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風艦戰源於1942年四月由三菱開始發展的十七試艦上戰鬥機,為零式艦上戰鬥機的後繼機種,同由三菱技術部次長堀越二郎技師操刀。以當時的命名規則,「十七」指計畫始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1943年7月27日則依照新制命名規則改稱「試製烈風」。1944年4月19日試製烈風(通稱A7M1)試作一號機完成,但試飛時,日本帝國海軍屬意的2000匹馬力等級中島譽二二型發動機卻未能如預期發揮,以致試製烈風總體性能除操控性之外全面低落。帝國海軍於是在同年7月28日將預定十二架試作機減少為八架,並進而在8月4日決定放棄試製烈風不予採用,轉而尋求川西N1K2-J紫電改局地戰鬥機作為艦上戰鬥機的可能性。
帝國海軍決定不採用試製烈風艦上戰鬥機之後,三菱以開發高高度乙戰(局地戰鬥機,即當時的A7M2-J、後來的A7M3-J烈風改)收集數據的名義,自行將試製烈風試作六號機換裝堀越技師自始即認定的22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43一一型發動機,並於1944年十月上旬完成試作一號機。正規全備狀態(4.7噸)試飛時,於5760公尺高度極速624 km/h、六千公尺爬升需時6分5秒,已接近十七試艦戰的性能需求。1945年一月底再以試製烈風試作五號機修改為試作二號機。同年5月9日以試作一號機在武裝減半、防彈機構減至最低、無彈藥、燃油近乎告罄的輕負荷狀態(4.3噸)下取得最佳性能紀錄:5500公尺高度極速628 km/h、六千公尺爬升需時5分53秒、九千公尺10分28秒。
1945年六月換裝發動機的試製烈風終於獲得帝國海軍制式採用,成為A7M2烈風一一型艦上戰鬥機。總計A7M2試作機僅有三架。而於名古屋大江機體工場組裝的首架量產機在終戰時雖已接近完成狀態,但尚未出廠。終戰後即投海拋棄以免落入美軍之手。烈風艦戰即使曾有1945年夏季每月生產120架的計畫,仍遠不及紫電改每月預計生產千架的規模。因此對日本帝國海軍而言,部署A7M2烈風艦戰大概只是作為延續零戰神化地位的象徵意義而已,而期待中的重武裝高高度乙戰A7M3-J烈風改(武裝由A7M2主翼四門20 mm九九式二号二十粍固定機銃四型,改為主翼四門30 mm五式三十粍固定機銃、外加兩門同款30 mm斜射機砲),則直到終戰時,首架試作機仍尚未開始製作。
本架A7M2烈風一一型艦上戰鬥機試作三號機垂直尾翼編號コ-A7-3,由A7M1試作二號機修改而成,維持試製烈風既有的稜角形水平尾翼,但發動機整流罩下方突出的滑油冷卻器進氣口則是A7M2的主要特徵。因A7M2試作二號機在飛行事故中損失、A7M2試作四號機在完成前因空襲損毀,本機成為帝國海軍接收的第二架烈風一一型,預計作為三菱與海軍航空技術廠共同開發的自動空戰襟翼測試、振動試驗之用。然而由試作機邁向量產機仍有多項機構必須經歷試飛或實戰而改裝修正,本機顯然並非烈風的量產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