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fb5f15afad26f2599eb9ecb20b633824.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3/mobile01-b708342a976c4fa5beb21ac297e22a3b.jpg)
相片中與本機相鄰排列的戰術編號66者機身具青色階級識別帶,為中隊長波多野貞一大尉座機。波多野大尉於1945年7月28日陣亡。
二式戰「鍾馗」二型乙為兩主翼各裝備一門40 mmホ301機砲的對重轟炸機衍生型。此機砲射速雖達每分鐘475發,但僅用以發射小型火箭彈。火箭彈在擊發離開砲膛時推進藥即已燃盡,砲口初速僅245 m/s,有效射程僅150公尺,實戰上難以取得成效。但仍有以此擊落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的紀錄,如駐防馬來半島的第一野戰補充飛行隊戰鬥隊教官,諾門罕事件中宣稱擊落十八架蘇聯戰機的上坊良太郎大尉即以二式戰「鍾馗」二型乙搭配失速反轉攻擊法,由機腹機槍死角擊落兩架B-29。
二式戰「鍾馗」二型乙共計生產396架,製造序號1304至1749。飛行第四七戰隊在各中隊皆配置數架二式戰「鍾馗」二型乙,但似皆未用於實戰。且部份亦將ホ301機砲拆除改回原有的12.7 mm機槍,例如照片中最前方戰術編號22者。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9a20e988c43f4d20e034d3b8a5bdd708.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9b3224fc555d68ef8d5f0248f6142fd5.jpg)
飛行第四七戰隊的前身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1941年十一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編成。該中隊配屬九架キ44增加試作機進行實戰測試,以日本帝國陸軍航空審查部的キ44審查主任坂川敏雄少佐(上)擔任中隊長兼第一編隊長、神保進大尉為第二編隊長、黑江保彥大尉(下)為第三編隊長。成軍後即編入寺內壽一大將統帥的南方軍成為其直轄部隊,轉戰印尼、越南、緬甸、馬來半島、新加坡等地。因而全機施以與馬來半島環境相應的褐色塗裝。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8cc80c2adca63af50bea860bf6274200.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d1659a15a3f5fce86528c83a6f8e558b.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3/mobile01-b9e2f7fc4b0b5536ae56223568c2544c.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1/mobile01-1993d98f833bce4e51c88df5c02ef29f.jpg)
該中隊隊名四七取自1703年(元祿十五年)1月30日深夜赤穗事件中的赤穗四七義士,因此亦以描摹赤穗事件的歌舞伎人形淨琉璃名作「仮名手本忠臣蔵」中,浪士之首大石內藏助良雄鳴鼓而群起攻之的著名道具山鹿流陣太鼓作為中隊徽,繪於座艙罩後下方。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9f760ad9a62b6ccbc636753abf4b1205.jpg)
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之後又稱為「新撰組」或「翠鳥部隊」,而山鹿流陣太鼓隊徽亦傳承至1943年十月擴編後的飛行第四七戰隊,成為所轄實施空對空特別攻擊的震天制空隊的炫示圖騰。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843c6eb717501b17cd189c4bb24760c2.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73bbb1f431bd6ee535ad82a064ab13e4.jpg)
然而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南方陣線轉戰的數個月期間因機數不足、妥善率低以及不到四百公里的短小作戰半徑而無甚戰績。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杜立德(James Harold “Jimmy” Doolittle)中校率十六架North American B-25B Mitchell轟炸機由USS Hornet (CV-8)航空母艦起飛空襲東京後,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於同月21日由大本營下令調返本土編入第一航空軍,駐防東京調布飛行場,轉作首都圈防空之用。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6bc346041c4e03b2333f0c3f652dfa13.jpg)
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在1942年九月間編入第一航空軍第一七飛行團(於1944年3月8日升格為第一〇飛行師團)。1943年10月3日擴編為飛行第四七戰隊,移防成增飛行場。1944年十一月至1945年一月間即以二式戰「鍾馗」迎擊來襲的美軍B-29重轟炸機群,此期間宣稱以二式戰「鍾馗」擊落或摧毀19架B-29、擊損29架。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1/mobile01-373715c596f284c316d45638c0d39bcf.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3/mobile01-cda1cd44379868a5a13a2a31cb0f14b8.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bd6fa74710c06a19fa4a91eda350a13e.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a82fd4b0a04d8fcc21601219a783ee27.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fe01ca9ea582a0fedb5a4ce987e5b61b.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7890570b4269193c5bc3e23efec722b2.jpg)
1945年二月起,飛行第四七戰隊即換裝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以迄終戰。
1938年日本帝國陸軍參酌歐陸強權的戰鬥機發展潮流而制定三種戰鬥機型的發展方針,包括專用以空戰纏鬥的輕戰鬥機、以重武裝及高速攔截敵戰鬥機與大型機的重戰鬥機、航距長可護航轟炸機群兼空戰的雙發動機萬能戰鬥機。這三種機型之後分別由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川崎二式複座戰鬥機「屠龍」(キ45改)所體現。
此項日本帝國陸軍在1938年頒佈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針僅揭櫫輕、重單座戰鬥機的稱謂及需求規格,並未賦予定義。其重單座戰鬥機的劃分明顯依循英國空軍署(Air Ministry)於1935年提出的戰鬥機採購規格F.37/35:搭載多門20 mm機砲的重武裝高速戰鬥機(cannon fighter,有別於既有搭載機槍的戰鬥機),以期在高速交戰短暫駁火、命中機率明顯降低時,還能藉大口徑砲彈提高破壞力。F.37/35發展案雖由裝備四門20 mm Hispano-Suiza HS.404機砲的雙發動機Westland Whirlwind得標,但參與競標者亦不乏單發動機設計。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1/mobile01-32db5eba2f471c794750b700b4d45237.jpg)
以此脈絡而言,日本帝國陸軍自三〇年代末葉指稱之輕戰鬥機、重戰鬥機以搭載的航空槍砲口徑作為分野是有依據的。在同時期的發展計畫中:
• 輕戰鬥機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設計為搭載兩挺7.7 mm機槍,與前代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的武裝相同、重戰鬥機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裝備四挺12.7 mm機槍。
• 輕戰鬥機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設計為搭載兩挺12.7 mm機槍及兩挺7.7 mm機槍、重戰鬥機川崎キ60試作機搭載兩挺12.7 mm機槍及兩門20 mm機砲。
基於重戰鬥機對速度的需求,キ44自始即選擇當時可自行生產且馬力輸出最高的1250匹馬力等級中島ハ41發動機。然而武裝僅有主翼兩挺12.7 mm機槍、發動機整流罩兩挺7.7 mm機槍。キ44試作機於1940年十月首飛,但經連番修改,直到1941年十一月才以增加試作機編成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進行實戰測試。然而キ44自登場起就一直找不到定位,直到大戰末期才在本土防空發揮所長。一型(キ44-I)因航程短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長距離侵攻派不上用場,加上運動性遠遜於當時日本陸海軍主流戰鬥機,因此直到1942年二月才勉強為日本帝國陸軍制式採用,成為二式戰鬥機「鍾馗」。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3/mobile01-63898eead7f128b661590989f26fe54c.jpg)
二型(キ44-II)在1942年夏推出,換裝以三菱九七式重爆擊機(キ21)ハ101發動機改良的1260 mm直徑1450匹馬力等級ハ109發動機,以大幅提升航距、極速與爬升率,而此時配備二式戰「鍾馗」進行實戰測試的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卻已因杜立德空襲之故,因機型適於防空而調回日本本土。日本陸軍雖在1942年十二月制式採用二式戰「鍾馗」二型,但亦同時開始量產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及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產量因而受限,也大多部署於中國戰場。1944年九月後,前線部署的二式戰「鍾馗」就漸為各項性能都較優越的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所取代,轉為本土防空之用。
然而部署於中國戰場的飛行第八五戰隊二中隊中隊長若松幸禧少佐就善用二式戰「鍾馗」的高速及爬升率,在1943年7月24日至1944年九月換裝四式戰為止,以一擊離脫戰法宣稱擊落十三架敵機,成為二式戰首席空戰王牌,也因座機的紅色螺旋槳轂而成為國民政府懸賞兩萬銀圓的「赤鼻王牌」(Red Nose Ace)。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c6f67ae1056cc28fc74e7a5604bb68bb.jpg)
![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 (キ44-II乙)](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8/mobile01-c5e8faec0cb8fd639cad245aeb9698f4.jpg)
若松少佐在1944年12月18日美軍B-29漢口大空襲中於湖北武昌陣亡時,已宣稱擊落十八架敵機,其中九架為P-51B/C。相對而言,德國空軍擊落九架以上各系列P-51的也僅有六人,其中曾任I./JG 4大隊長的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Wilhelm Steinmann少校以擊落十一架P-51居首,佔其生涯戰績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