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第十九彈: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1942年四月依新制改稱零式艦上戰鬥機一一型),日本帝國海軍第十二航空隊,1941年夏季撤離中國戰場前於漢口基地。本機機體序號三菱第807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3-112,其中3為第十二航空隊代碼。垂直尾翼共有廿八枚以該中隊鳶形隊徽繪製的擊墜標誌,為該中隊數名飛行員的整體戰果。本機據說在十二空結束於中國戰場的部署返回本土後,即置於廣島縣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作為戰功展示之用。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本機機身為日本帝國海軍自1924年至1940年間採用的制式銀色塗裝,但因使用當時仍屬極機密的鋁合金材料打造,為防止其氧化變脆,表面以灰褐色的防蝕底漆覆蓋。於中國戰場實戰測試時,為防止砂塵及高溫的大陸環境影響精密機構,在停駐時會以帆布覆蓋機身前段至座艙罩的部份,以及主翼面與機身連接部的一段。經日曬雨淋後,機身後段及主翼面未覆蓋帆布處的防蝕底漆塗料即劣化褪色形成色差。但色調應為前深後淺,而非本模型所呈現的前淺後深。雖然零戰後段機身有快拆式設計以俾運輸及維修,但雙色調的分野並不在後段機身連接處。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此外,本模型座艙罩天線柱後方全玻璃的構型表明本機為前43架初期量產型之一,零戰一一型後期量產型與後繼的零戰二一型在此部位已改為金屬板,以防止後段機身拆卸時造成座艙罩損壞。而發動機排氣管位於第四節發動機通風片(cowl flap)處,這是前34架初期量產機的特徵。之後生產的零戰一一型與零戰二一型已將發動機排氣管改在底部第五節發動機通風片處,位於滑油冷卻器進氣口兩側。

零式艦上戰鬥機源於1937年(昭和12年)十月制訂的十二試艦上戰鬥機開發計畫,以取代1937年初開始服役的三菱A5M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計畫要點除大幅提升速度、爬升率等空戰纏鬥能力外,也著眼於解決九六式艦戰航程不足,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戰場無法全程伴隨護衛轟炸機群的缺點。由於規格要求過於嚴苛,中島飛行機於翌年一月退出,僅三菱重工業堀越二郎技師領導的設計團隊持續開發。十二試艦戰試作一號機於1939年3月16日在三菱名古屋工場製作完成,為防止運送途中顛簸造成損壞,特別以牛車將分解構件運往岐阜縣陸軍各務原飛行場組裝後,於同年4月1日首飛。1940年(皇紀二六〇〇年) 7月24日十二試艦戰獲日本帝國海軍制式採用,稱為A6M2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而A6M1則用以指稱裝備三菱瑞星一三型發動機的A6M1試作一、二號機(自試作三號機起即裝備馬力較大的中島榮一二型發動機)。零戰一一型總計生產64架,皆未裝備著艦捕捉鉤及翼端折疊機構,僅作為陸基戰鬥機使用。A6M2b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二型(零戰二一型)則與零戰一一型構型近乎雷同,但具備航空母艦起降操作能力。

1940年7月15日、7月26日、8月13日,共十九架十二試艦戰分別由橫山保大尉(六架)、進藤三郎大尉(六架)、下川萬兵衛大尉(七架)率領,由九州長崎縣大村基地及神奈川縣橫須賀基地分三批越洋長程飛行進駐華中地區漢口基地,編入第二艦隊所屬第二連合航空隊第十二航空隊進行實戰測試。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1940年8月19日由橫山保大尉率領十二架零戰執行首次戰鬥任務,護航54架三菱G3M2九六式二號陸上攻擊機一型前往重慶轟炸,但未與敵接觸。翌日由伊藤俊隆大尉領軍第二次出擊亦未接敵,但藤原喜平二空曹在湖北宜昌機場著陸補給燃油時降落失敗翻覆,成為戰鬥部署後首架損失的零戰。之後零戰隊因氣候惡劣而未出動,直到9月12日方才進行第三次戰鬥任務,但在重慶上空滯空一小時仍未見敵蹤。然而此次出擊卻也發現已獲知日軍部署新式戰機的中國空軍為保留實力起見,在日機來襲前將機群移防躲避避免接敵,而於日機返航後就以大編隊尾隨,做出逐退敵機的態勢。

於是在1940年9月13日,由進藤三郎大尉率領的十三架零戰護衛九六式陸攻機群執行轟炸重慶任務後佯裝返航,在滯留的一架三菱C5M1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一型偵知中國空軍大編隊電告後折返,旋即在重慶郊區壁山村上空遭遇由重慶西北兩百公里處遂寧機場起飛尾隨的中國空軍卅三架Polikarpov I-15 bis及Polikarpov I-16 Type 10戰鬥機大編隊,包括四大隊(志航大隊)大隊長鄭少愚上尉率領的十架I-15、四大隊廿三中隊中隊長王玉琨上尉率領的九架I-15、三大隊廿八中隊中隊長雷炎均上尉率領的六架I-15以及四大隊廿四中隊中隊長楊夢青上尉率領的九架I-16 (大編隊中一架在空戰前故障折返)。雖然戰鬥經驗較豐富的中國空軍飛行員遭遇突襲仍不致瞬間瓦解,但面對速度、操控性、火力上的絕對劣勢,依然一敗塗地。

此場壁山空戰為零戰部署後的首次空戰,十二空宣稱創下27:0的空前紀錄,也開啟了零戰無敵傳奇的序幕。除白根斐夫中尉座機槍械故障外,其餘十二架零戰都至少擊落一架以上敵機。然而實際上中國空軍遭擊落十三架、擊損十一架;飛行員十名陣亡、八名負傷。零戰隊則有大木芳男二空曹、三上一禧二空曹及藤原喜平二空曹座機中彈受損;高塚寅一一空曹因起落架故障而於返場降落時翻覆。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壁山空戰中,四大隊廿三中隊徐吉驤中尉駕駛戰術編號2310的I-15 bis遭藤原喜平二空曹及三上一禧二空曹協力擊落後負傷迫降生還。之後他改名為徐華江,在1943年十月開隊之初至1944年十一月期間擔任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三大隊七中隊的中國籍上尉中隊長,以Curtiss P-40N-5 Warhawk「太公令」座機而聞名。1998年徐華江退役少將與五十八年前壁山空戰擊落他的三上一禧二空曹會面,平添一段佳話。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壁山空戰之後中國空軍全面避戰。直到1941年3月14日於成都西南郊雙流上空,三大隊及五大隊共卅一架I-153才再度迎戰來襲的十二空十二架零戰一一型。這卅一架I-153在空戰前四架因機械故障折返,空戰中十一架遭擊落、七架遭擊損,飛行員八名陣亡、八名負傷,陣亡者包括五大隊大隊長黃新瑞少校及副大隊長岑澤鎏上尉。此場雙流空戰之後,中國空軍再次全面避戰。五大隊十八架I-153在同年5月26日避戰疏散時為日機擊落兩架,剩餘十六架降落於天水加油時全數為日機炸毀;因而7月1日遭褫奪隊名稱為無名大隊,隊員一律佩戴恥字臂章。

1941年八月底十二空撤離中國戰場返回本土,同年9月15日解編重組準備進行太平洋戰爭。此前日本帝國海軍也陸續將各航空隊由中國戰場抽離,將中國戰場空中勤務全數交付予陸軍飛行戰隊執行。自1940年九月中壁山空戰至翌年八月底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撤離為止,中國空軍再也不能攖其鋒。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空中不見敵蹤的零戰機群只能作為護航轟炸機群兼且掃射地面目標之用。部署於中國戰場的一年期間,含1940年十月接收零戰的華南地區第十四航空隊(垂直尾翼戰術編號代碼9),零戰機群擊落了約百架中國軍機,而自身僅有兩架遭地面防空砲火擊落。
二次大戰傑作機[19]: 三菱A6M2a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一型
2017-12-05 13:29 發佈
今天如期去小7買了零戰一一型

不猶得承認

迪亞哥在日本機的製作十分的精緻

比起上一架二一型

有過之而無不及

連機翼的20mm機炮口依然清晰

7.7mm的小機槍口就更令人感動了

堪比一些1/48的精品


若有什麼可以挑剔

大概只有主機輪的蓋子吧

比例好像有點兒不對


之前二一型的作成飛行形態

未能查覺

今檢示之前的零組件

症頭是同樣的

五二型那架則正常多了


整體満意90%


另外也感謝R大提供的資料

解釋了前、後機身著色不同的疑惑

有了實機+R大的精譬解説

更勝雜誌本身的聊聊數語



b28599 wrote:
今天如期去小7買了...(恕刪)

又是零戰
b28599 wrote: 迪亞哥在日本機的製作十分的精緻
比起上一架二一型有過之而無不及...(恕刪)

本架零戰一一型機身後段左側銘牌內容(上)錯得離譜,看來是直接把之前零戰二一型(下)的模子拿來套印:
• 第一行應該是「十二試艦上戰鬥機」(未制式採用前的名稱),而非「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二型」(零戰二一型)
• 第二行應該是「三菱第807號」,而非「三菱第5406號」
• 第三行應該是「0-5-1」(1940年5月1日出廠),而非「2-8-15」(1942年8月15日出廠)。況且「2-8-15」用在珍珠港攻擊的零戰二一型也是錯的。



連座艙罩天線柱後方的構型和發動機排氣管位置這些屬於零戰一一型初期量產機的小細節都顧慮到了,機身銘牌竟然沒改。

關於零戰一一型機身塗裝呈現的雙色調,說明書寫的飴色與灰色雙色塗裝也是種說法,但立論證據極為薄弱,且把1940年間的制式塗裝講得含糊不清。帆布覆蓋造成塗料劣化程度不一比較說得通,也能解釋不同機體的雙色調分野不盡相同,主翼面根部約三分之一較深,但部份機體在主翼面卻無雙色調的差異性。




不過呈現雙色調的零戰一一型歷史照片在說明書中亦有引用,模型還會做成前後色調顛倒,還真不可思議。

至於垂直尾翼上的戰術編號是紅色抑或是黑色,則尚有爭議。

三菱A6M零式艦上戰鬥機可能的設計淵源

1940年中至1942年中,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期接續太平洋戰爭初期,零戰所向披靡的無敵形象,令同盟國對其充滿好奇與疑問。因此零戰跨世代的先進設計是否與同盟國軍機間有所淵源,也成了聊以自慰的話題。

1942年七月,美軍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安庫坦(Ankutan)島回收日軍龍驤航空隊古賀忠義一飛曹的迫降機體時,回收人員就認為零戰是複製1937年七月售予日本帝國海軍的Vought V-143,日軍機種編號AXV1。V-143速度快,但操控性不佳。該機型在1936年美國陸軍航空兵團競標敗給Seversky P-35後,Vought積極尋求外銷機會但陸續失敗,最後僅日本帝國海軍購置一架;但評估後發現此機性能比現役機種還差,因此也決定不採用。美軍復原古賀零戰試飛後,亦認為兩者不論尺寸或性能皆差異甚大,僅有起落架收回機構相仿而已。



不過零戰的外型倒是極為神似英國Gloster針對英國空軍署(Air Ministry)戰鬥機採購規格F.5/34所設計的原型機。此Gloster首架單翼機種預計裝備八挺7.7 mm Browning機槍,速度不差、操控性亦佳。但1937年十二月首架原型機試飛時,英國皇家空軍同具八挺7.7 mm機槍重武裝的Hawker Hurricane Mk. I已服役,而Supermarine Spitfire Mk. I 也正準備開始量產。在時不我予的情勢下,兩架原型機製作完成後,本機型開發也隨之取消。由於Gloster在兩次大戰間與日本有密切關聯,其Gambet雙翼艦載戰鬥機即應日本帝國海軍之邀而設計,並授權中島飛行機於1929年四月開始生產,成為中島A1N三式艦上戰鬥機。以此之故,零戰的外型設計也許藉模仿F.5/34的氣動構型以縮短開發時程。但三菱自前世代A5M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起即已使用應力蒙皮(monocoque)構造,與F.5/34的傳統鋼製骨架機體結構設計截然不同。







日本帝國海軍首次空戰戰果

1932年2月22日上海一二八事變期間,部署於上海公大機場的加賀航空隊中島A1N2三式二號艦上戰鬥機(上)三機編組由生田乃木次大尉率領,護衛三架三菱B1M3一三式三號艦上攻擊機(下)前往轟炸蘇州火車站。照片中三機編組飛行員由左至右分別為生田乃木次大尉(駕駛ニ-236)、黑岩利雄三空曹(駕駛ニ-252)、武雄一夫空兵。




此日機編隊遭遇中國空軍首位美籍志願飛行員Robert McCawley Short所駕駛的Boeing Model 218 (P-12/F4B原型機)單機攔截。據中日雙方目擊者指稱,Short所駕Model 218已施以全機深綠色塗裝,兩主翼上繪有青天白日徽。



空戰後Short遭擊落殉職,為日本帝國海軍首次空戰戰果。Short犧牲後,國民政府特追贈其上校軍階。




生田少佐則在2002年2月22日締造紀錄的七十週年因心臟病發辭世。
三菱A6M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眾多衍生型中,比較特別的是下列機型:


三菱A6M2-K零式練習戰鬥機一一型(縱列複座)


中島A6M2-N二式水上戰鬥機


三菱A6M5d-S零式艦上戰鬥機五二型「零夜戰」(座艙後方加設一門20 mm九九式二號四型斜射機砲)

所謂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零、一、二、三、四、五指的都是制式採用時的皇紀紀年尾數,與機種或機型無關,不應混為一談。

以零式(1940年/皇紀二六〇〇年制式採用)為名的除了A6M零式艦上戰鬥機,還有下列機種,皆與零戰無關:


愛知E13A零式水上偵察機


三菱F1M零式觀測機


昭和L2D零式輸送機


九州E14Y零式小型水上機


川西K8K零式水上初步練習機

相對於日本帝國海軍使用的「零式」命名方式,日本帝國陸軍則使用「一〇〇式」或「百式」。以此命名的有下列機種:


三菱キ46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


中島キ49一〇〇式重爆擊機「吞龍」


三菱キ57一〇〇式輸送機
感謝分享解惑

中島那架百式運輸機簡直就是C-47



另外三菱的百式偵查機

看本期雜誌居然是裝「瑞星」引擎

但是可以飛出這種速度

實在令人驚嘆
b28599 wrote: 中島那架百式運輸機簡直就是C-47
另外三菱的百式偵查機
看本期雜誌居然是裝「瑞星」引擎
但是可以飛出這種速度實在令人驚嘆

昭和L2D零式輸送機原本就是1937年二月底獲美國Douglas授權生產的DC-3客機,機種編號中的D指的就是Douglas及授權生產的昭和飛行機。Douglas DC-3的軍用型就是Douglas C-47 Skytrain (英國皇家空軍稱為Dakota)。

三菱瑞星系列發動機其實不差,只是在十二試艦上戰鬥機試作一號機裝備的瑞星一三型發動機出力不足(僅輸出規格850匹馬力的九成)跌了一跤,使日本帝國海軍要求三菱自試作三號機起換裝950匹馬力的中島榮一二型發動機,性能也得以提升而滿足規格需求。只是身為三菱重工業一員的堀越二郎技師對自己設計的零戰未能裝備三菱瑞星系列發動機以致後續馬力提升有限(僅零戰五四型試作機換裝三菱金星六二型發動機,其餘衍生型皆使用中島榮系列發動機)、烈風艦戰未能自始就裝備三菱ハ43發動機以致開發時程延誤有諸多訾議而已。但無可諱言,就這兩款機型設定的開發時程而言,中島確實能比三菱更早提供適用的發動機。

拜高度流線形機體設計所賜,三菱キ46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各型的高速,向來就是凌駕日本帝國海陸軍同時期所有機種的王者。1939年十一月,裝備875匹馬力等級三菱ハ26-I (瑞星一四型)發動機的首架キ46試作機極速就已達到540 km/h。1941年三月,換裝108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102 (瑞星二一型)發動機的一〇〇式司偵二型(キ46-II)試作機,更一舉打破裝備空冷式發動機的機種極速無法突破600 km/h的迷思。自一〇〇式司偵三型(キ46-III)起換裝15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112-II (金星六二型)發動機,極速也提升至642 km/h。高速加上優異的高空性能,亦產生了專用以攔截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的高高度防空戰鬥機衍生型。
redshoulder wrote:
1940年中至1942...(恕刪)

網路那篇[舊日本軍弱小列傳 零戰篇]文章
把零式原始設計技術說成:
*起落架[仿]美國Vought V-143
*機體空氣力學[參考]英國 Gloster F.5/34
(引擎、馬力、最高速、尺寸、翼面積都有相近之處)
*螺旋槳是美國Hamilton Standard授權製造
*光學瞄準鏡[複製]自德國ReviC2
*無線返航裝置[複製]自美國Courcy RC-4
其他如20mm機砲(瑞士)、7.7mm機槍(英國)、13mm機槍(美國)
甚至引擎(英國、美國)
都是外國技術
真是酸到不行!
很難想像是文章原著是日本人!

但零式還是令世界都很印象深刻
Cloudy Shiau wrote: 網路那篇[舊日本軍弱小列傳 零戰篇]文章...(恕刪)

這篇其實寫得很好。撇開偏頗針對性的評論不談,裡頭敘述引用的都有根據,並非無的放矢。然而一個開戰前十年內都還在持續進口授權生產,摸索如何仿製改良自造飛機的國家,卻在太平洋戰爭開打時,航空母艦艦載機鐵三角:零戰、九七艦攻、九九艦爆,全為同時期全世界同類機種中的佼佼者。本文對此長足進步避而不談,只就戰爭拖長,技術力工業力不足導致性能提升受限的致命後果大作文章。倒是很好奇若英德所處的地理環境及戰略構想與日本相同,他們的軍機設計概念會不會和日本一樣。又或德國的軍機若航程夠長,侵俄之役結果是否不同。我想這些是本文章未能持平而論的一些地方。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