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在言談之中若需要較文雅的表達疑問時,我常會說"J喜卅哇哥"(抱歉,這跟J大沒關係啦

若是要表現在地本土的親切與熱情時,我才會說"J喜卅洨"
這語法就這麼糊裡糊塗用了數十年....
直到看到今天的新聞教育部長對文字的釋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語言認知一直是錯的,台語的"哥"原來跟"洨"是雙胞胎,"哥"即是"洨","洨"即是"哥",而且這樣的說法也得到語文作家的確認與支持,語言作家解釋閩南語『哥』就是半液體,半物體嘛!國語講稠稠黏黏,引申做精液!
如此一來,我可得改變重新修正我的語言知識,當需要文雅表達對事物的疑惑時,只能說"這是瞎毀"
不能再說"瞎哇哥"囉...

但相反的,我需要展現我的親切與熱情時,我也可以說
卅哥
爪哥
假哥
但是這樣.....去吃傳統小吃時,感覺就怪怪的耶...
"老闆,一碗米哥"不就等於"老闆,一碗米洨"

麥牙哥=麥牙洨?
雞卵哥=雞卵洨?

純語文探討,無關政治,勿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