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算之前製作模型大概已經是30年前的事情了,小時候因很喜歡飛機所以做了不少飛機模型(當然都是簡單素組),直到去年小朋友說想要一輛戰車模型當作聖誕禮物於是帶他去模型店選購,看到富士美多年前推出、訴求不用上膠、不需塗裝的「艦NEXT」系列,才知道現在竟然有這種頗適合初學者的船艦模型,於是後來幫自己買了一盒重溫舊夢!

首次嘗試船艦模型,當然是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大和號」戰艦,而富士美艦NEXT系列光是大和號便出了四款,分別是最早推出的1945年菊水作戰最終式樣(NX1)、1944年捷一號作戰時(NX09)、1941年竣工時(NX14)、NX1還有個EX-3黑甲板特別版,最後我選擇的是帶有悲壯色彩的NX1。

包装盒繪相當細緻漂亮!

之所以訴求不需塗裝,是因為已經幫你把所有零件分好色,共包含黑色、艦底色、深綠色、木質甲板色以及吳工廠灰。不過後來想想光是素組有點可惜,還是買了模型膠、幾罐水性模型漆還有一些工具打算好好做,畢竟在老花眼愈來愈嚴重下,這第一台船艦模型也可能是我最後一台吧....

雖然是1/700比例,但畢竟是全長263公尺的大和號,成品長度也達到379mm!這組模型主要是呈現昭和20年(1945年)時的大和號,與竣工時的模樣相比最大差異便是兩舷插滿了大大小小的防空砲與機槍。

盒裝上還介紹了套件精細的特徵,包括主砲的斷差、煙囪上的網狀構造,以及木甲板的紋路、金屬甲板的止滑防滑紋路都清楚呈現,還附有零式水上觀測機與水上偵察機兩台艦載機。

盒裝內容物一覽。包含各種分好色的零件、說明書、貼紙。

這組套件不是使用傳統的模型的水貼而是貼紙,用來展現更細小的顏色。
- 說明書-1
- 說明書-2

接下來拆開零件包裝開始動工,看到這一大堆超小的機槍槍管,除了驚嘆今日的射出成型技術如此了得之外,也開始後悔沒有選竣工時的大和號,少了許多對空武裝製作過程應該簡單不少。

船體由兩個最大的零件構成,雖然能以卡榫安裝,為了接縫處的密合度之後我還是上了模型膠並加壓讓其乾燥。

由於這次會加上塗裝,因此並未按照說明書的步驟組裝,得先考慮什麼零件該先塗裝後再組裝比較方便。當然,塑膠射出零件難免會有不平整之處,塗裝前還得先用砂紙打磨。

打磨完畢後塗上田宮的艦底色。好吧,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替模型上漆,塗得不是很好。

船舵、螺旋槳同樣塗上艦底色

第一層漆乾了之後繼續上第二層漆,這艦底色顏色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深。

再來就是處理木質甲板部分,到這邊才想到忘了買甲板色模型漆,只好去旁邊的文具店買了顏色近似的壓克力顏料。順道一提,大和號的木質甲板可是採用來自台灣的檜木製作。

甲板塗完第一層漆。一旁的螺旋槳本來應該用金色,但不想買太多顏色所以也塗上甲板色。

加上一點點紅棕色與大量溶劑調稀,再以細筆縱向刷出類似木甲板的紋路。


至於其他大部分零件都塗上船艦灰。有趣的是,帝國海軍的船艦灰每個船廠都不太一樣,田宮也出了吳工廠、佐世保、舞鶴等工廠的船艦灰,大和號當然選擇出生地吳海軍工廠的消光灰囉!

小艇貼上貼紙。

一堆防空砲、機槍的槍管全部用黑色奇異筆上色。

艦載機則塗上濃綠色,組裝完後貼上兩翼的黃色及日之丸貼紙。

艦NEXT系列之所以訴求不用膠水,便是因為零件間均採用卡榫組裝,但有時會因為壓入用力過猛而斷裂....

用模型膠將船舵黏回去,再裝上直徑達五公尺的四個螺旋槳。

貼上超小的甲板艙門貼紙,這真的是相當考驗眼力與手部穩定度的作業。

安裝砲塔座。

艦尾的金屬飛機作業甲板塗裝完後貼上貼紙,這是以亞麻油布所鋪設的夜間通行帶。
- 正面
- 背面

一層一層地將艦橋黏起,組裝完後才發現艦橋部分有些湯口忘了好好打磨。

接著開始處理武裝部分,這13mm機槍應該是套件中最小的零件了吧,小心用筆刀切割下來深怕噴飛。

Fujimi貼心地在模型底座背面設計了三個空格,可以將之前做好的小零件暫時放入。

作為防空主力的12.7公分雙聯裝高射砲,最終型態的大和號一共配備了12座共24門,是日本海軍史上配備最多此型高射砲的軍艦。

這是由兩個零件所組成的12.7公分雙聯裝高射砲,裝設有保護人員不受主砲暴風衝擊的防護罩。

先將12.7公分雙聯裝高射砲安裝於艦橋部分。

艦橋裝上甲板。看到這裡突然想起,最前方的25mm三聯裝機槍塔,好像就是「男人們的大和號」電影中中村獅童班長所指揮的砲位?

接著製作數量最多的25mm三聯裝機槍,此武裝也有兩種型式,靠近船舷的機槍座均有暴風防護罩。這零件也是很小,用鑷子夾的過程中還是噴掉了幾個,還好有預備用的。

動不動就要處理十幾二十個,相當考驗眼力。

附有防護罩的機槍座得將槍管卡入,過程中需要用點力因此又噴飛了幾個...

組裝完成的模樣,防護罩前方的鐵捲門是供人員出入用。

將25mm三聯裝機槍安裝於船舷。


接著把三大片甲板裝上船身,金屬甲板部位試著用黑色乾刷凸顯表面的人字紋路,好像刷得有些過頭,弄完之後才發現忘記把小艇放入艦尾機庫旁的收納庫....那就算了吧,反正放進去後也看不太到。

將艦橋主結構、煙囪等零件安裝上甲板。

已經可看到整個大和號的雛形了。

自己拿灰色、艦底色、棕色調稀試著調出鐵鏽色幫艦體做點舊化,不過出來的顏色太過偏紅....打算之後再與艦橋一併處理。

再來是主砲與副砲部分。砲管的防水布原本是用白色貼紙呈現,不過因為計畫之後要做舊化,純白色看來會有些不搭調因此改用純白色加一點點土黃色漆調成米白上色。

組裝好三座主砲+兩座副砲,注意看主砲的砲管已有開洞不用再自己鑽洞的喔。

將副砲壓入砲座時悲劇發生了,砲管被我用斷一根,用鑷子夾起細細的砲管想要黏回去時結果噴飛不見了....

只好以土砲方式自己修,試著用廢膠框加熱拉膠絲裁切一段下來。

再用模型膠黏回去,好像短了一點點.....

主砲都安裝完成後,因為卡榫接合處太剛好導致旋轉要很用力,所以想說再拆下來把下方卡榫修掉一點,結果拆第一主砲時太用力卡榫斷在砲座裡頭....

只好再拉了段粗一點的膠絲當作卡榫黏回去吧。

總算讓主砲砲塔可順利轉動!

裝上兩側的艦載機彈射器與回收艦載機與艦載艇所用的大型起重機。由於之後預計要進行張線工程,看了許多人的作品,在起重機上方會有個天線支柱,但富士美這組卻沒有,那天空張線要固定在哪裡呢?

想了想還是拉了幾段膠絲自己做一組吧。

雖然不太整齊,但艦尾總算是有了固定張線的地方。

怕艦首那細細的旗杆無法承受張線的拉力,因此在下方又以膠絲做了一小段補強結構。

進行到說明書的最後一步,上面寫可選擇組裝「Bonus Parts」讓成品有更佳的細節表現,不過這些套件得要用到膠水。套件則包括兩座副砲上方的天線座、艦橋上方的兩個探照燈、天線支架、彈藥箱等。

安裝於後桅桿上的那個就是探照燈,安裝完順便塗上白色。

再黏上兩座副砲上的天線支架。

主天線支架由四個零件構成,小心翼翼地裁下、修剪餘料與打磨,那細細的支架很容易讓人誤會是廢料件...

組裝好後上半部用奇異筆塗上黑色。

天線支架安裝完成!至於還剩下擺放在機槍旁的彈藥箱嘛...看看那個尺寸連鑷子都夾不太起來還是算了。
- 舊化-1
- 舊化-2
- 漬洗-1
- 漬洗-2
- 1
- 2

由於模型專用金屬張線實在太貴了,這次試著用0.4號直徑為0.105mm的釣魚線來製作。使用前先垂吊個重物讓線拉直一段時間,之後以奇異筆塗上黑色。

剪一小段下來真的就跟頭髮差不多細,再搭配膠狀的瞬間膠來固定。

因為釣魚線是軟的,對於細細的線頭瞬間膠又很難快速固定,試了超多次才將左右這八根信號旗索黏上,光是這樣就花了一個多鐘頭....

後來要拉天空張線時釣魚線實在太軟怎樣都無法拉緊(難怪大家都用金屬線),花了我好多時間後想想不對,於是放棄用釣魚線還是用軍艦色的廢膠框拉絲來做好了。

較硬的膠絲果然好黏不少,垂直線只要放上去再沾上三秒膠即可固定。參考書上的走線方式陸續黏上各處天線。不過我手藝不精拉不出太細的膠絲,拉出張線明顯太粗影響不少美觀程度。


為了弄清楚艦橋部位複雜的張線要怎麼拉,還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來參考,依樣畫葫蘆製作。

最後除了艦橋處的信號旗線以及後方掛旗子的繩索是用塗黑釣魚線外,其他張線全部都以膠絲製作;那個中將旗與後方的白色旗印則是盒裝所附的貼紙,後來才發現中將旗上下黏顛倒了....

艦尾天線拉好後將艦載機擺上在兩具彈射器上。

雖然很多細節部分處理的不是很好,不過我的第一台船艦模型終於完工了!這組「艦NEXT」真的是蠻適合我這種新手的船艦系列,像我一樣的做法運用零散時間慢慢製作推估花了二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但如果不用膠水、不塗裝素組的話應該一個下午即可完成吧!

好不容易做好,本來想要帶出門去海邊拍拍夕陽與海景,不過後來怕弄壞還是在家拍拍就好。





看到我在拍攝,兒子也拿來了他第一次做的KV1戰車模型一起入鏡。

然後女兒也來搶鏡頭......

自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後,日本主力艦的數量、噸位與主砲口徑均遭到限制,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路打來始終崇尚「大艦巨砲」主義的日本帝國海軍,便想出了一個方式,那就是比數量比不過那就強化單艦性能吧!於是從1932年起便有了製造超大型戰艦的想法,直到1937年條約失效後,這個被稱為「A140艦」的造艦計畫正式付諸實行,集數十年來由西方各國累積起來的造艦技術大成以及大量資源,大和級一號艦「大和」在極度保密下於1940年完工、並於1941年底正式編入聯合艦隊。不過正如大家所知,當時的戰場已經被航空兵力所主宰,大艦巨砲時代已經過去,也讓這艘世界最強的戰艦在之後變得毫無用武之地。

大和號全長263公尺、全寬38.9公尺,滿載排水量達到7.2萬噸,以排水量來算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戰艦,動力部分來自4具蒸汽渦輪輪機搭配12具重油專燒鍋爐,軸馬力達到15萬匹,讓其可有27節最高航速度。在一開始的計畫中,日本海軍預定要建造四艘「大和級」戰艦,除了「大和」外第二艘大和級戰艦「武藏」在1942年完工,至於三號艦「信濃」則是因中途島戰役中損失多艘航母而在建造半途中緊急改為航空母艦,但1944年底竣工後出港交付海軍時即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成為史上最短命的航母;至於第四艘則在1942年便停工解體,將資材用於修復當時快速消耗的各式艦艇。

大和號在1941年底開始服役後,即接替「長門」成為聯合艦隊的旗艦,於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時,由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坐鎮下首次開赴前線,雖身為主力部隊旗艦但卻未參加戰鬥,等到南雲忠一的機動部隊潰敗才一起打道回府;中途島戰役後,除了參與訓練、運輸等任務外均繫留在泊錨地,因此被許多人戲稱為「大和旅館」。

大和號第二次開赴前線則是在1944年的馬里亞納海戰(阿號作戰)不過也是無功而返。1944年6月,聯合艦隊動員了幾乎是當時的全部兵力投入雷伊泰海戰(捷一號作戰),大和號的46公分主砲首度對敵人開火,諷刺的是目標並非敵艦,而是對來自航艦部隊的敵機發射防空用的三式燒霰彈。雖然之後大和號還是遭遇了敵艦讓主砲有了發射穿甲彈的機會,但並未留下任何戰功紀錄。最後,這場大艦巨砲v.s航艦部隊的戰鬥,聯合艦隊以慘敗收場,武藏號也在此戰役中遭20枚魚雷擊中而沉沒。此戰役再度證明了戰場已被航空兵力主宰,大艦巨砲的時代已經過去。

大和號的最後一場戰役,便是1945年4月的「菊水作戰」(沖繩特攻),當時美軍展開了對沖繩的登陸戰,日本在本土雖仍留下不少戰鬥艦,但卻幾乎已經沒有燃油可用,於是決定以大和為首派領一隻艦隊前往,於海灘擱淺成為陸上砲台,乘員則充當陸戰隊上陸作戰一同抵禦美軍登陸部隊;雖然當時艦隊受命僅裝載單程燃料前往,不過最後則是以人力將見底的油庫殘油抽取出來盡可能地補給燃料。4月5日,大和號率領了一艘輕巡、七艘驅逐艦出擊,4月6日則遭受多艘航母上來襲的386架次飛機多波攻擊下,身中共20枚以上的炸彈及魚雷沉沒,三千多位乘員中僅有266名倖存者。直到1982年在鹿兒島縣東方海域被發現沉睡於350公尺深的海底,經過多次潛水調查後逐漸揭露了更多樣貌。

大和級戰艦搭載的46公分主砲,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艦砲(一戰期間英國巡洋艦也曾搭載過46公分艦砲),有趣的是,當時日本海軍為了保密,對外稱其為「九四式四五倍徑40公分砲」。而這座巨砲的最大射程可達近42公里,並擁有在20公里距離擊穿400mm裝甲的貫穿力,發射時強大的風暴與噪音,甚至得要先疏散甲板上的人員才能發射。除了破壞力外,主砲塔的防禦力也相當驚人,因為當時帝國海軍對於軍艦砲塔的裝甲需求是要能抵禦自身主砲的能力,因此大和級主砲砲塔正面裝甲厚達660mm,上方則為250mm,至於代價就是砲塔重量達到2760噸,這差不多與當時一艘「秋月級」驅逐艦相當。這次製作的最終樣態大和號則在第二、第三主砲上方各增設了兩座25mm三聯裝機槍。

大和號前後的兩座三聯裝15.5公分副砲,原本是「最上級」重巡的主砲,在最上級升級為20公分主砲後則轉用於大和級作為副砲,原本共搭載四座,後期船舷兩側的副砲則予以拆除改為增設大量防空砲。

大和號一開始的建造目的,就是為了在大艦隊決戰中殲滅敵人的主力艦隊,不過後來戰場成為航空兵力的天下後,大和號也不得不考慮到防空問題。與竣工時期相比,大和號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改裝,第一次是在1943年遭到美軍潛艇魚雷攻擊受損而回到吳港整修;第二次則是馬里亞納海戰結束後,兩次改裝的重點都是增設了愈來愈多的防空武裝及雷達。與剛竣工時相較,最終狀態的大和號共配備了12座12.7公分雙聯裝高射砲(原本6座),25mm三聯裝機槍則達到52座之多(原本8座),讓艦橋周邊宛若刺蝟。由此也可見到當時航空兵力對船艦造成的極大威脅。

由艦橋正面看去相當雄偉,活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城堡!大和號的艦橋共有10層並配置了電梯,容納了戰鬥艦橋、夜戰艦橋、作戰室、主/副砲射擊指揮所、防空指揮所、方位測定室、瞭望所、探照燈照射指揮所、電信通訊室等戰鬥指揮中樞。

艦橋最頂端兩側的柱狀物體是15公尺側距儀,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側距儀,由「日本光學」(也就是今日的Nikon)所製作;至於側距儀上方的長方形構造則為後來加裝的「電波探信儀」(雷達),在中途島戰役之後陸續裝設於大型艦艇主要用於防空搜索,不過當時日本的雷達搜索能力還是不及美軍因此在多場戰役中還是吃了大虧。

向後傾斜的桅杆是大和號的特色之一,這是為了滿足長距離通信能力及避免主砲風暴影響而採取的設計,桅杆中央部位則裝設了雷達。主天線架後方另有後部艦橋,上方搭載10公尺側距儀,當前艦橋喪失作戰機能後就得接替執行任務。主桅桿最上頭那個旗幟是大和號最後一任艦長伊藤整一的中將旗,至於煙囪上的「菊水」符號貼紙是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楠木正成的家紋,後方上書「非、理、法、權、天」的白色旗是楠木正成最後以數百騎對陣敵軍上萬人時所帶的旗印,象徵這次菊水作戰的結果只有壯烈犧牲一條路。不過根據後來的資料考證,菊水作戰出擊的艦隊中僅有「磯風號」驅逐艦漆上了菊水圖樣。

聯合艦隊自巡洋艦以上艦種在船頭均有代表天皇的菊花紋章。

日本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熱衷於艦載水上飛機的海軍,自許多輕巡以上都配備了水上飛機負責偵察、傳訊,大和級艦載機主要則是用於主砲彈著觀測;而相較其他戰艦露天停放於彈射器附近,大和級戰艦規劃了可收納多達七架艦載機的機庫,原因就是為了避免飛機被主砲開火時的暴風損毀。發射時,彈射器以火藥為動力將承載飛機的滑車以每秒30公尺的速度向前彈射出去,回收時降落在海面利用後方的近20公尺長的起重機吊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