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驚喜!

今早在7-11竟然發現有兩盒,其中一盒就是預定在下周二1/1元旦上市的P-47!

應該是為了連假緣故,提早上市鋪貨。

各位有興趣的大大可要早點去買啊!等到1/1恐怕已經被搶走囉!

我這盒應該就是某人在那家固定買的份額。歹勢囉!

以後我會專門用開箱模型的角度,多貼照片來說明並築巢,至於歷史背景等專業,就敬邀R大先丟個懶人包,並請各位神人大大來一起玉成!

R大再來若有同期的詳細專業貼文,我也會在此篇稍後加上其連結,讓大家一同來賞析!

廢話就不多說了,開箱照片如後,手機拍的,小弟儘量調整,傷眼勿怪啊!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主翼左右各裝4挺、總共8挺五零(12.7mm)機槍,火力非常威猛: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照樣來個翻肚照,可看到機腹中線副油箱、兩翼下加掛的炸彈、起落架等細節: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後方機腹下的突起是渦輪增壓器的排氣口,兩側機身突起是渦輪增壓器的中冷器排氣口,中間的機身就是渦輪增壓器所在: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網路上有找到一張剖面圖: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左右翼下在起落架與炸彈掛架之間,有4挺五零機槍的拋殼口: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引擎有一點點細節,下方是進氣口: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座艙左側下緣有繪製擊墜標誌,上面那排應該是4架德機,下面那排就不知了!紅十字耶!該不會是殲滅救護車吧?(誤) 還是要請R大來開示: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機背是赫赫有名的剃刀背(Razorback)!

模型開箱 二次大戰傑作機[47]:共和 P-47 雷霆

本期一樣很厚重,但不結實!起落架細長,碰一下就會晃,可能要上膠固定比較保險!炸彈要嵌入掛架時有點困難,可能要略略修一下插孔才容易。裝炸彈時因為用了蠻力,不小心碰到尾翼,就翻折了!
還好扳回來沒斷,不然又要上膠黏合了...

總的來說,花599元有一架塗裝完成的厚實戰機,還附贈雜誌 (還是應該說買雜誌送飛機?),應該是夠了。

最近開始買模型、器具及製作教學書籍,重新學習完整、正確的製作方法及流程,真是曠日廢時、窮盡心力啊!更能深深感受到,一台組立塗裝完成的戰機,可以用此代價即刻入手,也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啊!

至於自己動手做,雖然比較累,但當然就可以達到自己要求的細節與水準,並在其中獲得快速消費所得不到的成就感與樂趣!

只能說各有利弊得失吧!

再補兩篇網路文章,請各位大大加減看囉!

維基百科

P-47狂野雷電:原作者為Armstrong,載自空軍之翼

要專業,就呼叫R大!



p.s.第47期出版P-47,是巧合嗎?日本P-47是第39期...
2018-12-29 10:46 發佈
序號42-26466的Republic P-47D-25-RE Thunderbolt為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Russell B. Westfall中尉座機,機身識別碼UN-B、暱稱ANAMOSA II,1944年夏秋之際於英國東南部Boxted皇家空軍基地。隨諾曼第之役戰局發展順利,本機的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只剩機腹尚存在。



阿納莫薩(Anamosa)為Westfall中尉的家鄉愛荷華州歐茲(Olds)北方120公里處的小鎮。他的首架座機,序號42-75278的P-47D-11-RE即暱稱為ANAMOSA,機身識別碼同為UN-B。1944年5月17日該機由James E. Elliot少尉駕駛,於Debach皇家空軍基地與一架第394轟炸大隊第584轟炸中隊的Martin B-26B Marauder在空中互撞墜毀,飛行員喪生。

替補的本機在1944年六月移交予第56戰鬥機大隊,翌年初因該大隊換裝P-47M而轉移至駐防比利時聖特雷登(Saint-Trond)的第九航空軍第48戰鬥機大隊,迅即於同年三月塗銷,作為備用零件使用。

機身識別碼UN為第63戰鬥機中隊代碼,機體代碼B的底線則藉以與無底線B的另架機體區分。在1944年夏秋,機身識別碼UN-B者為序號42-26299的P-47D-22-RE。此機原來是Marvin H. Becker少尉座機,在Becker少尉於1944年九月完成82次戰鬥任務(生涯戰績宣稱四架)轉調離隊後移轉予Cameron Macdonald “Cam” Hart上尉。這架UN-B就是迪亞哥出的模型。


本機暱稱Kitty,發動機整流罩飾以豹頭咬德機的彩繪,沿襲自Becker少尉在1944年6月7日戰損塗銷的P-47D-20-RA座機(序號43-25317、機身識別碼UN-B),移轉予Hart上尉後塗裝亦未更動。



此架UN-B在1944年十一月間因不明原因塗銷,Hart上尉即轉用序號44-19937的P-47D-28-RE,機身識別碼同為UN-B。Hart上尉(中)生涯戰績六架,其中1944年9月5日以本機取得生涯首架擊落戰果。他在1946年1月16日駕駛序號44-87929的P-47N-1-RE時因飛行事故喪生。


1943年十月因各戰區空中優勢已逐漸確立,美國陸軍廢止軍用機出廠時的塗裝需求,轉由各航空軍司令部自行決定塗裝型式。一般而言有塗裝的機體仍繼續用在空中優勢尚未確立的區域,但因其重量增加而不利於彈藥油料錙銖必較的長距離侵攻任務。各航空軍已塗裝的舊機多半也維持原塗裝不做更改,而與無塗裝的新機混編。照片中1944年夏季的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P-47機群即為一例。

1943年初成軍的第56戰鬥機大隊以P-47編成,下轄第61 (代碼HV)、第62 (代碼LM)、第63 (代碼UN)等三支戰鬥機中隊。成軍之初該大隊的P-47機群在發動機整流罩前沿、垂直尾翼、水平尾翼上皆漆有白色敵我識別帶,以俾與歐洲戰場另架裝備氣冷式發動機的德軍戰鬥機Focke-Wulf Fw 190區別。


1944年2月15日起,整流罩前沿改漆中隊色:第61戰鬥機中隊紅色、第62戰鬥機中隊黃色、第63戰鬥機中隊藍色。但數週後各中隊在發動機整流罩前沿統一使用紅色。在此同時第61及第62戰鬥機中隊亦將中隊色改漆於尾舵,而第63戰鬥機中隊則直到同年秋冬之際才將尾舵漆上藍色。


執行重轟炸機長程護衛任務的第56戰鬥機大隊在1944年底拒絕換裝North American P-51 Mustang,而持續換裝操作P-47M。然而其自1943年六月至終戰合計擊落665.5架敵機的戰果僅次於第九航空軍第354戰鬥機大隊的701架;總計產生39名空戰王牌飛行員的數目也僅次於第354戰鬥機大隊及第八航空軍第357戰鬥機大隊的42名。
redshoulder wrote:
序號42-26466...(恕刪)


R大來了!真是太讚了!

五分奉上!

拜讀之後,對此機更有感覺!

也終於了解發動機整流罩上的彩繪是何意義。

再請教R大,此模型之擊墜標誌是否繪錯?上排及下排標誌有何差異?





感謝R大!
mithrandir01 wrote:
此模型之擊墜標誌是否繪錯?上排及下排標誌有何差異?...(恕刪)



實機座艙下方兩排戰功標誌中,上排的四個德軍十字國徽為Marvin H. Becker中尉在1944年三月至六月間擊落的四架。但實際上他的戰績是自力擊落兩架、協力擊落兩架,共2.75架。

下排兩個圓圈納粹勾十字則代表其他飛行員駕駛此機時所締造的戰果。第一架是Richard B. Anderson中尉(生涯戰績四架)在1944年8月3日擊落的Folke-Wulf Fw 190,為個人首次戰果;第二架是之後接手此機的Cameron M. Hart上尉(生涯戰績六架)在1944年9月5日擊落的Messerschmitt Bf 109,亦為個人首次戰果。由實機的彩色照片可知此圓圈勾十字應以紅線描繪,與模型的白底紅十字有異。


Becker中尉在前線執行戰鬥任務期滿後即轉調非戰鬥單位,於1944年9月21日返抵本土。因此他得以在九月初見證下排的兩個戰功標誌。這上四下二的戰功標誌也維持到1944年十一月本機塗銷為止。

此外,實機上半部為美國陸軍制式深橄欖綠單色塗裝。照片拍攝時其諾曼第侵攻識別帶已由同色塗料塗蓋,僅留機腹部份。但原有深橄欖綠塗裝已因日曬雨淋而褪色,造成色調不一的外觀,並非雙色迷彩。由於機身識別碼UN-B為白色,在漆上諾曼第侵攻識別帶時特別把N與識別帶白底重疊的右半邊漆為黑色以凸顯字碼。在重新漆回原深橄欖綠色後,N右半邊的黑色部份又再改回白色,但諾曼第侵攻識別帶殘留的部份仍維持不變。於是在本機照片中可發現N的顏色上白下黑。這些塗裝細節在模型上並未正確呈現。

mithrandir01 wrote:
驚喜!今早在7-11...(恕刪)

P-47

美國肌肉的完美展現阿!

sogo5370大大說的正是小弟的心聲!

美國的力量,英國的優雅,德國的精細,日本的巧緻,來自其文化,也各自形成武器的特性,在戰場上一搏高下,也在衝突中互相學習成長,而有部分走向兼容並蓄的方向!

才有這些精采的軍事發展與戰史可供後人景仰鑽研!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