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會覺得學運後的社會氛圍有點奇怪嗎?
尤其是看到收費員衝上國道的新聞,內心實在對它們感到不捨。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們不如是做的話,抗爭事件根本沒有新聞版面,
收費員也會感覺自身的訴求被漠視。
自從太陽花學運闖入立法院,甚至攻佔行政院之後,
台灣公民運動與街頭抗爭已經走入另外一個"里程碑"……
換句話說,紅線已經被跨過,潘朵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
將來任何的抗爭活動若是不闖入某棟政府建築物,
或是做出更激烈的手段,感覺訴求都不會被重視,
甚至搏不到新聞版面,得不到媒體"青睞。
破窗理論在學運之後常在各大論壇與新聞媒體中被提及,
雖然這個說法常被某些特定立場的人士說成是拿來反運動的藉口,
但從收費員抗爭的一連串過程中檢視,破窗的效應確實是發生了。
其實收費員抗爭在學運之前並非如此激烈,大不了上街頭遊行。
但在學運展現示範後,
收費員自救會立刻在今年4月22號再度至交通部前面抗議,
最後甚至闖入交通部佔領大廳。
上週抗爭手法再創新,闖入國道來彰顯訴求。
我只想問一件事,抗爭手段符合比例原則嗎?
不是說為自己的權力抗爭有什麼不對,
而是這件事的必要性、合理性
明明也知道不可能國家安置、明明遠通也提供了很多工作媒合的機會
也願意補足五年內的薪水差額
在這些條件下,收費員仍然選擇忽視自己與國道上行車的安全?
這樣的抗爭手段真能獲得社會大眾認同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