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第卅四彈: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日本帝國陸軍第一航空軍第一〇飛行師團飛行第四七戰隊第三中隊,1944年底至1945年一月於東京成增飛行場。本機戰術編號87,垂直尾翼戰隊徽為圖案化的47:第一中隊「旭隊」為青色、第二中隊「富士隊」為紅色、第三中隊「櫻隊」為黃色且在垂直尾翼頂端覆以紅色區塊。機身及主翼的日之丸以白色帶狀區塊襯底,為本土防空部隊前期的識別塗裝。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相片中與本機相鄰排列的戰術編號66者機身具青色階級識別帶,為中隊長波多野貞一大尉座機。波多野大尉於1945年7月28日陣亡。

二式戰「鍾馗」二型乙為兩主翼各裝備一門40 mmホ301機砲的對重轟炸機衍生型。此機砲射速雖達每分鐘475發,但僅用以發射小型火箭彈。火箭彈在擊發離開砲膛時推進藥即已燃盡,砲口初速僅245 m/s,有效射程僅150公尺,實戰上難以取得成效。但仍有以此擊落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的紀錄,如駐防馬來半島的第一野戰補充飛行隊戰鬥隊教官,諾門罕事件中宣稱擊落十八架蘇聯戰機的上坊良太郎大尉即以二式戰「鍾馗」二型乙搭配失速反轉攻擊法,由機腹機槍死角擊落兩架B-29。

二式戰「鍾馗」二型乙共計生產396架,製造序號1304至1749。飛行第四七戰隊在各中隊皆配置數架二式戰「鍾馗」二型乙,但似皆未用於實戰。且部份亦將ホ301機砲拆除改回原有的12.7 mm機槍,例如照片中最前方戰術編號22者。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飛行第四七戰隊的前身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1941年十一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編成。該中隊配屬九架キ44增加試作機進行實戰測試,以日本帝國陸軍航空審查部的キ44審查主任坂川敏雄少佐(上)擔任中隊長兼第一編隊長、神保進大尉為第二編隊長、黑江保彥大尉(下)為第三編隊長。成軍後即編入寺內壽一大將統帥的南方軍成為其直轄部隊,轉戰印尼、越南、緬甸、馬來半島、新加坡等地。因而全機施以與馬來半島環境相應的褐色塗裝。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該中隊隊名四七取自1703年(元祿十五年)1月30日深夜赤穗事件中的赤穗四七義士,因此亦以描摹赤穗事件的歌舞伎人形淨琉璃名作「仮名手本忠臣蔵」中,浪士之首大石內藏助良雄鳴鼓而群起攻之的著名道具山鹿流陣太鼓作為中隊徽,繪於座艙罩後下方。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之後又稱為「新撰組」或「翠鳥部隊」,而山鹿流陣太鼓隊徽亦傳承至1943年十月擴編後的飛行第四七戰隊,成為所轄實施空對空特別攻擊的震天制空隊的炫示圖騰。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然而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南方陣線轉戰的數個月期間因機數不足、妥善率低以及不到四百公里的短小作戰半徑而無甚戰績。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杜立德(James Harold “Jimmy” Doolittle)中校率十六架North American B-25B Mitchell轟炸機由USS Hornet (CV-8)航空母艦起飛空襲東京後,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於同月21日由大本營下令調返本土編入第一航空軍,駐防東京調布飛行場,轉作首都圈防空之用。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1942年九月間編入第一航空軍第一七飛行團(於1944年3月8日升格為第一〇飛行師團)。1943年10月3日擴編為飛行第四七戰隊,移防成增飛行場。1944年十一月至1945年一月間即以二式戰「鍾馗」迎擊來襲的美軍B-29重轟炸機群,此期間宣稱以二式戰「鍾馗」擊落或摧毀19架B-29、擊損29架。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1945年二月起,飛行第四七戰隊即換裝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以迄終戰。

1938年日本帝國陸軍參酌歐陸強權的戰鬥機發展潮流而制定三種戰鬥機型的發展方針,包括專用以空戰纏鬥的輕戰鬥機、以重武裝及高速攔截敵戰鬥機與大型機的重戰鬥機、航距長可護航轟炸機群兼空戰的雙發動機萬能戰鬥機。這三種機型之後分別由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川崎二式複座戰鬥機「屠龍」(キ45改)所體現。

此項日本帝國陸軍在1938年頒佈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針僅揭櫫輕、重單座戰鬥機的稱謂及需求規格,並未賦予定義。其重單座戰鬥機的劃分明顯依循英國空軍署(Air Ministry)於1935年提出的戰鬥機採購規格F.37/35:搭載多門20 mm機砲的重武裝高速戰鬥機(cannon fighter,有別於既有搭載機槍的戰鬥機),以期在高速交戰短暫駁火、命中機率明顯降低時,還能藉大口徑砲彈提高破壞力。F.37/35發展案雖由裝備四門20 mm Hispano-Suiza HS.404機砲的雙發動機Westland Whirlwind得標,但參與競標者亦不乏單發動機設計。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以此脈絡而言,日本帝國陸軍自三〇年代末葉指稱之輕戰鬥機、重戰鬥機以搭載的航空槍砲口徑作為分野是有依據的。在同時期的發展計畫中:
• 輕戰鬥機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設計為搭載兩挺7.7 mm機槍,與前代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的武裝相同、重戰鬥機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裝備四挺12.7 mm機槍。
• 輕戰鬥機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設計為搭載兩挺12.7 mm機槍及兩挺7.7 mm機槍、重戰鬥機川崎キ60試作機搭載兩挺12.7 mm機槍及兩門20 mm機砲。

基於重戰鬥機對速度的需求,キ44自始即選擇當時可自行生產且馬力輸出最高的1250匹馬力等級中島ハ41發動機。然而武裝僅有主翼兩挺12.7 mm機槍、發動機整流罩兩挺7.7 mm機槍。キ44試作機於1940年十月首飛,但經連番修改,直到1941年十一月才以增加試作機編成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進行實戰測試。然而キ44自登場起就一直找不到定位,直到大戰末期才在本土防空發揮所長。一型(キ44-I)因航程短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長距離侵攻派不上用場,加上運動性遠遜於當時日本陸海軍主流戰鬥機,因此直到1942年二月才勉強為日本帝國陸軍制式採用,成為二式戰鬥機「鍾馗」。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型(キ44-II)在1942年夏推出,換裝以三菱九七式重爆擊機(キ21)ハ101發動機改良的1260 mm直徑1450匹馬力等級ハ109發動機,以大幅提升航距、極速與爬升率,而此時配備二式戰「鍾馗」進行實戰測試的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卻已因杜立德空襲之故,因機型適於防空而調回日本本土。日本陸軍雖在1942年十二月制式採用二式戰「鍾馗」二型,但亦同時開始量產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及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產量因而受限,也大多部署於中國戰場。1944年九月後,前線部署的二式戰「鍾馗」就漸為各項性能都較優越的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所取代,轉為本土防空之用。

然而部署於中國戰場的飛行第八五戰隊二中隊中隊長若松幸禧少佐就善用二式戰「鍾馗」的高速及爬升率,在1943年7月24日至1944年九月換裝四式戰為止,以一擊離脫戰法宣稱擊落十三架敵機,成為二式戰首席空戰王牌,也因座機的紅色螺旋槳轂而成為國民政府懸賞兩萬銀圓的「赤鼻王牌」(Red Nose Ace)。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

若松少佐在1944年12月18日美軍B-29漢口大空襲中於湖北武昌陣亡時,已宣稱擊落十八架敵機,其中九架為P-51B/C。相對而言,德國空軍擊落九架以上各系列P-51的也僅有六人,其中曾任I./JG 4大隊長的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Wilhelm Steinmann少校以擊落十一架P-51居首,佔其生涯戰績的四分之一。
2018-08-15 17:08 發佈
頭香耶!

等好久了!

感謝R大!五分奉上!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四彈:中島二式...(恕刪)


有夠帥 !!
R大好文,一定要推一下的拉~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四彈:中島二式...(恕刪)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四彈:中島二式...(恕刪)


好文! 推一把~~~
昨天剛在小七看到SBD,應該沒多就會出文拉~~~
喝茶等著品文~~~
o_0~~~
感謝R大再度開課,真是獲益良多~由於日本戰鬥機型很多,除了幾個較著名的海軍戰鬥機外,對於陸軍戰鬥機的定位較不了解,原來日本單引擎戰機也是有特別區分輕戰與重戰~小弟以為重戰是指屠龍那一類

有關那個40mm火箭機砲,還真是特別,不過因為初速不快,若要破壞敵機,本身的彈頭還有另外裝爆炸藥嗎?
40 mmホ301機砲

ホ301機砲據說是參考三〇年代發展的50 mm輕迫擊砲八九式重擲彈筒而設計,因此其實就是空用自動擲彈筒。也因為省去拋殼機構,機砲體積重量都能減少。


實戰使用的榴彈在彈體前方裝填51公克高爆炸藥;彈體後方裝填9.8公克推進藥,擊發後以十二個環列圓孔排出氣體推進,彈體經砲膛自旋穩定。每門機砲以彈匣攜行十枚砲彈。以此機砲的高射速,實戰射擊一次或兩次後彈藥就已告罄。





但極低砲口初速形成的不良彈道使有效射程極短,攻擊機必須暴露在敵轟炸機自衛機槍火網中才有機會命中目標,所以成效不彰。曾以此機砲擊落B-29的第一野戰補充飛行隊戰鬥隊教官上坊良太郎大尉,即以二式戰「鍾馗」二型乙朝B-29機腹垂直爬升,利用其機槍火網死角迫近射擊後,再藉重力將自機拋離。


上坊良太郎軍曹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時隸屬飛行第一六連隊飛行第一大隊。1937年9月21日日本帝國陸軍以飛行第一二連隊十四架三菱九三式雙發輕爆擊機(キ2)空襲山西太原,並以飛行第一六連隊飛行第一大隊七架川崎九五式戰鬥機(キ10)護衛。此役飛行第一六連隊宣稱擊落五架中國軍機,但護衛戰鬥機領隊飛行第一大隊大隊長三輪寬少佐遭中國空軍五大隊廿八中隊中隊長陳其光上尉以Curtiss Hawk II擊落陣亡;稍後陳其光上尉亦遭擊落左臂重傷而結束軍旅生涯。上坊軍曹在此役締造個人首次戰果,擊落一架Curtiss Hawk II。

上坊曹長在諾門罕事件(Nomonhan Incident)期間隸屬飛行第六四戰隊,於1939年8月3日以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擊落此役個人首架蘇聯Polikarpov I-16;至同年9月15日停戰時已宣稱在此役擊落18架蘇聯軍機。後歷戰中國南方、緬甸、東南亞,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時已宣稱總計擊落33架敵機。
The Ruptured Duck

日本帝國陸軍開始在本土籌建防空專務戰鬥機部隊,是因為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杜立德(James "Jimmy" Harold Doolittle)中校率領十六架North American B-25B Mitchell機群由USS Hornet (CV-8)航空母艦起飛空襲東京所致。

實際上參與杜立德空襲的十六架B-25B轟炸機組員,除了杜立德本人以外,清一色都從第17中型轟炸大隊中挑選。這是因為第17轟炸大隊從1941年初就率先接收B-25,針對該型機的操作經驗最為豐富。

第七架起飛的第95轟炸中隊序號40-2261之B-25B “The Ruptured Duck”在完成任務後,於夜間暴雨中迫降在浙江沙門縣南天島大沙村以東海灘。正駕駛Ted William Lawson (1917-1992)上尉(左二)輾轉從中緬印戰場回到美國後,於1943年六月獲准出版回憶錄「東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並在翌年由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推出同名電影。


杜立德空襲的系列歷史照片中,這架序號40-2261的B-25B "The Ruptured Duck"在USS Hornet (CV-8)航艦甲板上只露出機尾。


The Ruptured Duck是當時的流行用語,源自德語segeltuch gebrochen,意指殘破的飛機。該機組在訓練任務起飛拉升時發生過機尾碰觸地面的事故,地勤人員在損壞待修的飛機機身上以粉筆標註此語,因而由機組員沿用。此語典故來自1937年逃離納粹德國輾轉來到美國好萊塢發展的德裔電影明星Hedy Lamarr (1914-2000),用以形容這趟旅程的艱辛。



Lamarr除身為電影明星之外,1941年尚與同為德裔的音樂家George Antheil共同獲准使遙控魚雷不受干擾的秘密通訊系統專利,專利號US2292387A。此專利成為後來展頻(spread spectrum)技術的源頭,促成無線通訊技術CDMA、WiFi、Bluetooth的應用,對人類文明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這架B-25B "The Ruptured Duck"的機首彩繪在1944年電影「東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上)與2001年電影「珍珠港」(Pearl Harbor)杜立德空襲的橋段裡(下)都有描繪。電影「珍珠港」中虛構的Red Winkle中尉正將唐老鴨塗鴉繪在停放於航艦上的一架B-25機身前段,但這塗鴉明顯與「東京上空三十秒」所呈現者不同。



此機實際的機首彩繪為Roger V. Lovelace士官所設計。他本是此架B-25B的機槍手,也參與訓練。但在杜立德空襲任務開拔前八小時遭遇車禍受重傷,故未能參與此任務。

Ruptured Duck Nose Art

無獨有偶,”The Ruptured Duck”也是後來歐洲戰區第321轟炸大隊第447轟炸中隊序號43-4069的B-25J-1-NC Mitchell的暱稱。該機隸屬第十二航空軍第57轟炸聯隊;正駕駛Melville Robinson Bastin中尉在1944年九月飛滿戰鬥任務轉調回國,1957年2月15日於Republic RF-84F Thunderflash照相偵察機墜毀事故中喪生。本機繼續使用同暱稱,之後於1945年1月18日在義大利北部的轟炸任務中遭高射砲火擊落。



“The Ruptured Duck”在Consolidated B-24 Liberator重轟炸機使用得更為廣泛。太平洋戰場第五航空軍第90轟炸大隊第321轟炸中隊序號41-23755的B-24D-5-CO在1943年2月7日於新幾內亞摩斯比港附近基地起飛後墜毀。同大隊第320轟炸中隊序號42-73197的B-24J-20-CO則在1944年6月14日轟炸任務中,因天候不佳於新幾內亞失蹤。


歐洲戰區第八航空軍第34轟炸大隊第四轟炸中隊序號42-52770的B-24H-15-FO安然度過戰爭(上)。該機飛行組員當初在美國本土受訓時飛的是一架同名的B-24E-FO (下),因而沿用此暱稱。



此外,使用”The Ruptured Duck”暱稱的B-24還有1944年5月19日墜毀的第389轟炸大隊第564轟炸中隊序號42-95354的B-24H-30-FO以及1944年6月20日遭德機擊落墜入波羅的海的第492轟炸大隊第856轟炸中隊序號44-40150的B-24J-150-CO。

電影「珍珠港」呈現的杜立德空襲B-25機群中,比較有辨識度的只有機身前段繪有”Whirling Dervish” (旋轉的蘇菲修行者)的一架。這是實際上第九架起飛的第34轟炸中隊B-25B,序號40-2303。


附記

William Lendrum “Billy” Mitchell准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已統管駐法美國陸軍航空部隊。他在戰後本應成為陸軍航空部隊司令,順勢獨立為空軍;但因陸軍總司令John Joseph "Black Jack" Pershing上將欲將航空部隊掌握於手的私心而作罷。


1922年間Mitchell准將在歐洲多次與Giulio Douhet將軍會談,隨後空權論的英文節譯本在1923年呈供予美國陸軍航空總部,並形塑部份之後制定的教範。空權論全文譯本亦在1933年發放陸軍航空兵團。只不過美國陸軍依當時的純粹國土防衛戰略調整了Douhet戰略轟炸的教範,剔除無差別地毯式轟炸殺傷平民瓦解敵方士氣的作法,而採針對工業設施的白晝高空編隊精準轟炸。
B-25介紹仔細,讚喔 五分雙手奉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