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玉芳】 用ㄉ代替「的」、該寫「個」時打上ㄍ,「你好嗎」變成「ㄋ好ㄇ」,這是網路早已流行的「注音文」文體,以不完整的注音代替一個字。不少網友受不了這種中文被扭曲的行為,也認為這種行文法妨礙閱讀,許多版主乾脆設立版規,凡是以注音文發言者,一律「刪無赦」。這是網路最近興起的一波「反注音文」運動。
「注音文」的出現,一開始只是一種懶人行為,主要是採「注音輸入法」的網友覺得要按好幾個鍵才能拼出一個字,常常還得選字。他們嫌麻煩,乾脆就用注音的聲母代替國字,可以省按幾個鍵。
但偷懶的事一風行,似乎也被當成時髦,慢慢又變成大別字愛好者的障眼法。反對的人就說,注音文常會「伴隨大量錯別字」,並以「懶得選字」、「新注音(輸入法)的錯」或是「裝可愛」為理由,為注音文找到藉口。事實上,這些都是「網路小白『白目』行為之一,很不文明。
「就是看不順眼。」在部落格中要求「注音文」止步的部落客 jedi說,使用注音代替正確的字,根本妨礙閱讀;最要命的是,非常「破壞中文的優美」。他說這個理由雖然「嚴肅」,卻很重要。
jedi說,注音文會讓「資訊失真」,閱讀時「反應延遲」,只提示發音符號的上半部,等於是改變了發音規則,「你必須停下來猜一猜」,煩人哪。
舉例來說,「ㄋㄇㄉ做業寫好ㄌㄇ」,原文該是「你們的作業寫好了嗎」。在台大資工所學生林弘德眼裡,這種句法夾雜錯字又有聲母注音,會讓閱讀者達到最大的「理解延遲、瀏覽停留時間及重複讀取次數」。簡單地說,注音文讓人花很大力氣,卻只能讀出很少的資訊,而且還要猜測,並且不確定是否讀對。
但「反注音文」運動也引起注音文愛好者、網路人權者的反擊,認為網路書寫自由不容侵犯。支持者認為,在聊天室或線上遊戲(新聞、網站)通訊時,原本中文輸入就要比快,又不是比正確,那麼認真幹嘛?更何況,何不就把注音文視為「網路次文化」一種,只會出現在「使用注音輸入法」的網友中,何必欲除之而後快?
中立者說,耍耍注音文無所謂,可怕的是有些人不分場合地使用注音文,連交學校報告也用注音文,讓教授抓狂,難免引起「大人」對注音文圍剿,這下「網路對中文能力戕害」的指責罪狀又多了一樁。
在反注音文運動中,林弘德算是箇中翹楚了。他不僅開闢了「反注音文網頁」,還寫了注音文的轉換程式,可以將原本全是中文的網頁,轉換成都只有第一個注音符號聲母的注音文,讀起來可真叫人抓狂。
這正是他的目的:試試看,你以為好懂,其實並不。雖說這跟一般網路常看到的注音文相差甚遠,不過不滿注音文的人看到後都發出會心的一笑。
林弘德還覺意猶未盡,再舉辦「注音文解碼大賽」看誰猜得準,冠軍獲得大布丁點心一個。反對行動弄得這麼認真又搞笑,可算是時下kuso(認真對待爛事)風潮的代表作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