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人們並不若傳統社會時迷信,廟宇常只剩下兩部分人1.黑道勢力以及走偏路的孩子們、2.年紀高的上個世代民眾
隨著年輕人逐步成為這個社會的主幹,廟宇要從年輕人中取得錢財已越來越不易,況且有些人們已認為廟宇等於黑道的根據地,此外基督徒在年輕人中也有種流行化,台幣的消費力逐漸降低以及眾多的3C商品已經使人沒什麼會想將錢財送入廟宇之中,至於生育率下降這些我就別扯了
中國少林寺的住持也說得很明白,沒有廣告,人家就不知道這裡有少林寺,整個擺明商業化
有些在好地段廟宇的價值不如以往,甚至出現原地起起樓,廟宇放頂樓的情況出現,可見實際上錢還是民眾所在乎的真正因素
我在想20年後,會不會廟宇數量少一半,剩下的廟宇皆走向積極商業化,觀光取向,而信仰在人們心中,已經是可有可無的一部分...
當人們的書越讀越多, 對於人世萬物就越來越迷惘
信仰就會變成宣洩的出口
只是有人會用錢去 "處理" , 所以賺那麼多錢只是再轉手給別人而已

至於傳統廟宇, 在我這幾年接觸故鄉的廟宇進香活動和建廟工程(純做紀錄)
除了地方上的耆老, 大部份都是40歲左右以上的在地人
真的看不太到年輕一輩的
我們鄉下那兒沒什麼大公司工廠, 勉強說來之前有一家做紡織、雨衣、高爾夫球桿, 早也移到大陸去了
年輕人只能到外地去工作, 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
我老爸退休後就都去廟裡幫忙(不是廟祝也不是主委, 是做到流汗嫌到流"口水"的總幹事)
說到這座廟也蠻有趣的, 祂原本在我老家的後面
小時候沒什麼特別感覺(童年基地), 後來地被大地主收回去蓋了房子
廟搬到附近, 後來才知道, 那都不是祂的 "家" , 才在一、二年前開始籌劃買地建廟
話說買地, 是因為鄉下的 "市中心" 嗎? 沒多大的地也要一千多萬(真是個x要錢的大地主)
那個建廟資金一度由我老爸保管, 生了利息, 我報稅時還要算進去
退稅時就趕快補回去, 隔年還被國稅局查廟的帳(真是好家在)
買地也是用我老爸的名字, 還跟我說要簽一張放棄繼承書, 我說沒問題啊
這個月初辦了個上樑典禮, 我一路的紀錄下這座廟的誕生, 只能說難得的榮幸
回到正題
我有發現傳統的廟宇尤其是在鄉下, 祂不會像隔壁大甲媽那麼火熱, 祂就只是在地的信仰中心而已
要如何支持下去? 光靠香火捐獻是不夠的
找個乩身? 做消災解厄? 還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行
本村沒有觀光的價值(目前), 沒有獨特的產品行銷, 沒有獨特的產業(有也外移了)
更多的問題不只是廟宇能不能延續下去
(對不起, 還要忙事情去, 不能盡興, 東講西落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