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江戶城裡的大火(三)

本來想再繼續聊聊東京(江戶城)的大火,這讓我想起了早年日本的一個諺語:「火災、毆罵,江戶之華」(火事と喧嘩は江戸の華)

這個成語由來說法不一,我之前也提過了,「火災頻繁」,作為老東京的特色,殆無疑義,但怎麼「毆罵(喧嘩)」也成了老東京的特產?有誰見過或聽過東京人擅長吵架?這個說法,頗有細細尋思的必要。

我找了一下資料,得出來一個結論:由於江戶城的火災多,火災一多,救火人員的存在就變得十分重要。由於救火人員人數膨脹,各自有各自的地盤,彼此也有了較勁的意識,某些場合下,互看不順眼,彼此鬥毆的狀況就時有所聞。這些鬥毆不見得都是救火隊員彼此之間,有些是發生在救火隊員和其他職種之間(如相撲力士),有的鬥毆事件還在史上留名,成為日後說書人的談資。這性質像極了我們台灣的靠行計程車司機,稍有嫌怨,動輒呼朋引伴,動員上百輛車對峙。這種黨同伐異的群體意識,中外皆然。

那麼,「江戶之華」又該怎麼解釋?這說來也是很有意思。靠著頻頻發生的火災,打火兄弟的生計有了著落,這是支持江戶經濟成長的要因之一;打火兄弟鬥毆之後,要藉著飯局來和解,這又促進了江戶的餐飲業發展。

有看倌說:「老侯,你鬼扯甚麼?靠個救火隊就能支持一個城市的經濟?難不成要經濟好,還得天天放火、越燒越旺?」

這位看倌,這種牽強附會的諺語,在日本可不只一個。類似的還有:「風兒吹一吹、桶店賺翻天」(風が吹けば桶屋が儲かる)。要理解這諺語,得做下面的演繹:

一、風吹了,飛沙走石,塵土漫天
二、塵土漫天,則目為之盲
三、盲人增加,則「三味線」需求量激增(走唱彈奏「三味線」是當年盲人的主要職業)
四、「三味線」需求增加,則貓皮需求量也增加(貓皮為製作三味線的材料)
五、貓兒需求增加,則死貓增加
六、死貓增加,則老鼠猖獗
七、老鼠猖獗,咬壞的木桶就大增
八、壞木桶多了,桶店的生意自然就好

這段諺語的日文本身不難,難在演繹推理。而推理的思路不只一端。我上面所列的,是最常見的推理,據說同樣的諺語,在北海道還有另一種演繹版本,相對簡單點:

一、北風吹了,水就結了冰
二、水結了冰,木桶就爆裂
三、木桶爆裂,桶店自然就賺錢


看倌們要是對這種層層演繹感興趣的,還可以先把這段日文諺語背熟,然後自行發揮,在日本朋友面前露一手。說不定您的創意還能青出於藍呢。

話說,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誕生之前,上述演繹可是最原始的「蝴蝶效應」描述。

話再回到「鬥毆吵架」上。吵架就得「和解」,所以需要飯局。但問題來了,吵架為何非得「和解」?為何不能先斷個是非居直?

在中國,有所謂「以和為貴」一說,「貴」者,佳也、善也,但可沒說絕對吵不得,某種程度,還得承認吵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是在日本,吵架就是不應該,雙方都不對,並有所謂「喧嘩兩成敗」這個概念。

所謂「喧嘩兩成敗」,最早出於十五世紀的一個日本官府的告示牌:「喧嘩口論堅被停止訖,有違背族者,不謂理非,双方可為斬罪,若於加担人有者,本人同罪事」。

這段半和半漢的日文,看倌們光看內容大概也能猜出一二。意思就是說,只要是吵架鬥毆,不論是非,雙方都可論斬。原來,由於當年日本各地諸侯領主大小紛爭太多,動輒打架甚至打仗,搞得官府不勝其煩,索性是非曲直也不管了,來個各打五十大板,硬是把矛盾爭執潛在化,眼不見為淨。這種面對紛爭的處理之道,一直影響到今天日本的學校及家庭教育。「打架的孩子,都該受罰」,就是這種思維的一脈相承。

各位看倌小時候,若是因為和自己弟妹吵架,挨過父母罵,且先別怪父母不辨是非,這可是當年「日本精神」的殘留。當然,和另一半越吵越相愛,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或者不該稱之為「問題」)。
2014-10-29 16:2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江戶城裡 大火

台北会社員 wrote:
本來想再繼續聊聊東京...(恕刪)



老侯在01中是我的最愛之一, 讚
台北会社員 wrote:本來想再繼續聊聊東京(江戶城)的大火,這...(恕刪)
純推不下, 感謝分享。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