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
吊腳樓的回憶 — 2023年 遠百鐵道節 經典鐵道模型展演【臺中大遠百場次】
這個活動是在今年一年的時間內,在全臺各地的遠東百貨巡迴展出的。
經過三個月之後,巡迴到了離老狗最近的遠百信義A13,
這個星期天因為其他的事情去了趟世貿。
於是就順道去趟遠百信義A13,再花個1小時看看這次展出的20件模型。
話說回來,這些模型不是在老狗上次去臺中大遠百看展時都看過了?
如果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內容,那老狗吃飽太閒,發這篇分享文幹麼?
平平是20組模型,偏偏就有3組是臺中場次未曾展出過的。
其中有2組是老狗從來沒看過,像下面這個場景:

還有這個:

有1組曾出現在
「遠東SOGO臺北忠孝館 ~環島時光~懷舊台灣.經典鐵道模型展」。
就是這個:

其他的17組當中,其中至少也有個7~8組有部分更動,
或是上次沒看到的有趣的小地方。
這次在遠百信義A13的展期長達12天,自9/5至9/17。
地點在A17的4樓,可以從大門旁搭手扶梯上樓直達。
住雙北想去看看鐵道模型的朋友,還可以利用這個週休假日前往。
有興趣的朋友就把握時間吧!
下一次再回到雙北,就要等到12月了!
以下,依序來分享這回見到的鐵道模型場景:
新登場
機車維修工廠
支線鐵路
環島幹線車站與街肆
🏠 糖鐵市區路線
這組模型的場景,光是用鳥瞰的,就覺得場面很大…
記得作者徐老師曾在「臺灣鐵道模型」FB粉絲團中提到,
這組場景是以行經屏東市區的糖鐵發想而來。
老狗未曾看過糖鐵行駛在屏東市區的年代,
只能欣賞模型來想像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把糖鐵鐵道的兩側當作是市集。
就地擺起攤子賣起農產品來。
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們現在特定到泰國去看的美功鐵路市場。

糖鐵列車要過去,竟然還有人跨越鐵道搬桌子?

沒看清楚的話,這樣應該就看到了吧?
桌子下面就是軌道…


然後還有車子停在軌道區,然後車主消失了?
只能用人力把車子扛走? 會不會太寫實了點?
或許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這麼天兵,吃定糖鐵開不快,不會把車子撞壞?

換個角度看,市場生意還挺好的,人來人往。
賣的東西幾乎都是農產品,頗為符合屏東的環境。


這攤好像是賣魚的?

一籃一籃的,不知道是什麼?

除了賣農漁產和加工食品外,當然還有其他的,像是賣衣服的也跟著出現了。
至於街道旁的房子,外觀就是日治末期的建築式樣。
可以在現今散布各地的老街找到這種立面的二層樓樓房。

賣衣服,現場順便修改衣服。

當然還要順便燙一燙,修改好才能定型。

市集的另一邊是廟埕,正好有對新人借用廟埕辦喜酒。
在這裡辦喜酒需要舞台怎麼辦?
租輛舞台車就解決了!
想當年老狗結婚時,老婆家請客好像也是這樣處理的!

有舞台當然有喜酒啦!
這種辦桌(筵席)通常都是找「廚煮師」和「走桌仔」合作,
一邊負責採買和出菜,一邊負責搭布棚、桌椅,還兼端菜上桌。
為什麼老狗這麼清楚? 因為曾經有鄰居和親戚做這一行…


至於地點?廟埕是最方便的,因為地方夠大。
而且,在神明的見證下,誰敢造次?
對了,有看到新人請來記錄婚禮的攝影師嗎?

轉到場景的另一邊,可以看到糖鐵舖在馬路上的軌道。
這種柏油路上有鐵軌的狀況,在臺灣存在好幾十年。

有人就在路旁賣起西瓜來。這西瓜這麼大,不便宜吧?

至於糖鐵小火車呢? 在旁邊呀?
車頭走進另一邊的市集裡去了,這邊是車尾。
當然,一定有人想拍照記錄,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怎麼來的?


有人幫忙指揮交通,車尾還有另一名工作人員。

糖鐵列車長度頗長,載了那麼多的甘蔗,所以兩端都要有車頭推與拉。
咦? 右邊那裡好像有小朋友在搞破壞???



偷抽甘蔗?更厲害的是抽到倒頭栽…

果然是夕陽無限美好…


不如還是乖乖去一旁找豆花阿伯買豆花吧!
可是小朋友們,口袋錢夠嗎? 阿伯的豆花一碗10元…


在糖鐵快要結束的年代,臺灣經濟已經起飛,街上已經很多私家車了。
所以才要動用人力來指揮交通。
糖鐵列車一經過,市區立馬塞車…


雖然經濟起飛,可是還可以見到一些長相很奇特的交通工具。
像這樣的三輪車,現在很少見到,通常都是載資源回收物。
拿它來載貨,現在已經不可能出現,因為這種「拼裝車」是不可以走上道路的。
但在那個年代,這種車在街上到處跑的可是很多。

大馬路的旁邊店面好像是賣冷飲的?

在鐵道旁某戶的頂樓,有人在晾衣服。

想看清楚一點嗎? 對了,屋頂還有每戶都有的白鐵水塔。
因為南臺灣常缺水,沒有水塔,家中常會沒水可用。

糖鐵另一邊的車頭,就是剛剛要把車子搬開的那一個地方。

這個場景的正中央其實是個修車場,門口面對廟埕,停了好幾部待修的車。

修車場裡面也有好幾輛車,看起來像是待修中。
有看到輪子都拆了下來嗎?


糖鐵經過的市區,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相當熱鬧。
各行各業都有,像模型場景中的唱片行,就是那麼年代的娛樂事業之一。
在數位音樂媒材發達的今天,唱片行應該即將走進歷史吧?
對了,那個年代的桶裝瓦斯是這樣載送的!

附近還有賣特價衣服的小店,有位阿伯正在買褲子。
那個年代「三件100」印象中不給試穿。所以阿伯比來比去,終於找到合適的。

另一邊有家賣大泥盆的店,這在農業社會中好像也是一定會存在行業。

最後還有這家,賣「口香糖」和冷飲的…

基本上,賣這種「口香糖」,低胸上衣是基本配備,褲子有褲管不合格,會影響生意…

可能是作者考慮到模型要老少咸宜吧! 不然可以更寫實一些…

大電扇和大陽傘都出現了,有點可惜呀!


第一個新場景就讓老狗腦補了好多故事,接下來看第二個新場景。
🚇 淡水線關渡隧道
第二個新場景的位置就在關渡,是原本的淡水線鐵路隧道。在捷運淡水線興建後,改建成為捷運的隧道。
作者以一面是淡水線鐵道,一面是淡水線捷運來呈現。
模型上寫著「開往臺北的最後列車 77.7.15」,臺鐵淡水線運行的最後1天。

這一面是淡水線鐵路,只有單一隧道。

由柴電車頭R10做為象徵。

臺鐵淡水線列車營運的時間,自1901年8月起1988年7月,總計87年。

另一邊就是改建後的捷運路線,來回雙向,各有1座隧道。

使用的列車當然是重運量的捷運列車了。

🔧 彰化扇形車庫
看完了新的模型,來看看以前的場次就出現過的其他組模型吧!位在彰化火車站旁的扇形車庫,可以說是近幾年「竄紅」的古蹟景點。
因為開放參觀已經十多年以上了,但直到最近這幾年才爆紅。
這座建築興建於1922(大正11)年,與海岸線鐵路(就是海線鐵路)一同完工啟用。
設置的目的是做為調度和維修機車頭之用。
因為當年的蒸氣車頭不容易倒車行駛,因此配套設置轉車台來幫忙轉換方向。
如果想看看實際的照片,以及有關這座建築物的詳細故事,可以看老狗的這篇分享文:
彰化市 彰化扇形車庫 — 全臺僅存,像極了巨人版的湯馬士小火車車庫
這座模型雖然幾乎每場展出都出場,而且模型本體不會變動。
可是裡面停放的火車可是會變的。

老狗每次看到放在車庫裡面的火車頭都不太一樣。

照片右邊的電鍋頭是老面孔,但是第4道裡面多了部貨車移動機DL-1042。

左邊也有新面孔,第10道和第12道停放的,都是老狗不認識的機種。

部分的維修道沒做屋頂,讓人可以看清楚扇形車庫內部的構造。

旁邊的休閒空間當然是還在啦! 雜物堆依然是雜物堆。

分享彰化扇形車庫的位置,如果想去拜訪本尊的,可以參考參考!
🔧 南港調車場
南港調車場在臺鐵系統中,算的上是短命的維修工場。這座調車場興建於1974~1977年間,因應鐵路電氣化所興建。
南港-松山間鐵路地下化後,西部幹線整備基地移至更東側的七堵調車場。
自2005年8月起,西部幹線列車改以七堵車站發車,南港調車場便停用。
所以總共才用了28年而已,而舊址目前已全部清空,正在大興土木開發中。
幾年後應該又變成了新的商業空間。
或許因為存在時間不算長,因此影像紀錄不多。
這組模型製作時可以參考的資料也不多,所以只能呈現部分的角度。
這組模型就和彰化扇形車庫,老狗看過的展次中都有出場。
不過裡面停放的機車頭有點不一樣,出現一些老狗不認識的車種。

這棟調車場建築物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屋頂上的拱形太子樓,好像是樓上加樓的樣子。
上回推進來整修的車種沒有這麼複雜呀!
怎麼連藍皮也出現在這裡?
還有,放在外面軌道上的那節車廂是要送到大肚去的嗎?

南港調車場的另一處醒目地標就是那個大水塔。

調車場的另一面也是維修空間,之前是紅面鴨和紅斑馬待在這裡。

南港調車場的位置,現在從Google map上看是空曠一片。
未來應該會開發成商業區。
🔧 臺北機廠
臺北機廠也是老狗看過的展次中都有出場的一組模型。模型本體相當大,但只是臺北機廠當中的「組立工場」的一部分。
臺北機場是自1935年起,北臺灣最重要的火車維修基地。
一直到2012年,所有維修業務由富岡基地承接為止。
整座臺北機廠自1930年開始興建,一直到1935年才落成,命名「臺北鐵道工場」。
二戰結束後,國府接收這座維修工廠,改名為「臺北機廠」。
由於地點位於信義計畫區的北側,與松山菸廠及大巨蛋相鄰,是市區內少有的大面積土地。
臺鐵原本的打算是在維修業務移轉後,原址可以高價開發成商業區。
利用開發所得可用以償還巨額負債。
而北側利用唐榮鐵工廠原址興建的京華城,則早在2000年之前就先行入主。
期待在臺北機廠與松山菸廠開發後,與信義計畫區連成一氣,提高商業價值。
但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鐵道團體與文史團體的努力爭取下,
臺北機廠幾經波折,建築物本體部分列為國定古蹟。
並且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鐵道博物館」。
松菸則是部分列為直轄市定古蹟,部分列為歷史建築。
老狗在過去十來年內曾經參觀過這裡好幾次。
在2018和2021年參觀後各留下一遍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這組模型則是其中的組立工場,於1935年落成。
建築的本體十分壯觀,寬度達24公尺,長向共有28跨,每跨相隔6公尺,總長約168公尺。
鋼筋混凝土屋頂版高13.8公尺,中央的太子樓更挑高至20.4公尺。
人站在裡面很容易就感受到巨大建築量體所帶來的震撼力。
不過,現在參觀要先預約,在還沒成行之前,先看看這裡的模型感受一下吧!

就如同前面幾組模型一樣,建築本體是不會變的,但裡面的火車換了好幾部。
那顆蒸氣車頭也換過了…


但是E234一直在這裡整修。

這是E234車頂上的集電弓嗎?

上回EMU100不是停在這裡的…


然後,E234鬧雙胞?

上回E102有在這裡嗎?忘了!


這個又是?

S300型柴電機車(S317)。

檢修中的R100型柴電機車(R134)。

蒸氣車頭CT284,部分零件被拆下來。

檢修中的PP(E1002)

放在工場外的貨車。


組立工場的建築本體,側面的柱子做的非常精緻。

對了,還有這部車忘了介紹。
就是在天上開的天車…


臺北機廠中的組立工廠所在位置。
有興趣看實體的話,可以去預約導覽!
在進入臺鐵的環島鐵路網之前,先來逛逛幾條支線鐵路上的小站吧!
🚂 北投火車站
北投火車站啟用於淡水線開通的1901年,是當年淡水線鐵路上最大的車站。而模型中的木造站房則是在1934(昭和9)年10月30日完工啟用。
一直使用到1988年淡水線結束營運,站房就隨著臺北捷運紅線的開闢而拆除。
老狗到臺北的北投念書是在1989年,正好和淡水線鐵路及北投車站擦身而過。
由於沒見過真正的原貌,所以當作工藝品來欣賞吧!

從前只要是大站前,通常都會形成小型市集。
畢竟人來人往,有人氣就有買氣。

模型裡面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旅人,有穿著大衣的,有抱著小孩的…

車站外的機車,這是名流100,老狗年少時的回憶!

在198X年代,斜板名流100因為流線前衛的外形而風行一時。
特別是在平地較多的南臺灣,名流100更是跑遍大街小巷。
不過在山區道路較多的北臺灣,這部以三檔行星齒輪變速的機車就吃足了苦頭。

車站後方的倉庫,正好遇上有人在上下貨。

車站內的站場,裡面停靠由R頭拉動的列車。

北投站月台上的站名牌。沒記錯的話,一邊往忠義站,另一邊是王家廟站。
不過王家廟站停靠的列車班次相當少,通常會停的還是石牌站。

北投站的月台,負責的車頭是R20型當中的R65。

另一邊,有人從貨車上卸貨到火車車廂裡。

月台上的一對老夫妻,準備搭火車出門去!

北投火車站的位置,應該就是在現今臺北捷運北投站的位置附近。
現在當然是已經無跡可尋了!
🚂 新北投火車站
新北投車站是新北投線鐵路的端點,於1916(大正5)年通車啟用。原本設置新北投站的目的就是為了觀光,也就是為了方便民眾到新北投泡溫泉而開闢。
即然做為觀光景點的門面,車站建築當然要蓋精緻些。
所以主要建材採用台灣紅檜,屋頂闢有四座對稱的雕花氣窗與三孔牛眼窗形式。
之後因進出旅客日漸增加,於1937(昭和12)年「拉長」建築物一倍,屋頂多了1個牛眼窗。
而成為我們印象當中那種不對稱的樣子。
1988年淡水線結束營運,新北投車站也被拆除,
被位在彰化的台灣民俗村買走後重新組裝於園區內,
就此成為一座流浪到異鄉的流浪車站。
隨著文化資產保護意識抬頭,而台灣民俗村的營運又漸走下坡,
開始有了要將老車站移回家的聲音出現。
自2003年之後的十多年,
新北投火車站就一直在「可不可以回家」、「回家後住那裡」的爭議中糾結。
終於在2017年回到了它原本位置的「附近」,
但那時沒了月台和火車,像座賣房子用的樣品屋一樣。
2年之後,老狗第二次造訪新北投車站,終於有了座月台和一小段軌道與它為伴。
又像座火車站了。
當時老狗寫了一篇分享文,有興趣看實體的朋友可以點一點下面的連結。
臺北市 北投 新北投火車站 - 過家門而不入,但不再孤單的「古蹟」
這裡展出的模型是藍色外觀,個人認為比較像是「住」在臺灣民俗村的那個年代,
因為記憶中的新北投車站就是這個樣子。
車站的側面與月台。

車站的正面,屋頂上有著4個精緻的牛眼窗,位置並不對稱。
因為後半段是1937年增建時拉長的。

車站前遊人相當多,什麼人都有!

帶小孩來玩的人還不少! 當年的新北投公園也是知名景點。

有人就有攤販,這是臺灣各地不變的定律。

車站的側面,模型做的相當精緻,與本尊相差無幾。
在車站後側就是月台。

月台與車站的側面,還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才有的人力三輪車與旅遊地圖看板。
通常照著那種地圖看板去找路,大概很難找到,因為簡化太多…


月台上的站名牌,還有剪票口。

使用的列車,應該就是從前的普快吧? 畢竟從未曾搭過,如果有錯請指正。

在月台另一邊的站名牌。
月台雨遮的造型相當奇特,部分屋頂還掀起來。
這應該是故意做的,不是模型沒做好…


換個方向來看看月台和旁邊的列車。怎麼少了車頭?

在許多模型場景中一定會出現的,拍火車的遊客。
該統稱為鐵道迷嗎?

新北投車站的位置,如今就在臺北捷運新北投站旁的七星公園裡。
🏠 平溪線平溪街景
看完了已經消失的淡水線,來到還在行駛中的平溪線。平溪線當中,最有特色的一點就是在平溪車附近出現「火車空中過」的景像。
而這組模型每場次都出現,因為是迷你版,放在一部傳統電視機裡,可以自由移動。

場景的內容相當簡單,就真的是火車天上過。

不過有趣的地方並不在於火車,而在於軌道下方的這一攤,相當寫實呀!

然後,每次都會見到有人來拍火車。
那老狗就用相同的視角,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對了,在一旁樓房的頂樓晾衣服的這位,差點忘了和他打招呼!

找一找平溪街上的對應位置點來分享吧!
🚂 菁桐火車站
菁桐車站是平溪線鐵路的端點,設站於1929年。平溪線鐵路的開闢目的,原本就是為了開採及運輸煤礦。
因此鐵道沿線常見煤礦開採遺跡,其中就以菁桐車站最為醒目。
菁桐車站本體不大,但是對側山坡上的大型選洗煤場與卸煤櫃,令人難以忽視它們的存在。
目前的洗煤場、卸煤櫃出租做為咖啡館,有機會可以到這裡走走逛逛逛,體驗煤鄉風情。
可以看到這組模型當中,最醒目的還是大型選洗煤場與卸煤櫃。
車站本體小小的,反而不起眼!

這組模型裡有一些很逗趣的地方,像是這個!
老狗每次看到它,每次都想用相機來拍它…

這位應該是郵差吧?

旁邊的先生和太太好像一點都不關心這位被狍咬的人,逕自往車站裡走進去!

車站外的建築物幾乎全是木造外表,相當符合菁桐當地的情境。

這裡好像是公共廁所在整建當中,有工人忙著施工。

月台這一側則是停靠著DR1000型柴油客車。

DR1000和DR3000系列外觀頗為相似,如果單獨叫老狗認,可能認不出來。

月台上,很特別的路燈。

位在菁桐車站對面的巨大洗煤場與卸煤櫃。
模型做的這麼大,實體則更為巨大。

最後來張月台上的列車照片吧!

菁桐火車站的位置,應該很好找才對!
🚂 南河(富貴)火車站
離開平溪線,來到內灣線。南河車站是位在內灣線鐵路上的小站,相信聽過它大名的人應該很少。
因為這座車站在1951年內灣線鐵路全線通車後,一直到1962年才啟用。
而且是座只有單側月台,沒有站房的招呼站。
一般到內灣玩耍的遊客也不太可能在這裡下車。
即然沒有什麼知名度,那站名愛怎麼改,就可以怎麼改…

自從「永保安康」車票爆紅後,臺鐵為了發行所謂的「吉祥語車票」,
在2003年,搭配同屬內灣線上的榮華車站,將少人進出的南河車站更名為「富貴車站」。
但在做這件事之前,完全沒有徵求在地居民的意見。
而且改了名之後,知名度並沒有提升,
在這座車站上下車的人還是和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的稀少…

這一改之後就維持到今天也20年了,住在那附近的民眾,好像也沒變比較「富貴」呀?
南河車站的特點是月台旁就是平交道,這樣的車站全臺灣應該就這麼一處吧!
只要進入內灣幾乎都會通過這座平交道。
所以場景中的主角就是平交道,因為車站沒有站房,只有月台。

月台上的站名牌,讓南河火車站還依然存在。

平交道兩側的車子,當然是排隊等火車通過。

但是,火車卻在車站裡等著載人,這是怎麼回事?
不過這種小站中的小站,通常停靠時間就只有30秒,所以等不了太久。

火車站的旅客不多,但是一旁好像有人潮聚集。

原來是有人演布袋戲給土地公看呀!
在地民眾加減跟著來捧場。

雖然捧場的人不多,但是總比只演給土地公看,像是演了個寂寞來的好吧!

轉到另一邊來看看DR1000型的造型,真的和柴電自張長的超像的。

南河火車站的位置,有興趣探訪小站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前面的模型是新場景、機車維修工廠與支線鐵路。
後面就是全臺灣的環島鐵路網了。
雖然這10個場景在之前的場次都出現過,但在細節有一些變動。
仍然值得再花時間欣賞。
🚆 基隆火車站站場
基隆港的地形山多平地少,現今的市區空間有不少都是日治時期填海而來。而又因為交通的需求,必須在市區裡容納一座作為縱貫線端點的火車站,
車站內又必須有大面積平地作為調車場空間,因此嚴重排擠可使用平地。
整個基隆市區可說遠比臺北還要擁擠,許多設施只能儘量往立體化發展。
這組模型裡,呈現出從前的舊西岸高架橋位在南號誌樓與轉車盤上方,
而號誌樓、調車場與橋柱則是緊鄰民宅和市區街道,
完整呈現昔日基隆市區置入多項公共建設而形成的「天空緊迫」景象。
現今基隆站不再須肩負調車任務,佔用平地空間之調車場隨之拆除。
而西岸高架道則縮短至新建的半地下化火車站旁。
在空間釋出後,這樣的緊迫景象在東岸僅在南號誌樓一帶仍可見到,
取而代之的則是重新釋放出的廣闊天空。
因此,如果想看看昔日的天際線,只能從模型裡去找了!

昔日的西岸高架道,每天都是重型車輛跑來跑去。
住在橋下方的心理陰影,應該不是單單高架橋所造成的陰影可以比擬的。

高架橋就硬生生的「插」在火車轉車盤與民宅之間,這種景像大概只有基隆才見的到。
昔日的火車須要仰賴轉車盤來調頭,但現代的機車頭都可以「倒著走」。
因此用不到它,所以當然是被拆除了。
模型裡精緻的呈現昔日轉車盤的細節。

轉車盤兩側都有工作人員在管理它的轉向。

位在橋下的南號誌樓興建於1930(昭和5)年,早已停止使用。
雖然今年1月遇上火災,但目前還在原地,等待機會修復。

模型的另一邊則是機車檢修空間,停放了好幾部蒸氣機車頭。


因為基隆市區腹地不足,空間擁塞,所以人們只能在大型公共建築的夾縫之間生活。
樓房就蓋在高架橋下方,緊臨鐵道。
一樓當車庫停車,三樓洗衣服、晾衣服,很擁擠的生活著。

民宅的1樓用來停車,貓咪在引擎蓋上活動。

三樓拿來洗衣服、晾衣服。

更妙的是還有人在這小小的空間裡玩起玩具火車來…


旁邊還有老伯看著超大份的報紙。

在軌道盡頭的小狗,好像也想上去搭小火車一樣。

在城市的邊緣,還有一般市井小民努力的生活著。

標示一下南號誌樓的位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這棟差點就化成灰燼的建築物。
🚆 七堵火車站
這組模型場景表達的是昔日熱鬧火車站前景象,當中的主角是以舊七堵車站木造站房為原型,再加上想像的熱鬧街景。
整體呈現1970年代,做為城鎮運輸軸心的中小型車站所發展出的熱鬧市集。
事實上,舊七堵火車站外的街景並不是模型中的樣子,更沒有整排的巴洛克風格老街。

做為主角的七堵車站舊站房,興建於1900年代初期。
為和洋混合樣式建築,屋頂由日式黑瓦構成,一側為切妻造,另一側為入母屋造樣式。
1966年七堵調車場設立時,因站場空間問題而將七堵車站切割為前、後站。
前站使用此棟站房,只停靠北上列車。
另於東側相距700公尺處興建後站,只停南下列車。
二者之間以地下道相通,由於距離過遠,相當不便。
之後在七堵調車場整建計畫中將前站廢止,後站改建新站房,於2007年落成。
目前所見七堵車站即為新站房。
至於原本的前站則拆解後北移數公尺重組,週邊新建「七堵鐵道公園」。
2010年由基降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轉變為文化觀光景點。
只是這車站門口交通有點混亂,怎麼還有人抱起小孩,好像要尿尿的樣子?

車站前一整排的日治末期建築老屋,很顯然是融合了其他鄉鎮市的街景。

在這一排位在火車站的老屋前,有攤販負責賣生鮮水果。

另一邊則可以見到偉士牌機車上側掛著一位長裙美女。
那是個機車可以側坐,而且不用載安全帽的日子!

在火車站前的道路上,還有一群小朋友玩耍中。
還有小孩「坐脖子」、逛大街的奇特景像。

另一邊有旅客忙著搭公路局客運,要轉車到火車走不到的地方去。

轉到模型的背面,看到有好幾輛火車停在月台邊的軌道上。

火車由R20型柴電機車頭來拉,這裡放的是R47。
至於月台上的人,除了候車外在做些什麼?

沒什麼,聊聊天而已!

這裡有2個小學生想搭火車上學?還是放學要搭火車回家?

軌道的另一端,竟然有調動機停放。

應該是調動機把貨車車廂推到這裡來下貨的吧? 有人在月台上正在下貨。

現今七堵車站的位置,已經移到鐵道公園裡。
有機會路過七堵的話,不妨繞過去看一看。
🚆 新竹火車站
新竹火車站是臺灣現存最早的車站建築物,完工於1913(大正2)年。外觀採巴洛克式融合哥德式建築元素,因此帶有些許德國式建築的風格。
近幾年整修完成時一併移除過多的文字,
所以在正立面上看不到「新竹車站」四個大字。
完整呈現特有的哥德風外觀,
讓這棟建築物變成了網紅打卡景點之一。
在日治時期的規劃,候車室區隔為頭等與三等2種等級,
鐘塔樓下方是頭等候車室入口,開口較小;
左側較矮的出入口則是三等候車室出入口,開口較大。

頭等候車室部分的特寫。
在出入口設有玄關,上有三角形山牆,兩側有兩對立柱。
內側這對較粗胖的圓柱為托斯卡納柱式。
屋頂為四片急斜式馬薩式屋頂,前段下方開有兩個牛眼窗,中央則為盔甲式四面鐘樓。
這些建築特色在模型裡面全都看的到。

這組模型值的一看的除了車站建築外,車站外雨遮下的眾生百態也是有趣的地方。
像這個是站長伸懶腰,看來頗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這邊是爸爸幫媽媽和2個小孩與車站合影。

有人獨自走進車站裡。

車站左側邊是原設計的三等出入口,上面就少了像是鐘塔那些的裝飾物。

在雨遮下的眾生百態一樣很有趣。
像這裡應該是男女約會,男生手上還捧著花。

這2人應該都是生意人吧!在火車站碰面談生意。

這位應該是在叫小黃吧?

建築模型的側面同樣做的很細緻。
一些在實體上因為受限於角度看不到的位置,在模型上都可以看的到。

把方向轉到月台與軌道側。
車站建築的這一面和臨街側可以說是完全對稱,是我們平常不容易看到的角度。

頭等候車室上方有鐘塔,背面也有時鐘。
牛眼窗等等構造,一樣都沒少。

另一邊三等候車室的上方就少了裝飾用的物件。
沒有高起的山牆,當然更沒有裝飾。

月台軌道側有雨遮,軌道上停放的應該是莒光號。

雨遮下有雜物和候車的旅客,眾生百態是最逗趣的地方。


每次看到新竹火車站的模型就會見到在角落的這位紅背心白短裙正妹。
那動作看起來好像在「呼吸治療」…

至於治療什麼?內行的就知道。
現在當然已經禁止了啦!

新竹車站的位置,當然還是放張地圖給各位參考啦!
🌉 魚藤坪斷橋
魚藤坪斷橋是一組用皮箱裝著的模型,規模比較小。可能是因為方便移動,所以每場展出都有它。
小歸小,但是裡面可不馬虎,還有EMU100在一旁的山線舊鐵道上。

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在1907年完工,
是縱貫線鐵路中的紅磚道橋樑,位在舊山線鐵道的勝興與泰安兩站之間。
在1935的關刀山大地震徹底損壞,後來在旁邊另建第二代橋樑,取代損壞的斷橋。
之後在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中,又有部分再損壞,
就是模型中斷頭的那一組橋墩,變成模型中的樣子
1998年山線改線,舊山線至目前為止不再通行火車,但有行駛觀光用的鐵道自行車。
所以模型中的EMU100行經此處,應該只存在於記憶當中。


EMU100型是首款交流電驅動的中長途客運電聯車,
自1978年8月15日起以自強號之名開始營運。
應該是許多人印象當中的初代自強號。


魚藤坪斷橋的實體位置:
🚆 臺中火車站
這裡展出的臺中火車站是第二代車站建築,完工於1917(大正6)年。和臺灣總督府一樣,為「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具有辰野風格的紅白相關外觀。
這棟建築自1917年3月31日起開始為臺中人服務,一直到2016年10月15日。
總計長達99年6個月又15天,近1世紀的歲月。
現今所見的第二代臺中車站呈現左右不對稱,
右側較矮的部分是二戰後1949~1950年間仿原風格建造的。

這座模型的整體擬真度可說高達90%以上。
正立面的中央的牛眼窗,以及側邊的勳章飾泥塑幾乎就像是真的一樣。
可以看一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此言不假。

這組模型有趣的地方,除了建築物擬真度很高之外,
車站前方雨遮下的眾生百態也是觀察重點。.

像正大門入口前,有幾組在拍紀念照的遊客。

拍紀念照的出遊家庭。

側門前不受控制的小朋友。

模型側面留下了一片空間。
除了可以看看在實體見不到的建築側面外,
在這個空間裡還有許多組有趣的人偶。

側邊廣場裡的身障人士與碰面寒喧的生意人。

圍牆邊聊天的男女。

車站模型的另一面,一樣留下了空間。
除了同樣可以欣賞建築側面外,未來應該會是作者發揮創意的地方。

建築模型的後側保留第一和第二月台。
兩組月台不同年代興建,在實體也有不同的精緻度,模型一樣精細的呈現。
從這張照片就可以看的出來左右兩側,第一、二月台雨遮的差別。
中間的列車是EMU100,目前也有一部報廢車放在第二代臺中車站裡。

第一月台內部的眾生相。

有等車的,有聊天的,很有趣。

第一月台列柱的特寫,相當精緻。

換個視角會見到不同的畫面,同樣在第一月台。


停放在2座月台中間的EMU100模型。

在第二月台的側邊,還有忙著幫火車拍照的遊客? 還是鐵道迷?

第二月台裡候車的乘客。

第二月台側面,在這裡等的是遠方那列莒光號嗎?
那列莒光號可是停在新竹車站裡,要開到臺中車站快要1小時…


第二月台裡等車的旅客們,動作相當有趣。


第二代臺中火車站的位置,當然是非常的好找呀…

走出第三代臺中車站就會見到它了!
🏠 臺中市區街景
這處市區街景應該就是以臺中路的鐵道涵洞為藍本創作的。因為涵洞限高較高,而且有國光號、中興號客運經過,比較貼近實況。
這個視角應該是從復興路往涵洞看,但兩旁的街屋應該是想像的,
不過,復興路上還有幾棟日治時期充滿立面裝飾的老屋倒是沒錯。
反正模型就是把各地的特色全部集中在一起表現,
只要不違和,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這組模型中最有趣的是這座廟宇,前面還有舞獅。

特寫一下這頭獅子,真的很像是真的!

中興號客車,1976年上路,通常用來跑較短的國道路線。
記得小時候上臺北很常搭中興號,因為票價比國光號便宜。
這部車的行先牌上寫中崙—新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代班才跑到臺中來?


前方臨大街的樓房是日治時期就有的街屋。
老舊街屋連棟間有2棟被拆除,打算要蓋新樓房,
頗貼近那個「經濟快速發展」年代的氛圍。

工地兩側的街屋是日治時期初期街屋的立面,有著所謂的「巴洛克」風格。
立面重裝飾,中央一定有個高高的山牆,上面又會有一些有的沒的泥塑裝飾。


工地後面的小巷子是1960年代的街屋風格。
因為是水泥平頂,又熱又會漏水,所以上面常會搭鐵皮屋來擋漏水…


至於鐵道上的列車則是PP自強號。
鐵道的上方已經有了高壓電線,所以使用PP列車也是合理的!

從涵洞外往內看,又見到了國光號。
國光號和中興號同在街上跑,應該時序到了1980年代。

這組模型的側邊有個籃球場,裡面不少人在打籃球。

小朋友們在球場內玩耍,正快樂著!

籃球場側面則是有一棟位在街角的二層樓日式建築。

從外牆使用雨淋板可以看出個端倪。

這棟二層樓建築的下方是商店,賣水果和小吃。

那一顆顆好大顆的,是西瓜還是高麗菜?

老狗猜測這組模型的位置是在臺中市區裡的臺中路,
有興趣可以點Google map上的街景來看看。
🏠 民生路吊腳樓
在臺中市綠川旁的「吊腳樓」,是1950年代的產物。國共內戰結束後,大量來自大陸的軍民來臺,無處可居。
因綠川離臺中火車站較近之故,在臺中的軍眷便在市政府的允許下,
於綠川與鐵路之間的狹小空地,陸續興建了數百戶的克難屋。
為了擴大建築可用面積,這些建築物的地基有一部分是在綠川之上。
因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形態類似,而被稱為「吊腳樓」。
因為這些建築部分在水面上,生活用水與排水只要到下面取,向下面排就解決了。
相當直接方便,因而吸引自鄰近地區來臺中工作的新住民入住。
漸漸的,這些建築物的居民也不止有大陸來臺軍眷,而是來自各地的新移民。
隨著都市發展,這樣克難的居住環境難以兼顧生活品質與衛生。
於是臺中市政府自1970年代起陸續拆除,
2010年,住在民生路26巷的最後39戶也被拆遷,「吊腳樓」的歷史劃上終點。
這處模型企圖重現當年「吊腳樓」及其中居民的生活形態,
細節製作按常理推斷相當逼真。

在這組模型裡,使用的是復興號列車。
「吊腳樓」的位置,就是鐵路路基旁的樓房。

路基旁的樓房與路基之間夾著一條相當狹窄的巷道,就是這群人出入家門的通道。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遠方的樓房好像掛在河道上方一樣。

這好像是車載活動廣告看板,賣腳踏車的吧?

轉個角度,可以看到這裡的鐵路路基高過地面許多,位置在今天的民生路上。

「吊腳樓」的全貌,就是像這樣建在綠川的邊緣。


像這樣架高在水面之上。

為了擴大可用面積,建築的下方藉由少許支柱支撐,架高在綠川河面上。

因為臨近河邊,所以從前有人會到河裡洗衣服。

至於這些家戶的生活,在模型裡有很深刻的描繪。
像是就在水面上搭建的陽台晾衣服。


建築物的下方就是水流。

吊腳樓裡人們的生活,吃喝玩樂和一般人無異。

偶而遇上,當然也會串門子。

放上「民生路吊腳樓」的實地場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Google街景,比較一下…

🏠 嘉義阿里山鐵道街景
這組模型應該不是真實的場景。因為阿里山鐵路穿越嘉義市區那一段,兩旁只有民宅,並沒有這麼的繁榮。
而應該是蒐集各方資料後,按想像而拼湊出的繁華市區街景。
在模型當中,高樓、店舖都做的相當精緻。
單線鐵路穿越熱鬧市街當中,滿足人們的想像。
百貨公司、店舖、旅社、市場、廟宇…幾乎什麼都有了!
而且還把地主—遠東百貨搬到阿里山鐵路旁邊,挺有趣的!

在廟宇正前方有個市集,賣些生鮮雜貨。


仔細看會看到一些有趣的畫面,像是攤商的叫賣。

還有就是從各地運來的生鮮蔬果。


在廟前的街肆,有賣南北雜貨的,還有髮廊?

感覺這髮廊不怎麼「純」,裡面的小姐穿著頗為清涼…


鐵道旁邊還有涼亭和兒童遊樂園,園外還有賣「叭噗」的手推攤販。
通常這種攤販都會在這種場合出現…


至於鐵道上行走的火車,和我們常見的那些XX號也長的不一樣。
畢竟人家是阿里山林鐵,使用的是阿里山鐵路專用車頭,車廂造型也不一樣。

在鐵道旁的住家,一樣會利用空間做一些家務,像是拿來晾衣服等。


模型的另一邊則是市區街屋,出現了一整排日治時期二層樓街屋的立面。

這裡的店面賣些有趣的東西,像這家應該是中藥舖吧?

旁邊是賣麵的,還兼賣雞肉飯。
只是南部人不太會賣「魯肉飯」,但是會賣「肉燥飯」…


旁邊的書局怎麼看都像是小朋友的樂園,裡面有台街邊的大電玩,旁邊圍了一群小朋友。
這是童年的回憶呀!
至於理髮廳,看起來比剛剛那間明亮多了,應該不是做「黑」的…


模型場景中最高的這棟,當然要掛上地主的招牌了!
不過老狗比較想看到在嘉義的遠百出現在場景裡…


另外這一邊則是外銷成衣商場、還有賣火雞肉飯的。
再隔壁那個「新開幕體驗價」就不知道在賣什麼了。
因為店面被大海報擋住了…


隔壁的大樓是旅館,樓下是「揪感心」。
二樓也是年輕時的回憶,現在全臺灣早就找不到「養老乃瀧」,2005年就退出市場。
但最風光時曾經高達70家連鎖店。

旁邊這棟整修中的,應該是某品牌日式料理吧?

鏡頭轉回到鐵路邊,看到了列車的車廂,是阿里山鐵路特有的檜木列車「福林號」…



即然是想像的場景,那當然沒有位置可以分享了!
🚆 岡山舊火車站
岡山車站設站於1900年,原名阿公店驛。1923年興建第二代車站,就是模型中的這座車站。
1966年省政府決定將縱貫線鐵道東移,因此在原火車站址東側380公尺處興建新車站,
於1993年10月落成,就是現在的岡山火車站。
第二代車站原本打算遷移至文化中心旁的文化公園保存,但卻在同年11月失火燒毀。
所以我們現在只剩模型可以看到當年岡山車站古樸的樣子。
但這組模型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興建於1930年的檜木天橋,
它在模型中被巧妙的復原了!

岡山車站就如同縱貫線各大車站一樣,車站外人來人往,總是相當熱鬧。
因為岡山有軍校,因此在這裡還可以見到穿軍服的學生,
和等著載軍校生回學校的計程車司機。

有看到車站外的軍校生嗎?

有看到戴軍帽的教官嗎?
另外,有沒有看到女朋友來面會的? 興奮到腳都離開地面了…


但是,離開車站大門口,旁邊都是倉庫,幾乎沒有人了!


轉個方向,可以看到這座純木造的天橋全貌。

再轉個方向,可以看到這座純木造的天橋的側面。
天橋下有兩個人在做什麼?

老狗是來抓猴的! 每次看到岡山車站模型,就一定要找到這2個人…


停靠在車站內的藍皮普通車與電鍋頭。

月台上也有著軍服的軍人。

月台上的雨棚,有站名在雨棚上也算是少見。

電頭拖普通車,在過往的年代是不是常見,老狗就不了解了!


舊岡山車站的位置和現今的岡山車站有落差,地圖上標示的是大概的位置。
🚆臺東太麻里平交道
這處在海邊的平交道模型,場景很像是漫畫《灌籃高手》的場景。在臺東的太麻里則有一處近似的平交道,現在已經變成知名拍照打卡景點。
老狗2019年8月曾經去過,有興趣看實際照片的朋友,可以點選以下連結:
臺東 太麻里 太麻里平交道 — 山寨版的「櫻木花道平交道」,青春歲月的回憶
所以這組模型,該叫它是太麻里平交道嗎?
個人覺得比較像漫畫場景,因為有櫻木花道與赤木晴子。
或許是因為放在電視機外盒當中,所以在各場次展出中幾乎都看過它,方便攜帶呀!

模型場景內容很單純,就是鐵道和海岸而已。
和太麻里平交道的相對位置非常接近。

但是多了櫻木花道與赤木晴子這兩位主角,所以又和漫畫融為一體了!

分享一下太麻里平交道的位置,未曾去過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 展出場地—遠百信義A13 4F懷舊時光埕+四川吳抄手
遠百信義A13在2019年底開幕,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不過老狗還是第一次去,應該說拜「遠百鐵道節」之賜吧!
4F的懷舊時光埕空間頗為寬敞。
在看模型之餘,週邊還有很多椅子可以點個飲料,坐下休息。

這次總共有20組模型參展,扣除3組較小型的「手提箱」式模型,
其他各組都在獨立的壓克力櫥窗裡,所以總共有18個壓克力櫥窗。
因為場地夠大,不會像之前的幾場展出,總有幾組模型是靠牆擺放,
欣賞的角度就因而受限。

旁邊還有這組給小朋友玩耍、拍照的火車場景!

至於4F的懷舊時光埕本身的造景是條模擬的老街,
兩旁全是各類型的食肆。如果看完模型後想找美食打牙祭,也是沒問題的!


我們就在這裡找了「四川吳抄手」,享用了一頓米其林美食。

至於吃了些什麼? 菜單在這裡。

點了那些菜?好吃嗎?
有米其林掛保證,當然好吃,不信的話自己去試試!
- 招牌醬鴨
- 梅干菜扣肉
- 鹹蛋豆腐
- 醋溜雙白
- 川丸湯
- 杏仁豆腐
- 酸梅湯
吃飽喝足,模型也看完,天也黑了!
該滿足的回家去了!

發文的這天,離 遠百信義A13場次展演結束還有4天,
有與趣的朋友,好好把握時間去仔細欣賞吧!
還可以順便到A13裡去吃頓美食。
下次回到板橋要等到12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