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月底公佈的失業率數據
滿好奇除了正在領失業補助外
還有哪些身分是歸納在所謂的失業人口?
(1)15歲以上民間人口:15歲以上人口扣除監管人口與武裝勞動力,包含勞動力人口及非勞動力人口。
(2)勞動力: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歲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
1.就業者: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歲從事有酬工作者,或從事15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
2. 失業者:參採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之規定,與先進國家所公布的失業定義相同,係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歲同時具有下列條件者:無工作;隨時可以工作;正在尋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此外,尚包括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
(3)非勞動力: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歲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包括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係指其有工作意願,但沒有實際去找工作,即所謂「隱藏性失業」者或怯志人口(discouraged workers),與行政院主計處定義之「失業者」有求職意願,且在實際求職行為後卻找不到工作不同)及其他原因而未工作亦未找工作者。
---------------------------------------------
簡單來說
軍人不算,囚犯不算,15歲以下不算,家庭主婦不算,學生不算,沒有找工作的人不算,高齡不算,身障不算
扣掉以上剩下的人的裡面,沒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就是失業率。
美化失業數據大概已經是世界潮流了,我的朋友在歐洲也看到同樣的情況。
一個人的工作,要企業拆成兩個人來各做一半,正職人員換成兼職或派遣人員,這些都有助於「降低失業率」。
這些都反應一個事實:所有的政府都無力解決失業問題。即使是世上最有錢的美國政府亦然。
我想這和未來的生產體制有關。
未來的明星產業、成功楷模,每個都會是資本和科技高度集中、極力拓展未開發勞力區域、追求壟斷市場和生產自動化、富可敵國的跨國財團。
不再是以前那種崇尚個人夢想價值的時代了。
所以貧富懸殊和就業人口比例減少將會是常態,因為那種體系之下,人力將不再是生產力的代名詞,科技和獨佔才是。
某些科學家預估,2030年之前,各項體內智慧機器人將會出現。
價格決定門檻,到時候富人子弟將可享有各種科技和各項社會資源,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美麗,更受上層社會青睞。
而與窮人子弟的起跑點,差距會愈來愈遠。
我們這一代,多少還可以靠努力去實踐夢想,下一代或更下一代可就未必了。
家境不好而又有抱負的人,除非特別幸運,每一步都踩對了,每個關卡都順利通過,否則也只能隨機遇而決定命運了。
能遇到有錢人賞識,或者望風梯榮,才會有機會施展抱負。不然永遠是個被剝削勞力美色的對象。
所以,如果你被這樣的社會忽視,也請不用太過悲傷,這是人類進化的大勢所趨啊!
這是個窮人幫助窮人的時代。如果行有餘力,請別放過任何一個幫助人的機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