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早期東區的雅客超市




過去忠孝東路216巷(也就是東區粉圓那條巷子)有一家雅客超市,
那是第一家外商投資的超市,裡面不只超市,還有美食街,
印象中我小學時家人常帶我去消費,以及吃裡面的美食街,
我最常吃的是炸蝦烏龍麵或定時,順便加個甜筒吧,
那間就我來看在當時1980年代後期算是蠻優質的超市,
跟一般本土的超市感覺有差,只是沒幾年就收掉了,
據說也是因為房租暴漲而收的....想想還蠻可惜的..

2014-06-22 1:2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東區 雅客超市
恩,我還記得開幕第一天我家人就帶我去逛,人潮大爆滿啊真是~~

當時是土包子的我們,看到Evian礦泉水一瓶賣好幾十塊簡直嚇到震驚!我哥還顧作高深的騙我這個水是天山來的,專門用來灌溉天水雪蓮用的,喝起來有一絲絲的甜味,唬得我一愣一愣的....題外話,後來我哥學壞時在雅客裡面還打過群架聽說把裡面的陳設用得亂七八糟,~~哈~

雅客一直到我國中時都還在,我常常自己去那邊吃炸蝦飯,吃完再點一個橘子口味的雪糕坐在裡面看漫畫,套句現在流行的話,那就是我的小確幸~可是當時白癡如我,都知道雅客撐不久了...因為用餐時間空蕩蕩客人沒幾個

kamba wrote:
恩,我還記得開幕第一...(恕刪)


小時候印象中雅客的東西賣得比便利商店貴,差不多是百貨公司超市的水平,
會不會因為這樣造成人愈來愈少? 還是說經營策略問題?
比如說東區開了SOGO,明曜以後,雅客的美食街生意跟著每下愈況?
當然貴是主要個原因,但我覺得還有是雅客走得太先進,而當年台灣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型態的超級市場,初期大家只是嚐嚐鮮,蜜月期過了還是該幹嘛去幹嘛,誰家真的沒事會去買進口生活用品?買菜當然去菜市場了,即使外食的比例也比現在低很多;當年的有錢人也都是勤儉持家居多.你看看幾年後的明耀超市,生意就很好.

這樣的例子也不只是雅客,我還記得在30幾年前我小學的時候,在仁愛國小旁邊就開了一間7-11,結果也是慘澹經營,被傳統的柑仔店打趴,撐不到日後百花齊放的便利商店市場,其實他只要再撐個3年就可以站穩了....懷念我的第一杯思樂冰,那可是小時候月考考一百媽媽才會獎勵的神物啊...

凱蒂麵包店還在吧?

kamba wrote:
當然貴是主要個原因,...(恕刪)


其實那年代(80年代後期)外食的人已經十分普遍,進口品也不少人買,
當年在充斥暴發戶下魚翅大餐可夯了,尤其雅客所在的那地段有錢人又多

重點還是在於經營策略吧,超市的品質,百貨公司的消費水平,消費者的'奇檬子'會怎麼樣?
以前還在那附近補習班補英文(今莫大衛補習班的前身)就跟家人去雅客買東西,吃東西過,
偏偏雅客的東西跟其他超市比起來硬是貴了一些,再加上明曜百貨出現後分食了他們家超市,
美食街客源,到後來每下愈況一點不令人意外....(雅客的美食街沒有禁煙,一堆人抽煙,
明曜跟sogo好像不能抽)




kamba wrote:
當然貴是主要個原因,...(恕刪)


30多年前的統一超商還不叫7-11,只叫統一麵包,當時台灣還沒法接受這樣的型態,
後來統一忍痛收掉,與7-11合作後才大有改善,凱帝麵包還在啊,一直都在

arlo1011 wrote:
過去忠孝東路216巷...(恕刪)


1980 我還沒生出來 lol
搬家時剛好跑出此 "文物"

雅客算是台灣第一間生鮮超市,在此之前,即使百貨公司的超市(例如仁愛圓環的遠百),也以賣日用品和乾貨為主,沒賣什麼生鮮。以前的社區型生鮮超市,甚至都是賣些早上傳統市場賣剩的菜和肉,完全談不上新鮮美觀。雅客的成功,吸引本土財團投入生鮮超市的經營,其進入方式就是大規模挖角,以及聯合停供國內食品類貨品(以味全和統一兩大集團為主)。記得交叉點是味全集團的松青超市崛起時,雅客停業前就有很多生鮮部門員工被松青挖角,停業後也就散見他們在各台系超市的生鮮部門。
celimi wrote:
搬家時剛好跑出此 "...(恕刪)

從一個塑膠袋開始,竟然可以寫出這麼多碎碎念.................
全文見:1985年在台開幕的第一家外商/生鮮超市:東區 <雅客超市>

<雅客超市>是台灣第一家外商超市,也是第一家主打生鮮的超市,是由日本千葉藥品株式會社所投資。台灣第一家門市於民國74年3月5日開幕,也就是照片購物袋上所標的那個地址---仁愛路四段的延吉店。

特色是結合純日式超市和日式速食美食街,像強調東京灣捕撈的江戶天婦羅(炸蝦)烏龍麵,那很可能是舍弟開始愛吃炸蝦天婦羅的起點;還有可以自己捲的手捲壽司,也是新奇又美味。當年雅客的美食街,可是要抽號碼牌等上許久才吃得到。販售的美食,的確是新鮮又美味,比起當年還不太會裝潢 (水電抽風的處理)和經營美食街的本土業者,完全是完勝又完勝。在超市的部分,當時的雅客超市總經理酒井慶一郎表示該超市五成商品是肉類、海鮮為主的生鮮食品,另外五成商品分為藥品、日常用品和加工罐頭食品等三大區塊。1/4商品從日本進口,生鮮肉類/海鮮每週坐專機空運一次,日用品則定期每月一艘船從日本補貨。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樣成本不會太高嗎?
會這樣想,是因為不清楚當時的時空背景,主要是在經濟層面上。1984年2月18日台灣第一間麥當勞門市開幕,當時除了麵包以外,幾乎所有的物料都自美進口,包括餐巾紙、所有包材以及調味包。如此高成本的經營,依然讓小資本的寬達食品分店一間一間繼續開。1985年3月5日開幕的雅客超市,其目標客群其實是日僑太太,所以當然要把日貨原原本本搬到台灣來販售,連生鮮產品也一樣。.......................
celimi wrote:
從一個塑膠袋開始,竟(恕刪)


其實日本的超市沒那麼高級,高級的是百貨公司、或是車站的超市。他們那邊一般路邊超市,跟台灣的差不多,有的還很復古風,60~90年代的風格。

是我們台灣人太挑,不然那種復古超市基本上可以生存很久。在日本看到的復古超市,如果搬到台灣來,基本上應該是死一片....

曾經有在輕井澤看過60年代風格的雙拱門麥當勞,還在營業...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