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剛剛無聊找了一下簡體字的發展由來,轉貼一下大陸文章

先說明,請不要有任何政治意見以及不必要的口水論戰,僅提供給大家分享.
剛好在研究一些古文的發展找到這篇文章.繁體字很優美,但原來簡體的發展由來是這樣.文章出處是網路上找到的,如果各位有何想法請大家分享




文章出處
http://www.91tech.net/Article/PopocaiTech/JestingTech/200508/2021.html
為了大家閱讀方便,我已經轉成繁體字




經常看到一些港臺和海外的網友說繁體字才是“正體字”,才能代表真正的中華文化。這種論調在下看來,就象他們說他們身上的旗袍、馬褂才能代表真正的中華文化一樣可笑。因為繁體字之強制推廣,從根本上來說,是滿清政府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的一個工具。要說清楚這一點,我們要從現代簡化漢字的原型——“俗體字”談起。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從秦朝起,漢字就出現了“正體”和“草體”的分化。“正體”用於比較正式的場合,如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印刷雕版等;“草體”用於非正式的場合,例如筆記、通信、記帳等。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體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體中,產生了對漢字筆劃的簡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補充。
  因為草體書寫方便、使用廣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會對正體字造成影響。秦朝以小篆為正體字,以隸書為草體;到了西漢,隸書就取代了小篆,成為正體了,楷書則取代了原來隸書的位置,成為了草體。東漢以後,楷書又代替了隸書成為正體,另一種字體——行書,成為了通行的草體。
  由於行書難以辨認,因此它一直沒有能夠取代楷書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則對楷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約在漢朝末年,楷書在吸收了行書中對漢字結構的簡化後,產生了一種簡化的楷書字體,此即“俗體”。
  從歷史上來看,俗體字的生命力相當強。從漢朝碑銘俗體字、六朝碑銘俗體字、唐朝碑銘俗體字和經卷俗體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體字,俗體字在民間一直流傳,不絕於縷。由於書寫和辨認都比較方便,因此俗體字在社會上的影響範圍也在逐步擴大,不但非正式的場合使用,正式的場合也開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學者也開始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專門收錄俗體字,宣告俗體字正式獲得了學術界的承認。到了唐朝,俗體字應用更加廣泛,因此後來的學者如張參、唐元度等人都主張“變通”,不必拘泥於“正俗之辯”。到了明朝末年,俗體字不但在“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識份子中流行開來,有些學者還有意識地搜集整理並使用俗體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呂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從保存到現在的黃宗羲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有意識地系統使用俗體字,如“議”、“當”、“難”字等,都與後來的簡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見,如果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俗體字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將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會比後來簡化漢字的實行早幾百年。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明清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漢字正字法出現了復古的趨勢。與在文體上極為講究一樣,八股文對用字也極為講究。但在明朝,由於要求還不嚴格,因此漢字正字法的復古現象還不嚴重。
  漢字正字法的真正復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佈,只許用“正體”字,不用“俗體”字,違者嚴辦。1874年,龍啟瑞奉諭作《字字舉隅》一書,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堪稱清朝字體復古的典型。而乾隆為《四庫全書》欽作的《辯正通俗文字》中更公開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錢玄同先生嚴厲斥責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那亡清的什麼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復古的論調,雷厲風行的強制執行起來。……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滿清在文字上強制執行復古政策,表面上看似與其“剃發易服”和篡改古書內容的做法相反,但實際目的相同。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的實質,就是為了引導知識份子面對故紙、背對現實,把被他們篡改後的古書與古代字體作為隔絕知識份子與平民百姓的藩籬,以防止他們互相串聯,引發反抗異族統治的烈火。
  滿清在文字上的復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漢字的印刷字體(“正體字”)與手寫字體(“俗體字”)的分離,給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語文學者們就立即開始著手整理字體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語文工作者組織“手頭字推行會”,正式開始了簡化漢字的推行工作。推行會在他們發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漢字的字體分化,結果造成了“識一個字須得認兩種以上的形體”的結果。因此,“我們主張把手頭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讀書人記憶幾種字體的麻煩,使得文字比較容易識、容易寫,更能夠普及到大眾。”手頭字推行會選定了300餘個手頭字公佈,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回應,簡體字不久就出現在好多種報紙、雜誌上,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簡化漢字的高潮。
  在民間和學術界漢字簡化運動的推動下,1935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正式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收錄簡體字324字,與此前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的手頭字表大致相同。可是僅僅半年後的1936年2月,國民黨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就來了個大轉彎,下達了個“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為漢字簡化“破壞中國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為簡化字的積極推動者多為左翼人士,蔣介石認為推行簡化字等於幫共產黨宣傳。從那時起,簡化漢字就從國民黨統治區消失了,如被發現有簡化字書籍,就會被當成“共党分子”遭受殘酷迫害。這個影響在臺灣一直流傳到現在,只不過簡化字從當年的“共黨標誌”變成了今天的“中國標誌”,滿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獨分子那裏繼承下來,成了他們分裂中國的工具。
  雖然簡化字在國民黨統治區因國民黨政府的反對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區內被普及了開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內大規模地開展識字掃盲運動,易寫易認的俗體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正如當時(50年代初)有學者所說:到農村去看看,每一條標語、每一張佈告上都有簡化字(即俗體字)。俗體字的使用人數和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從清朝到民國一直沿用的復古的楷體字。在這種情況下,為俗體字“正名”,就極為必要了。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對大量俗體字的整理、規範,制訂出了《簡化漢字總表》,於1956年頒佈。《簡化漢字總表》的頒佈,標誌著漢字字體終於徹底擺脫了滿清文字復古政策的桎梏,持續數百年的俗體字運動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篇文章
應該是來自香港

文章出處
http://www.mea.com.hk/articles/apple0515.htm

「我們的漢字,筆畫千迴百折,除了現代的意義,更潛藏著許多古典的情愫。它不僅耐讀,且適合推敲,字的形狀隱含著繁複的聯想。」這是路平在自己專欄上的感懷文字。

※ ※ ※

近月來,友朋多有呼號,說要 「挽救」繁體字。 [ 我從來只說正體字。 ] 說聯合國要甚麼的。甚實聯合國採用簡體字,由來已久,也不自今天開始。問我意見?我總愛用小學課本上〈最後的一課〉作例子︰普魯士的騎兵已到門外,法蘭西的官民,才擠課堂,聽老師訓誨文化承傳的道理。不是說「必先自侮而後人侮之」嗎?半個世紀以前,是誰弄出簡體字這個怪胎來的?

也許不能怪任何人。五四以後,中國早有人成立了國際語研究中心,要推行一套用拼音作基礎的國際語,並出版刊物書本,希望取替了漢字。沒有成功。白話文運動,不也帶著普及文化的「使命」?文言文,一般人看不懂。為了「一般人」會看會用,化文言為語體,不就行了?結果怎樣?實驗結果,一般人的語文能力,是高了是低了?在台灣,國文老師出來抗議,因為他們的教育部要削減文言課。在香港,中學再「不必」授﹝晚清以前的﹞範文,沒有聽說有老師上演最後的一課的劇目。

同樣的,當初「漢字改革委員會」成立,據說也有同樣使命,就是要老百姓快快會看會用,速速掃除文盲。用的辦法,不是去普及教育,而是去「簡化」文字。本來沒有繁體字一名,起碼並不是流通的說法。只因有了炮製出一批一批的簡化字,強令全國執行,才有相對的繁體字這個術語。「委員會」和國際語不同︰它是官方定下成立的,並不是一些「有心學者」自願成立的志願機構,為了文化來呼號。他們製定的「一簡」「二簡」,是用政治力量來指令實施。如果這也叫約定俗成,那世上還有甚麼不是約定俗成的?

不好說何懷碩沒有心思,各打五十大板的高論,是這樣的︰「大陸以權威力量將文字由繁趨簡的規律推過頭;台灣則相反,以權威力量阻止文字自然演化。」文字由繁趨簡是規律?那甲骨文和章太炎的文字,誰繁誰簡了?去看看拉丁文,拿來跟今天英文法文 -- 不要說德文了 -- 相比,誰更簡了?難怪巴金在病榻上,都要說文化是從簡到繁、從樸拙原始到複雜精緻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比起古人,是簡了是繁了?查查當代的〈牛津字典〉,與一百年前的相比,是豐富了簡單了?字多了還是少了?

說國府用政治力量,「阻止文字自然演化」,那你得先假設,文字的自然演化,一定是自然會變成像簡體字的東西。真的?從漢代到民國,上下兩千年;每個朝代都用政治力量,去阻止文字變成簡體?我們讀古人書,從《史記》到〈聖哲畫像記〉,為甚麼都可以讀通?為甚麼改革開放以後,那麼多老先生公開呼籲,要年青一代多學點繁體字?為甚麼許多國學名師,寧願把作品送到海外發表,而不採較便的本地出版?毛潤之當北大圖書館員時,萬萬想不到,文革時有北大圖書館員,因只懂「 后?? 」而不懂「後漢書」,鬧出了中外聞名的「北大沒有後漢書」笑話吧?

始作俑者,是誰來了?

找行書草書作藉口的,真個不分青紅皂百了。書法,大家喜歡怎樣表達,悉隨尊便。那是個人的。印刷,不是;印刷品,是要人人看懂的。書法,可以筆走龍蛇,鐵畫銀鉤,大小不合,創意無限。有的時候,為了裝字,書家故意在正字上增減筆畫。那是書法。甲愛王右軍,乙愛柳公權,哪有準則來了?印刷,可以嗎?有沒有看過歐洲人的店舖招牌,廣告商標,霓虹光管?二十六個字母,真箇變化多端,目不暇給。那是藝術設計,不是書本報章。

自問在談很簡單的道理。沒有路平小姐的文字性感。如果這叫泥

古,那就說我是泥古吧。

噢!是了。為甚麼一個個強人用簡體字的先進文教高官,給人題字寫聯時,總愛用落伍的繁體字?


第三篇文章 因為有些比較所以沒轉換
文章出處
http://jiaodui.com/Article/Class73/Class110/200705/3164.html



虽然使用简体字比使用繁体字方便,但也没有听说使用繁体字地区的人有抱怨其复杂.繁体字作为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虽然简体字也有象形功能,但我想它的象形能力应该比不上繁体字吧

最近一个时期,报纸和网上不断出现讨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文章,争论得很热烈。看来,不赞成简体字的人,多数是出于误解或看法片面,但也有人是囿于偏见。

其实,有些人并不清楚简体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而是“跟着感觉走”, 想当然地认为,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体系,只有繁体字才能传承中国文化,甚至说繁体字比简体字容易学,推广简体字会使人们读不懂古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海外华人来说,普及简体字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因此,让大家各抒己见,把问题辩论清楚,可使更多的人看到简体字的优越性,从而推动教育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如能促使媒体和出版界逐步采用简体字,那再好不过。



1. 简体字由来已久

简体字(简化字、俗体字、手头字)绝不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汉字简化不是少数人心血来潮搞起来的。
由于汉字笔划繁复,难记、难写,所以从周秦的籀书(大篆)到秦代的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由隶书到楷书(草书、行书),字的形体一直向简约的方向演变。读者只要随便翻看一下《说文解字》或者《康熙字典》,把那里的篆书跟今天的“繁”体字比一比,就不难相信这一点。
另一方面,当一个汉字有两个或更多的写法时,笔划多的就被视为繁体,笔划少的就被视为简体。据学者考查,简体字早在甲骨文(公元前13-11世纪)和金文中就出现了。汉魏六朝的碑刻、唐代的经书中都有不少简体字。到了宋代,简体字由碑刻、手写转到雕版印刷,不但数量增加,而且扩大了流行的范围。像继(繼)、寿(壽)、营(營)、烛(蠟)、齐(齊)等简体字,就是唐宋以来产生的,至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近代有意识的改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下面只简略地举几个历史事实。
1909年,《教育杂志》创刊号社论提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1911年民国成立以后,要求简化汉字的呼声一直没断。专家学者们先后提出过许多主张和方案。
1922年,钱玄同发表文章说: “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笔划多的,难写,费时间,当然是不适用。笔划少的,容易写,省时间,当然是适用 。”
他提出8种简化汉字的方法。举例中有:龜→龟,為→为,聲→声,雲→云,觀→观,燈→灯,響→响,幾→几等。他“主张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上” 。
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定的《国音常用字汇》,书中指出:“宋元以来有一种通俗的简体字… …,其笔画较普通之体锐减,赴速急就,颇切实用。现在应该把它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5 年初,上海文化界陈望道、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叶圣陶、郑振铎、郭沫若、胡愈之、巴金等200人和《世界知识》、《文学》、《译文》等15家杂志联名发表文章,指出: “我们日常有许多便当的字,手头上大家都这么写,可是书本上并不这么印。识一个字需得认两个以上的形体,何等不便。现在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普及到大众。现在我们决定把‘手头字’铸成铜模浇出铅字来,拿来排印书本。”与此同时,这15种杂志开始试用“手头字”(简体字)。
在此期间,还出版了不少系统整理简体字的书籍。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了刘复等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根据《古烈女传》等12种书收录简体字1600多个,反映了 10世纪以来汉字简化的发展情况。
1935年,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表》,收录2400字。
1936年,燕京大学出版了容庚的《简体字典》,收录4445字。同年,北新书局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录3150字, 其中来自草体的占48%,来自俗体的占40%。
综上所述,千百年来,也就是说从老祖宗时代起,许多汉字一直存在“正体”和“俗体”两种写法。只不过长期以来俗体字未能在出版物上取得应有的地位。
从50年代中期起,简体字经专门委员会调查研究和推荐,在政府倡导下分批推广,正式应用于印刷实践。1964年颁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收录了2236个字,1986年调整为2235字,成为内地出版物普遍采用的标准字体。
汉字简化的基本原则是:尽量采用已经流行的简体字,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既照顾初识字人容易学,又照顾已识字人的使用习惯。
那些以为汉字简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际上,50年代的工作只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已。

2. 简体字能提高工作效率

简体字和繁体字是否有优劣?

简体字的优越性,就是容易记,容易写,省时省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普及教育,效果尤其明显。空口无凭,下面对比 30个常用的双音节词,看看简化后的效果。括弧里的减法表示简体字省去的笔画。
奮鬪-奋斗[36-12=24] 幾個- 几个[21-5=16] 轎車-轿车[26-14=12]
甚麼-什么[23-7=16] 國慶-国庆[26-15=11] 寶馬-宝马[28-11=17]
艱難-艰难[24-18=6] 艷麗-艳丽[43-17=26] 無盬-无盐[35-17=18]
醫藥-医药[37-16=21] 飛機-飞机[25-10=15] 複雜-复杂[30-15=15]
會議-会议[32-11=21] 選擇-选择[29-18=11] 經歷-经历[27-12=15]
擴張-扩张[28-13=15] 優質-优质[33-14=19] 萬壽-万寿[27-10=17]
觀衆-观众[35-12=23] 國際-国际[24-15=9] 臺灣-台湾[33-17=16]
義 務-义务[24-9=15] 傷勢-伤势[26-12=14] 壟 斷-垄断[36-19=17]
匯 豐-汇丰[31-9=22] 聲樂-声乐[32-12=20] 辭職-辞职[35-24=11]
藝術-艺术[27-9=18] 關懐-关怀[34-13=21] 籲請-吁请[55-16=39]
据苏培城计算,《简化字总表》所收的2235字,总共有23025笔画,平均每字 10.3画。而被代替的繁体字,总共有36236笔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这就是说,如果你写2000个简化字,就可少写 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见《现代汉字学纲要》, 2004年,117页)
事实胜于雄辩。到底简体字是不是比繁体字好学,问问刚入学的儿童,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已经识字的人应该为不识字的人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
一言以蔽之,采用简体字是一种进步。简体字值得提倡,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倡。如果多有几种报纸采用简体字,那绝对是应该欢迎的,毕竟学生迟早是要读报的。

3. 汉字简化的基本方法

汉字是通过多种方法简化的,以下只是粗略的归纳。
1)简化偏旁。减少一个偏旁(包括可作偏旁的字)的笔画,可使一系列字得到简化。例如;
飠→饣 [8-3=5]:饭(飯) 饮(飲 ) 饱(飽) 饮(飲) 饿(餓) 馆(館)
訁→讠 [7-2=5]:说(說説) 话(話) 谁(誰) 记(記) 词(詞)
馬→马[9-3=6]:妈(媽) 驾 (駕) 驹(駒) 驻 (駐) 骗(騙)
2)另造形声字。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个部件组成的。例如:江、河。左边的“氵”形状如流水,是意符,表示字义的类别,右边的“工,可”是声符,代表读音(取韵母或其相近音)。自商、周以来,形声字一直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手段。现代汉字至少有一半属于形声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 100年)收录9353字,将近90%是形声字。
简化的形声字:憶→忆 逺→远 運→运 遲→迟 糧→ 粮 艦→ 舰 擁→拥
新形声字之所以容易被人接受,一是因为利用了汉字原有的部件,二是因为读音容易识别,而且表音往往比繁体字更准确,如战(戰),态(態),证(證),护(護)等。
3)另造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会意字不到10%,许慎举的例子“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后世指出这两个例子不当。我们可以把“人戈为伐,合手为拿”作为典型的例子。
简化的会意字:雙→双 陰→阴 陽→阳 從→从 衆→众 體→体 筆→笔 竈→灶等。
4)保留原字的特征,取原字的一部分,例如:
離→离 麗→丽 聲→声 婦→妇 點→点 處→处 懇→恳 裏 裡→里
醫術→医术 匯豐→汇丰 業務→业务 飛蟲→飞虫 獸類→兽类
5)把字的一部分笔画简化,例如:
區→区 漢→汉 傘→伞 學→学 寫→写 還→还 報→报
選舉→ 选举 辭職→辞职 辦報→办报 艱難→艰难 蠶繭→蚕茧
6)整体简化,保持原字的轮廓,例如:龜→龟 齊→齐 農→农 慮→虑 壽→寿。
7)将草书或行书楷体化:書→书 為→为 長→长 東→东 專→专 發→ 发。
草书和行书形成于汉唐时代,都是为了节省笔画、书写简便流利而产生的。从隋唐以来,受草书、行书影响而出现的简体字难以胜数,如庄(莊)、条(條)、断(斷)、怜(憐)等。
8)采用笔画少的古旧字:塵→尘 雲→云 禮→礼 爾→尔 棄→弃 電→电 穀→谷
9)同音假借,即 借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例如:几=幾 后=後 丑=醜 斗=闘鬥 (呼)吁=籲 (老)板=闆等。
假借也是古已有之的办法,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即已相当常见。
不难看出,简体字大都是由繁体字脱胎而来,基本上没脱离“六书”的传统,因而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古时所说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已不完全适用,今人分析现代汉字已经从理据性(motivation)出发,改用“新六书”来解释了。不过这里没有必要赘述。
总而言之,说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体系是站不住脚的。退一步讲,即便有极少数简体字可能引起争论,那也不足以从整体上否定简体字的优越性。

4. 简体字不好看吗?

有人觉得汉字简化以后不好看了,比如丽(麗)、尘(塵),怎么看怎么别扭。其实这是先入为主,并不客观 。
首先,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它的本质属性不是好看与否,而是要互相区别。比如:刀—力,己—已—巳,戊—戌—戍—戎。很难说哪个好看。重要的是要使这些符号在系统内部彼此区别,a不同于b,b不用于c,c不同于a ……,字形的区别可大可小,但必须有。至于某个具体的字符应该怎么读,表达什么意思,那是约定俗成的问题。荀子说,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
在互相区别这一点上,简体的厂(廠)—广(廣)、从(從)—众(眾)……跟繁体的“王—主”、“林、森”的性质完全一样,没有任何破坏汉字体系之处。既然承认会意字“林、森”,为什么不能容忍“从、众”?顺便说一句, “从、众”古已有之,早就收入《说文解字》。
其次,一个字好看不好看,很难定出客观的标准。拿简体的“丽”字来说,赞成的人可以说它象征人的两眼,足以表达美的概念,而繁体的“麗”多了个动物怎么见得就好看?如果多举几个带“鹿”的字来比较一下,问题就不言自明:麒麟、(山)麓、麂(皮)、辘(轳)、塵土。简体的“尘”不但符合会意的原则,而且也是古字。把“尘土”写成“ 塵土”跟是否好看毫无关系,也看不出怎么符合汉字的体系。

5. 简体字反倒难学吗?

平心而论,自幼习惯繁体字的人,要适应简体字得有一个过程,但是只要你没有成见,愿意熟悉它,这个过程不会太长。笔者是在20岁以后才从繁体字过渡到简体字的,并没感到什么困难。我们学外语都有一个经验,就是上下文可以帮助你猜到生词的意思。简体字毕竟是中文, 在上下文里更容易识别。例如:中华(華)民族,香港特别行政区(區)。
从海外目前的现实出发,对成年人而言,不妨提倡识繁体,写简体。试想,“會議- 会议、藝術-艺术、關懐-关怀、業務→业务、選舉→选举”等等,既然前后两种写法表示同一个意义,那么何必非要写那个笔画繁复的,干许多无效劳动呢?笔者去年曾向原来只写繁体字的中年人系统地介绍过简体字,结果大多数人表示简体字的确简便易写。自然,从整个社会来说,总会有人宁愿多花时间也要坚持写繁体字,那就顺其自然好了。不过,要是你把“臺灣”写成“台灣”,把“爐竈”写成“爐灶”,你可就没有资格嘲笑简体字,因为这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
人类总是要不断进步的。我们相信,愿意接受简体字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6. 还能不能阅读古书?

有人担心让孩子学简体字,将来可能看不懂古书。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绝大多数并不读古书,极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可以专门学习。特别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如果一上学就硬让他们学繁体字,弄得好多孩子厌学,以致半途而废。就算勉强坚持下来,能看懂现代出版物已经很不容易,指望他们看古书是不现实的。
再说,古书由于年代不同,阅读难度的差异很大。先秦的古籍,例如《左转》,认识繁体字的人离开注释照旧读不懂,因为不但要懂得古代的词义和语法,还要具备历史知识。 汉唐以来的文言,包括《聊斋志异》这样的书,也不见得容易读。正因如此,许多文言著作很早就有了白话译本和文白对照本。
如果说“古书”是指明清的白话小说之类,那里的繁体字并不构成什么障碍。一来,在常用的6至7千汉字中,简体字不过 2200多个,只占1/3。二来,如上文所说,繁、简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来自大陆的中青年人的实践证明,这个过渡并不困难。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分两步走:让孩子先学简体,以后需要时再逐渐识别繁体。
* * *
还要指出的是,文字并不等于语言。在语言不变的情况下,文字不但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而且可以改换整个体系。这种例子很多。古代的日耳曼人,包括盎格鲁-撒克逊人,曾经使用一种如尼文(rune),但后来采用了拉丁字母。波兰语、捷克语最初使用基里尔(斯拉夫)字母,后来由于宗教等历史原因,改用拉丁字母。越南语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但是近代改用拉丁字母。我们的汉字简化,仅仅是在传统范围内的局部改革,而且已有十多亿人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客观事实置若罔闻。
最后,顺便提一句,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就接受了简体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华人社区也先后在80年代采用了简体字。日本、南韩也碰到汉字简化的问题。在他们已采用的简体字中,有些字是跟我们相同的:宝、蚕、虫、当、党、国、号、会、声、学、医…… 去年底,加拿大中文台有报道称,巴黎为了适应中国游客的需要,许多介绍景点的中文都采用简体字。另有报道说,上海与台商合作,在台北开了一家书店,所售的书都是用简体字印刷的,据说销售成绩颇佳。



還有一堆
用GOOGL搜尋 簡體字由來就可以看到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E7%B0%A1%E9%AB%94%E5%AD%97%E7%94%B1%E4%BE%86&complete=1&hl=zh-TW&start=10&sa=N
2007-07-18 3:23 發佈
文字我覺得是讓別人看的懂最重要
在用繁體中文的地區就寫繁體
在用簡體中文的地區就寫簡體
我個人倒是不太去想簡體或繁體的由來
只要別人看的懂我想表達的意思就OK了
我還一直以為簡體是現在大陸人發明的,原來歷史那麼久了
文章中歷史事情及年份是否為真,我不是歷史學者無法考究。

但卻沒聽國外華僑抱怨過正體字難學,也沒聽過小朋友說正體字很難。

三篇文章中大部份都在撇清簡體字的不正當,利用對正體字褒揚,偷偷的暗示簡體才是對的。(除罪化)

要嘛明明白白的說正體字是古文明,這樣我還覺得寫文章的人有膽識,寫這種曖昧不明的文章,嗤。

啊!我個人不排斥簡體字,看得懂。但不會寫。我寧願看到一篇好好的褒揚簡體字的正當,是文明的腳步這一類的紅衛兵文,也不想看到對正體字明褒暗貶。
我一直認為簡體字是為了解決當時大陸文盲太多而推廣的

就像台灣的注音也是為了容易學習國語發音一樣
謝絕貪腐詐騙,,,以上!
漢字本身就是不斷的在演化,所以簡體是古已有之,還有很多的異體字等.

現在人們鄙視的簡體字是某個政府用行政命令而強力推行的簡體字,而且還限制使用正體字,這個才是問題所在。

如果簡體和繁體都可以使用,都可以在學校里面學到,那就什么問題都沒有。

所以不要把焦點模糊掉。
第二篇文某些部分與第一篇的矛盾
其實,那些文仔細看一看,感覺有點像是企圖由歷史中尋找部分有利自己立場的部分
取得歷史的加持,來為簡體中文正當化、得到道統上的支持

其中一段寫到:說國府用政治力量,「阻止文字自然演化」.......
事實上,簡體中文不也是利用政治的力量加速演化嗎

我個人對簡體中文沒啥意見,我是覺得文字看的懂就好嚕
經常瀏覽大陸網站,95%的簡體中文也都看的懂.....雖然不會寫
對我來說 那不是障礙


這篇是維基百科找到的 簡化字歷史
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認真就等著被關吧!LDS 請勿人身攻擊!
感覺...有點怪怪的...
真的有去中國看過那些古代碑文就知道, 上面都是寫正體字
問他們的大學生, 沒人看得懂
那些清朝前的古碑, 總不會說謊吧?
中國人的功力跟韓國人有得拼
個人感覺,推行簡體字最大的理由常常是“爲了普及教育”。對岸推行了這麼多年,文盲的比率還是很高啊!
盡情歡呼吧!日後自己遭難,請不要怪人無情地訕笑!今日特此紀錄下這一段。
簡體字易寫易記沒錯
不過,自從有了電腦之後
這種便利性的明顯度就被打了折扣
delenatii wrote: 真的有去中國看過那些古代碑文就知道, 上面都是寫正體字
問他們的大學生, 沒人看得懂
那些清朝前的古碑, 總不會說謊吧?
中國人的功力跟韓國人有得拼

雖然如此,還是有點不一樣啦
大部分的簡體字至少還保留部分的結構,可以猜看看
韓文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個了模樣了
我也不想倚老賣老,年輕有為的人我當然會尊重,但是看到胡搞瞎搞的小毛頭還真是生氣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