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小弟在學讀的是設計.出社會後因家裡是做工程承包就到營造廠上班....工地混了幾年.因不景氣也不符我的性格就出來自己做餐飲.....因為對設計有些概念所以除了幫親朋好友設計.店裡的客人間接的知道我有些創意也會找我設計....因此成為"業餘設計師".我堅持業餘.保有自己的理念.否則只能淪為業主的匠工.台灣業主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設計師的痛
業務所需必須收集一些外國資料.看到那些以人為本的建築設計.....這才是自己(或許是大家)理想中的房子.....台灣住商不分.完全毫無生活品質可言......打造理想的造屋計劃就此展開

當然要先取得土地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設計後的比例模型圖片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住宅有什麼期許



大家對自己理想的住宅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2006-09-14 20:2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住宅
我覺得綠色建築是我對我以後建築期許的必要條件之一.
綠色建築加一
能與自然融為一體
對建築一值很有興趣
但非本科系出身
所以不能將所想具體化
家- 溫暖
只要建築法及技術規則等相關法令不要那麼"綁手綁腳"~~
只要業主不會拿到使照後的"二次施工"~~(重點!!)
只要...........
1.大開窗不少以後會有嚴重的問題,建議增加些外遮陽
2.陽台適合台灣的熱溼氣特性
3.住宅面積若超過500m2,依建築技術規則需評估屋頂與外牆的【熱傳透率】與【等價開窗率Req】
4.小弟以前的研究室就是【西拉雅建築研究室】綠建築評估制度草創時期就是我的教授整合的
5.建築設計沒有絕對的對錯,小住宅不妨多跟家長的空間需求討論,也要考慮到他們的使用。
6.不妨從採光與通風的出發點作為設計概念的主軸,謹慎開窗、重視建築對流通風,樓梯的設計也很重要(不要藏在角落陰陰暗暗的)
7.不妨放上平面圖討論一下。

酷波 wrote:
1.大開窗不少以後會有嚴重的問題,建議增加些外遮陽
2.陽台適合台灣的熱溼氣特性
3.住宅面積若超過500m2,依建築技術規則需評估屋頂與外牆的【熱傳透率】與【等價開窗率Req】
4.小弟以前的研究室就是【西拉雅建築研究室】綠建築評估制度草創時期就是我的教授整合的
5.建築設計沒有絕對的對錯,小住宅不妨多跟家長的空間需求討論,也要考慮到他們的使用。
6.不妨從採光與通風的出發點作為設計概念的主軸,謹慎開窗、重視建築對流通風,樓梯的設計也很重要(不要藏在角落陰陰暗暗的)
7.不妨放上平面圖討論一下。



小弟的這件案子已取得建照.所以所有關於建築法規的事項都已排除.....

"綠建築"是很多建築設計師的理想....但是回歸到現實面及經濟面它可能....沒有市場

台灣的建築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從外觀就可以看出它是大概"什麼年代"建造的...
另一個現象是大家會用很多壁磚或石片把房子貼的滿滿的.....
再另一個現象更遭.會有很多鐵窗及外凸的冷氣機...
公寓大廈都是三房(25~35坪)..四房(30~40坪)完全不考量客戶的需求...我的意思是買30坪可能要住7.8人但買40坪也可能只住2人......開始裝潢時就又敲又打浪費資源

希望未來的住宅可以客製化.."以人為本"


這是平面模型圖請大大參詳參詳....
車庫有工作平台及頂車機當然給愛玩車的我.....有一個景觀泳池.會裝置逆泳設備.....這兩樣是台灣建築較少見的規劃.....
車庫

一樓平面

客廳一景.....設壁爐/希望窗框就是"畫框"

廚房
日本節目常看到這樣的房子耶
看起來真是不錯 住起來很舒服的樣子
不過回歸現實面...我以後能有公寓住就好了
充足的活動空間
過大或過小都不宜
有很多空間是在規劃失當下浪費掉的
空間會變的不易利用

充足的光線和通風
不過隱敝性也要考慮

瓷磚跟石片貼滿牆
指的是外牆的話
我想應該跟下雨有關
有人相信這樣比較防水 (其實我也是)
所以另一個重點來了
適合當地的氣候和環境
台灣是有颱風跟暴雨的 防水不可能不考慮
為什麼很多人要在頂樓加蓋
我想多數人都覺得醜
不過為了防水 顯然多數台灣人都妥協了
另外 採光的方向跟窗戶大小
都應該要考慮
台灣夏天很熱
主要活動區域正上方最好跟陽光有區隔 這是指避免陽光直曬

樓主的設計很漂亮
不過 我個人不會喜歡住這種房子
主要是陽光直曬主要活動空間天花板的問題 加上大片玻璃窗
夏天肯定超熱 冷氣效率也會奇差無比
更慘的是 獨立透天 完全避不了陽光
如果玻璃沒用 像國外的雙層隔絕玻璃
冬天又會超冷
再加上防水問題
無屋瓦的設計 必定得要做頂樓防水工程
老實說 我租了多年的頂樓(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恨陽光直曬)
防水最多撐十年
個人看法
無惡意

binkoliaw wrote:
充足的活動空間
過大或過小都不宜
有很多空間是在規劃失當下浪費掉的
空間會變的不易利用

充足的光線和通風
不過隱敝性也要考慮

瓷磚跟石片貼滿牆
指的是外牆的話
我想應該跟下雨有關
有人相信這樣比較防水 (其實我也是)
所以另一個重點來了
適合當地的氣候和環境
台灣是有颱風跟暴雨的 防水不可能不考慮
為什麼很多人要在頂樓加蓋
我想多數人都覺得醜
不過為了防水 顯然多數台灣人都妥協了
另外 採光的方向跟窗戶大小
都應該要考慮
台灣夏天很熱
主要活動區域正上方最好跟陽光有區隔 這是指避免陽光直曬

樓主的設計很漂亮
不過 我個人不會喜歡住這種房子
主要是陽光直曬主要活動空間天花板的問題 加上大片玻璃窗
夏天肯定超熱 冷氣效率也會奇差無比
更慘的是 獨立透天 完全避不了陽光
如果玻璃沒用 像國外的雙層隔絕玻璃
冬天又會超冷
再加上防水問題
無屋瓦的設計 必定得要做頂樓防水工程
老實說 我租了多年的頂樓(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恨陽光直曬)
防水最多撐十年
個人看法
無惡意



大大講到很多重點.....
陽光.日曬/溫度.濕氣....

這是這個建築的重點.....
我在東面用了大面的'原木修飾材'用意就是不讓陽光直接曬到混凝土牆面...連頂樓露臺只要陽光會日曬的都會用原木去隔絕.可以有效隔熱......因為我也住頂樓

另一個問題是壁材也是台灣人的....誤會
因為貼壁磚.在年久後填縫部位會滲水.反而把水份封在牆壁往屋內排氣....導致壁癌/霉味/潮溼
本次施工用的建材都經過試驗......(試試拍照能否展現效果)有種特殊外強塗料可有效隔離水份又有透氣效果.....是日本的建材也是這次試驗的重點.....
台灣早期建屋都是泥水工師傅依經驗造屋.一直延續.....而建築師都在辦公室跟本不進工地....如室內管線都是埋在樓板裡.....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到頭來拆屋重建........為什麼外國有很多建築幾百年來始終如新.....台灣建屋管線埋樓板這樣的建築如何永恆....台灣到現在還是如此


1.綠建築台灣從1999草創到現在,中間歷經三次重要更新,不管政府或民間都開始重視囉,所以市場是慢慢做起來的,至少「設計觀念」是有的,這也覺得很欣慰。
2.建築構造體的生命週期與設備管路本來就不一樣,以前的房子為了方便常將排水、線路都埋設在牆壁或柱子內,這樣其實很不好,台灣地震多,即使沒遇到大地震管路也先老化,所以「明管式」的設計是有必要的,管道間的安排、廁所位置都需要考慮。
3.關於採光是一門大學問,水平面的日射量(Wh/m2.yr)是其餘各向立面的2~3倍,不得不謹慎,我較擔心你有許多大面水平帶開窗這部分的玻璃需使用較好的「Low-e玻璃」(低輻射)具有高透光性、高隔熱性以及良好的熱射透過率(ni)。不過成本會高於普通清玻璃的2-3倍,至於高反射玻璃就不建議安裝,高反光的光害既不生態,室內也偏暗(大白天室內也要開燈)
4.良好的通風一般來說,以相對面開窗的深度除以室內樓高控制在5倍以內是較佳的距離,不妨注意一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