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裡提到:台灣的鐵路便當文化,是日本傳來的。
由日本傳來的鐵道便當
在時間點上來看,確實如此。劉銘傳時代的鐵路,只從基隆到新竹,可能還不用解決吃飯問題。日本人來了以後,鐵路延長了,吃飯問題誕生,日本的鐵道便當文化因此滲透傳布,說鐵道便當文化來自日本,事實上站得住腳。
但要是說沒有日本,台灣就發生不出鐵道便當文化?這不可能。華人愛吃,世界聞名。大陸各地火車站本來就有販售「盒飯」,足見肚子餓了自然想吃,這是我們的本能,這姑且不提;就算日本人口中「深受日本影響」的台灣鐵路便當,內容物也與日本「駅弁」差了十萬八千里:日本「駅弁」是冷飯,我們的便當必須是熱的;「駅弁」每樣菜色都少少一份,一格一格擺放整齊,和白飯楚河漢界劃分清楚,我們的便當則菜飯彼此侵門踏戶,界線模糊;「駅弁」包裝為塑膠盒,我們的鐵路便當則是紙盒甚至鐵盒。日本「駅弁」的影響真的那麼深遠,何以台灣鐵路便當內容物裡,日本「駅弁」的影子一點都看不到?
事實上,不只是「駅弁」,日本統治結束後,在台灣一般家庭裡,也很難找到日本料理的影子。結論就是一句話:台灣人不見得是日本就會買帳,尤其涉及到吃的這部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