 歷史它就是過去了, 一直舔拭著傷口, 並不會讓社會更進步.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