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惡魔車友們大家好,我是紅色Astra GS潮流版車主熊仔,2023年9月交車到現在跑了一萬多公里,執行過一次小保養,累積了些心得,該是時候發表開箱文啦。

前一台車是2016出廠2017年式的Skoda Fabia,愛他愛到惜命命,連洗車也從不假手他人。開了近15萬公里,除了出保換過一次水泵浦外,當初最有疑慮的乾式7速DSG,在售出之前依舊頭好壯壯,也讓我更有勇氣挑戰PSA集團這顆聲名遠播的1.2T濕式正時皮帶引擎。


時間拉回2022年,台灣馬自達經銷老大Master Win簽下Opel代理權,選擇Mokka作為回歸的第一炮,踏入這最夯、競爭者眾的跨界休旅級距。基於國產Opel Vectra B曾是老爸座駕,也是我18歲考取駕照後的啟蒙車,對Opel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交織,當然要親臨現場,再次摸摸看看這久違的閃電標。

就是這台1998年國產Vectra,守護著全家人、乘載著滿滿回憶。
而大小毛病他也沒少發生過:抓溫度、環保線組破皮、含氧感知器掛、發電機掛、升降機掛、前避震上座饅頭太快扁掉(台北的爛路⋯⋯)、排檔線塑膠球頭破裂鬆脫,換一次檔就掉一次。還記得某次要停車時突然發病,D檔->R檔要開一次引擎蓋把它卡回去,R->D再開一次引擎蓋,就這樣,全世界都在看我表演。
雖然因為他,讓我更懂車、更了解機械原理


2023年1月,預約至展間賞車試駕。Mokka對駕駛者來說挺爽,開起來俐落,車室隔音優秀,原廠配的馬牌EcoContact 6Q輪胎胎噪抑制也很棒(型號中那個Q就是強調安靜Quiet的意思),然而後座硬傷太多:沒後座燈、沒車頂扶手、沒後座中央扶手、置物置杯機能乏善可陳,加上短軸距、短後懸的先天物理條件,令原本就硬派的懸吊調校,體感上更加鮮明。試駕時老媽坐後座,她感受很深

雖然愛獨自享受駕馭樂趣,但呼朋引伴出遊時,還是得回到交通工具的初衷:稱職地讓每位成員舒適又安心的到達目的地。從後視鏡看見乘客愜意喝著手搖杯,或雖然身處蜿蜒山路,但整台車都睡著了的那種成就感。Mokka⋯⋯只好先謝謝再聯絡。
至於為何不考慮正SUV?一方面本人不愛,另一方面家中機械車位也不允許。

就這樣過了幾個月,知道全新世代的Astra快來了,不論是設計語彙、平台架構、儀表及資訊系統全都是集團最新產物,內心的熱血又被燃起!再次聯繫業代預約賞車及試駕。
試駕過後,覺得吃太多法國人口水的Opel要德不德要法不法,但開起來確實更有意思也更為細膩,加上實車外型完全我的菜。只是這爆預算的價格,加上冷門到肯定令人心痛的二手價,一來一回還需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終感性戰勝理性,決定重回Opel的懷抱。
接下來的訂車、候車,著實可謂一波三折⋯⋯

我屬意紅色,實車真美!家中曾經的Opel也是紅色,精神上有傳承延續的意味,但全台黑、白、黃、灰、藍都有,獨缺紅色,僅剩圖中這輛台北民權展示車。而命格中帶龜毛的我,當然千百個不願意,業代遂建議加價改單為GS Premium旗艦版本,到港時間未知,要我考慮看看,後來我也就答應了。
為了讓大家弄清楚與原先GS潮流版比較,GS Premium旗艦版到底做了哪些升級?不好意思借用一下U-CAR網站的整理表格,如下:

多五萬換來的配備,只有麂皮內裝我超愛,其餘電調座椅可有可無(我的車不給別人開

這訂單改是改了,內心卻是略有問號的。
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天天期待車子快點來,心癢難耐,私訊給親切的業代詢問到港日期,才察覺到Line上的名字已改為其他品牌。致電確認後,沒錯~已經離職了,但該有的權益將不會有任何影響,我的訂單及後續相關程序也已指定另一位好業代接手。畢竟心浮浮的,就趁假日跑一趟展間,好好問候一下我的新任業代吧

而此時此刻,當初那輛紅色展示車,又即將回到我的考慮清單中⋯⋯

等待紅色的買家不只我一人。銷售端察覺並向上反應庫存顏色與銷售比例上的落差後,這台紅色在民權體驗中心展示沒多久就被封存了。
此時新業代再次詢問我有沒有考慮入手展示車的意願。畢竟當過展示車是事實,因此除了價格上的折讓、加贈全車鍍膜,也很有誠意地願意先將車拉出來,讓我確認車況後再行決定。外觀實際看來尚可,內裝鋼琴烤漆飾板的磨損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加上旗艦版除了貴五萬,等車等到都快跨年份的時間價差也必須考量在內。總之我妥協了~就是你了小紅!
一切談妥,除了首任業代答應贈送的前後雙鏡頭行車記錄器外,也以較優惠價格自費請業代幫忙處理隔熱紙(前擋丹龍GH56、前窗GH36、後窗後檔GH56),靜待民俗月後交車。
就這樣再等了半個月,然後交車前得知⋯⋯我的新業務也要離職了



來到了交車日,最右手邊就是我的新新業代,若有看過小施汽車影片的朋友,也許會知道小施在車展訂了一台芥末黃,後續也是這位李大哥交車給科P的。
而今日感受超級尊榮,怎麼說呢?
三任業代全數到場
三任業代全數到場
三任業代全數到場
這是什麼樣的禮遇!?都不在這裡任職,且原廠管理嚴格,在不允許進入交車室的情況下,還願意出席對我道賀,真是受寵若驚、真心感謝!有意願購買韓系K牌及瑞典V牌車系的朋友,推薦這兩位熱血業代!
來看看我後行李廂滿滿的原廠小物,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來欣賞一下,裡面有雨傘、毛毯、帽子、提袋、不鏽鋼冰塊,全都是原廠精品,還送了兩個鑰匙套。Astra靠近車子就解鎖、下車離開一段距離就自動上鎖,鑰匙遙控器永遠丟在包包不怕刮花。原廠鍍膜保卡、丹龍隔熱紙保卡及Mio行車記錄器的原廠盒裝也全都在這裏,看起來很澎湃!


交車第一件事就是載著老媽到處晃晃,停在天母高島屋頂樓,斜對面就是一台非R牌的自用白色Mokka,才剛交車就遇到同品牌稀有車車友,心情一整個很愉悅。
Astra有一種魔力,到了目的地下車後,總會想要佇足欣賞他的英姿。



夜晚時,同樣有能力給後車一幅好風景。且原廠應該是為了輕量化,整台車都做了不少努力。廣宣上隻字未提的,就是後行李廂蓋並非鋼鐵材質,而是採用塑鋼鈑件。


開蓋後,422L的容量也非常實用。

車頭這片引擎蓋,對比他的大小面積,抬起來輕到有些不可思議,事有蹊蹺!趕緊拿我的磁鐵手電筒吸看看,果然吸不住啊!貌似用上了鋁合金好料,但型錄、廣宣中依舊隻字未提。

矩陣式LED智慧頭燈更是本車一大大大大亮點!對比前一台車的鹵素魚眼,矩陣LED令夜間行車更加輕鬆,也讓我更享受開夜車。在高速公路看著大燈光型、角度、照射範圍,隨著時速快慢、環境亮度、週遭車輛及來車不斷即時變化。切線遮蔽明確,在提升照明效果之餘,也不會造成其他駕駛人的炫光。若高速條件允許,甚至還有光束刻意照亮右前方路牌標示,辨識效果超好!


來展示一下解鎖燈光秀,很浮誇
車側後視鏡應該是與集團的新款兄弟們共用,例如:Peugeot 408。畢竟相同平台架構下,若設計搭得上,共用料對成本控制應該有所助益。且這造型放在這裡超帥又搭,讓我想起家中老Vectra B的豬耳朵。


當年很大膽的設計,甚至根部線條還是從引擎蓋金屬鈑件直接延伸一段出來的,超派。

車內儀表板初見面給我一種花俏複雜的感覺。前一台車是Skoda,對福斯系統的邏輯比較習慣,但熟悉一陣子之後,發覺他也很簡單易用,部分區塊可以自訂想要呈現的功能,這也是新世代智慧儀錶的好處。而無線Apple Carplay或是無線Android Auto當然也是標配。
但還是有幾個自認為的小缺點,是之前在Skoda Fabia習以為常,而這台車沒給的:
- 里程Trip A, Trip B只計數到整數位,沒有計到小數點第一位百公尺,且駕駛前方主儀表內沒有時鐘。(單純使用習慣問題)
- 沒提供「發動後」「加油後」「長期」里程、油耗、行駛時間、平均時速的顯示。現在都只能透過Trip A來記一桶油的里程、Trip B記每次上車後的單趟里程來變通。
順道說,其實這套車機系統也具有遠端解鎖、上鎖、閃燈或鳴喇叭尋車的能力。在每次到達目的地熄火後,也可透過手機「My Opel」這個APP觀看單趟駕駛紀錄(手機要先跟車機藍牙配對),只是在如此漂亮的儀表內沒辦法做到即時監控顯示,稍嫌可惜。(中了福斯系統的毒)
My Opel APP顯示單趟駕駛資訊的手機螢幕截圖,給大家參考~ - 最有感的:儀表板亮度的調整不太智慧。
白天未開啟頭燈時,背光只能全亮度倒還好,開啟頭燈時會瞬切成夜間模式亮度,雖然可調,但不會隨環境亮度做變化。人生的選項並不是非黑即白啊!
舉個例子:遇到日間的陰雨天、天色較暗,光感應低於過一個臨界值,或前擋雨滴感應器偵測到下雨,就會開亮頭燈,此時儀表亮度切入夜間模式後,對白天來說稍嫌太暗,所以必須手動將亮度調亮一點。但這個亮度對於畏光的我,入夜後又嫌太亮,就必須再將亮度調暗。
同樣陰雨天的情況下,亮度感應自己偶而會陷入一種介於臨界值的邏輯尷尬。偵測到下雨時,雖然大燈自動打開,但若周遭天色還不算太暗,儀表就還是會維持日間模式全亮度,此時天空若飄來黑雲讓天色有點暗下來,儀表又會切成夜間亮度⋯⋯就這樣,整路看著儀表亮度跳來跳去。不常遇到,但絕對惱人。
另一個場景是剛進入隧道、在瞳孔尚未適應時,儀表就已瞬間變暗,對辨識也有一點困擾。對比Skoda Fabia如同智慧手機般的儀表亮度自動微調,行走在亮暗交雜的路段時,享受了七年漸進且舒適的自動亮度變化過程,對比Opel這樣生硬的調整機制,絕對「值得」我花如此多的篇幅抱怨。Astra的軟硬體應該是做得到,差在調校,人因工程可以再加油。

以上為一萬公里車主分享,後續也希望總代理能加把勁,畢竟開疆闢土不容易(身邊年輕朋友們沒半個人認識閃電標,還有人看了logo,說這個品牌叫做OZ,我要吐血了⋯⋯),除了價格vs配備規格的取捨,很考驗智慧及市場應變能力外,更要建立紮實的口碑及後勤能量!!剛才看完小施哥的影片,非常認同!這對滿意產品表現、但猶豫不決的買家是關鍵,對曾經吃過一堆虧的老Opel人更是重要,畢竟若單純只靠情懷、信仰,終究還是會不敵現實的摧殘啊~

—————後記—————持續更新區—————
Astra門檻既高又厚實,身為展示車,乘客上上下下、腳踢來踢去,終究還是為他留下了一道職業傷害:左後門檻蓋板卡榫鬆脫。已安排回廠更換過一次全新蓋板,但依舊會跳脫,雖不影響使用,但還是希望問題完全解決,這留待後續再分享給大家。
這是第一次更換後座蓋板的實況

就為了紅圈處門檻蓋板卡榫卡不緊的問題,整個後座大卸八塊,才有辦法做更換。
這片蓋板的全貌,有夠大片,位置從後座門檻一路延伸到後椅背兩側至C柱下方

也延伸太上面,大哥辛苦了!

看慣了前一台Skoda,那種很VAG的設計及鎖固方式,現在來看PSA(Stellantis)的玩法,果然不同車廠的設計思維差異頗大!甚至給人一種該龜毛不龜毛、不該龜毛又龜毛到不行的感受。(我也不曉得這句話是褒是貶

不過也因為被原廠脫光光後,鈑件肉眼所及處沒看到半塊制震墊,看得我心癢癢的,動起DIY強化隔音的歪腦筋。(也說不定制震材是噴塗在鈑件下方,所以看不見⋯)
大家都稱讚Astra隔音好,為何我還要胡搞瞎搞?原因在於Astra除了後車門的側窗外,前後左右均用上了雙層降噪玻璃,雖然車身上半部隔音好,但胎噪,尤其胎塊接地結構音傳導至底盤的隔絕不算太高明,此時上下躁感的比例有些失衡,就容易單項被放大檢視,進而影響隔音的『體感』表現。但整體來說,其實還是很優秀的!~
本人技術有限,加上五門車後行李箱就是一個很大的共鳴腔,計畫先從後行李箱玩起~
來看當時的影片(5,000KM時拍的):
然後⋯⋯實際行駛起來,體感好像沒什麼太大差別哈哈哈哈哈!就當運動流汗有益身體健康吧!一樣的土炮DIY方式及材料,對比前一台車Skoda Fabia施工後有感改善,看來OPEL Astra原本的底子,以平價品牌來說,其實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看有沒有神人願意指點小弟,看還可以從哪方面下手。
-----
2024/5
Mobile01真的是挺有影響力的網站,就在初始文章發布後的某日,接到了來自原廠的關心,電話裡提到:歐吉高層看到了這篇文章,除了感謝我對品牌的認同外,並針對問題進行研議及討論,而目前將會德訂一組蓋板的固定基座,待料件抵台後,會儘速通知本人過去更換。
我從來都不是那種愛哭鬧吵糖吃的人,文章初衷就是純分享,得到這成效純屬意外啊!內心確實暖暖的,問題被正視及重視的感覺挺不錯。趁著工作空檔,趕緊把欠了許久的感謝化為文字說出來。
目前里程18,000 KM
持續更新,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