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15]: 愛知B7A2流星一一型艦上攻擊機

第十五彈:愛知B7A2流星一一型艦上攻擊機,日本帝國海軍第三航空艦隊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攻擊第五飛行隊3號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752-03。攻擊第五飛行隊在千葉縣東北方太平洋岸的海軍香取航空基地完成訓練後,於1945年5月12日移防至同在千葉縣但位於東京灣東岸的海軍木更津航空基地直到終戰。



流星艦攻源自1941年十月日本帝國海軍責成愛知航空機進行開發的十六試艦上攻擊機。此試作機整合艦上爆擊機與艦上攻擊機功能,集俯衝轟炸、魚雷攻擊、水平轟炸等三項戰鬥能力於一體,在容積有限的航空母艦上操作時可作更具彈性的戰術配置。流星艦攻兼具速度(極速較零戰五二型稍快)、火力(主翼兩門20 mm九九式二十粍二号固定機銃、後方一挺13 mm二式一三粍旋回機銃)、操控性(與零戰五二型相當)與防護力,除能勝任對艦暨對地攻擊,空戰也能一搏而不必束手待斃。本機預計取代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以及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因功能整合之故,雖名為攻擊機,但為日本海軍制式採用後卻以單發動機爆擊機的「星」字命名,而未依循攻擊機的「山」字命名規則。機型代碼B7A指由愛知航空機(A)開發設計的日本海軍制式第七款(7)艦上攻擊機(B)。

由於尺寸過大無法於既有航空母艦操作,愛知B7A流星艦上攻擊機與三菱A7M烈風艦上戰鬥機(一七試艦上戰鬥機)、中島C6N彩雲艦上偵察機(一七試艦上偵察機)都預計搭載於新造大型正規航空母艦大鳳、信濃、雲龍改型(生駒、鞍馬等)、伊吹。然而大鳳在1944年6月19日遭USS Albacore (SS-218)潛艦一枚魚雷命中擊損後,因油氣外洩而氣爆沉沒;信濃在1944年11月29日首航即遭USS Archerfish (SS-311)潛艦發射六枚魚雷擊沉;生駒及伊吹至終戰皆尚未建造完成;鞍馬與後續的雲龍改型航艦則僅止於計畫而未建造。因此流星艦攻雖具備航空母艦起降作業能力,但僅曾在航艦雲龍上由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過火箭輔助起飛試驗;實戰則部署於陸上基地,從未在航空母艦上操作過。

流星一一型自1944年四月開始量產(但1945年二月才為日本海軍制式採用),搭載1825匹馬力等級中島譽一二型發動機。外觀上最大的特徵為逆鷗翼型中單翼:中單翼簡化主翼與機身結合機構以減輕機體重量;逆鷗翼型則搭配中單翼以縮短主起落架長度減輕重量、提升強度供起降航空母艦所需。



然因美軍戰略轟炸以及1944年12月7日昭和東南海地震造成愛知航空機工廠毀損之故,直到終戰為止,流星艦上攻擊機包括試作機在內僅生產了114架:

• B7A1試作機九架,裝備中島譽一一型發動機




• B7A2流星一一型量產機105架,包括一架搭載2000匹馬力等級中島譽二三型發動機的試驗機。最後廿五架量產機已轉由海軍大村航空基地的第二一海軍航空廠生產。

而預計搭載22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43發動機的B7A3流星改則尚在設計階段。

這百架流星艦攻少量配發橫須賀海軍航空隊作為試驗用途、少量配發第一〇〇一海軍航空隊搭配其空中運輸任務的執行。照片中為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魚雷投擲試驗的流星艦攻。



機腹掛載的九一式魚雷彈頭部漆為紅色,代表練習彈。九一式魚雷為日本帝國海軍唯一一款航空魚雷。飛行中照片可見魚雷尾部推進螺旋槳處的彈體金屬鰭片上卡入交叉型木製穩定翼。此木製穩定翼用以維持魚雷投落於空中時的彈道穩定、撞擊水面時保護螺旋槳,在撞擊水面後即脫離彈體。木製穩定翼也有設計為箱型者,如照片中1944年春季於海軍豐橋航空基地進行訓練的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攻擊第二五六飛行隊中島B6N2天山一二型艦上攻擊機。


空用魚雷穩定翼詳見Mark XIII空用魚雷

流星艦攻的正規實戰部隊則僅編成攻擊第五飛行隊,總數約八十架,隊長為藥師寺一男少佐。該飛行隊先後隸屬第一三一海軍航空隊(1944年七月於橫須賀海軍基地編成、1945年三月轉型為專職夜戰的「芙蓉部隊」)以及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1942年十一月由第一航空隊改稱)。







由於大戰末期零件與燃油匱乏,加上美軍艦載機群連番空襲,導致攻擊第五飛行隊的流星艦攻機群以及護衛戰鬥機群妥善率不佳,無法以適當規模與頻率對逼近日本本土的美國海軍快速航艦特遣艦隊進行有效正規攻擊。於是流星艦攻的實戰淪為特別攻擊。

在1945年七月底起,攻擊第五飛行隊以第七御楯隊為名,分別在7月25日、8月9日、8月13日以及8月15日午前,以流星艦攻機群掛載八百公斤八〇番爆彈對美軍艦隊進行四次神風特別攻擊。御楯隊本為十九世紀中後葉幕末時代長州藩為強化軍事實力,在藩士組成的正規軍外,以藩士之外的人等所組織的眾多義勇軍部隊之一,對尊皇倒幕有所貢獻。

其中8月15日午前,在昭和天皇玉音放送終戰詔書前一小時出擊的第七御楯隊第四次流星隊第一區隊,由繩田准二一飛曹與中內理一飛曹操縱的流星一一型,應就是太平洋戰爭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的最後一架特攻機。該區隊由小瀨本國雄飛曹長與山本勳中尉操縱的一號機,於起飛後因主起落架故障無法收回而折返。總計第七御楯隊在四次特攻中損失十五架流星艦上攻擊機與卅名乘員,但戰果不明。
2017-10-09 18:43 發佈
「最後的特攻」

1945年8月15日上午,第四御楯隊的十一架彗星艦上爆擊機由茨城縣海軍百里ヶ原航空基地起飛前往千葉縣銚子半島最東端犬吠埼的東方海域進行特攻。稍後第七御楯隊第四次流星隊的一架流星艦上攻擊機由海軍木更津航空基地起飛前往同海域特攻,成為日本宣告停戰前的最後一架特攻機。

當日正午昭和天皇玉音放送之後,前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參謀長,刻正由第五航空艦隊司令長官轉任第三航空艦隊的宇垣纏海軍中將隨即於午後五時率領十一架第五航空艦隊第七〇一海軍航空隊的彗星艦爆,由九州海軍大分航空基地起飛,前往沖繩中城灣朝美軍艦隊發動特攻而喪生,但並未締造任何戰果。此次停戰後才發起的特攻,宇垣中將隨身攜帶山本大將贈予的短刀,與中津留達雄大尉(七〇一空大分派遣隊長)及遠藤秋章飛曹長共乘垂直尾翼戰術編號701-122的彗星艦上爆擊機四三型。







此事件中的第七〇一海軍航空隊彗星艦爆機群曾在1944年10月24日於菲律賓萊特灣(Leyte Gulf)海戰中,以單一枚炸彈擊沉美國海軍USS Princeton (CVL-23)航空母艦。

雖然玉音放送是否等同全面停戰仍有解釋上的模糊空間,但層峰似已將宇垣中將此舉視同違抗日本帝國海軍刑法第卅一條(指揮官在休戰或媾和佈告後仍故意進行戰鬥者處以死刑),而未在其特攻散華後循例特晉一階為大將。同時宇垣中將為一己意願影響廿餘人在天皇宣布休戰後陪祭;亦未考慮此時美軍若再遭軍事攻擊以致互信崩解的後果,也受到諸多非難。

之後部份日軍飛行部隊仍持續對蘇聯進犯北千島列島與滿洲國的軍力進行特攻,直到1945年8月19日為止。此最後的特攻為關東軍位於遼寧錦州市黑山鎮大虎山陸軍飛行場的鍊成飛行隊十一名飛行教官,由今田達夫少尉率領,組成「神州不滅特別攻擊隊」,衝撞位於赤峰的蘇聯戰車隊。此特攻隊中,谷藤徹夫少尉與大倉巖少尉分別駕機便載身著新娘白衣的新婚妻子及未婚妻,一同衝撞喪生。


「神州不滅特別攻擊隊」應是使用滿洲國飛行機製造株式會社協同日本帝國陸軍航空工廠開發及生產的キ79二式高等練習機,為中島キ27九七式戰鬥機的教練機衍生型,具有單座及雙座構型。
感謝R大每期精闢的介紹及分享

這期怎麼網路書店上面都看不到!?

是不給網路書店賣了嗎....
HADES7675 wrote:
這期怎麼網路書店上...(恕刪)

要等一下吧

現在好像都要等一陣子才會在網路上出現

大概是發貨量少的原因
redshoulder wrote:
第十五彈:愛知B7A2...(恕刪)


嗯! 流星機很好飛,穩定又特別。
真是一架好機.......


下次來挑戰彗星製作,打算做D4Y2-12型的~
o_0~~~
Scott-pan wrote: 嗯! 流星機很好飛,穩定又特別。
真是一架好機......
下次來挑戰彗星製作,打算做D4Y2-12型的~

S大造飛機的本領可說無人能及

What if??? 日本海軍艦上攻擊機 愛知B7A2"流星改"

大大這架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的流星艦攻在垂直尾翼752-16上有兩條黃色橫槓,不知是否有所本?


彗星一二型可是裝備Daimler-Benz授權製造而本地化的DB 601液冷式發動機哪。
redshoulder wrote:
S大造飛機的本領可...(恕刪)


R大過譽啦! 基本上,做機子是為了驗證實機跟縮小比例模型間實際操控感覺,說真的我沒多少理論基礎,一切只是自己說說,所能做的就是動動手,照著比列放大,同時搭配著可以的設備來實現心中的飛行夢。

至於您提到的這架727-16,其實當初是規劃香取航空基地第752海軍航空隊第1飛行隊的編制,但是後來自己覺得可以搞一架從橫須賀海軍航空隊調過去支援的飛機,可能比較有故事性。

哈哈,當然是自己亂想的,您的二戰軍史我看應是無人能及,史料考證嚴謹不說,單單照片就甚難取得了,我還從您的敘述當中得益不少呢!

下面這一架也是塗裝自己亂入的,但是卻是令德軍聞風喪膽的名機~
沒PO製作過程,因為好像也沒啥人知道,呵呵~


至於彗星,當然要做流線一點滴呀! 除了飛燕以外,就屬他比較流線好看,當然另一架口袋名單就是百式司偵了,個人覺得也流線好看~



o_0~~~
Scott-pan wrote: 下面這一架也是塗裝自己亂入的,但是卻是令德軍聞風喪膽的名機~ 
沒PO製作過程,因為好像也沒啥人知道,呵呵~ 
...(恕刪)

這架Ilyushin Il-2m3 Sturmovik是蘇聯第五對地攻擊航空軍(5 ShAK)第四親衛對地攻擊航空師(4 GShAD,由第212對地攻擊航空師改稱)第90親衛對地攻擊航空團(90 GShAP,前身為第671轟炸航空團/第671對地攻擊航空團)中隊長貝雷戈瓦(Georgy Timofeyevich Beregovoy)上尉的座機,1945年四月於捷克境內。當時第五對地攻擊航空軍隸屬於馬利諾夫斯基(Rod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元帥的第二烏克蘭方面軍。



第90親衛對地攻擊航空團的識別標誌為機身紅星覆蓋在兩條垂直白色帶上方,同時垂直尾翼頂端漆為白色。


貝雷戈瓦上尉在二次大戰期間共執行186次戰鬥任務,遭擊落三次。1944年10月26日以完成百次戰鬥任務獲頒「蘇聯英雄」金星勳章及列寧勳章。戰後成為太空人,在1968年10月26日(獲得蘇聯英雄頭銜廿四週年),以四十七歲之齡搭乘聯邦三號(Союз 3)順利發射進入近地軌道,但未能如計畫與前一日發射的聯邦二號無人太空船連接。貝雷戈瓦因此次太空任務而於1968年11月1日再次獲頒「蘇聯英雄」金星勳章及列寧勳章,成為史上兩次獲得蘇聯英雄頭銜的101人之一。他後來晉升至空軍中將退伍,於1995年六月辭世。


Il-2m3 (左半)與Il-2m (右半)同為雙座機型,但前者主翼變更設計,將機體重心調整至與單座型接近的位置以利操控。


雙座型Il-2在德軍紀錄上常以Il-4稱呼,但實際上Il-4本是預計賦予1941年五月開始開發的Il-2 (M-82)的制式名稱。此機型將原有1670匹馬力等級Mikulin AM-38液冷式發動機換裝為相同馬力等級的Shvestsov M-82 (ASh-82)空冷式發動機。這純粹是因為M-82發動機庫存過多(總產量達七萬具),藉機會加以應用的緣故。


Il-2 (M-82)雖有較佳的高空性能,但在Il-2慣常應用的中低空作戰高度性能反而較差,因此遭擱置。Il-4制式名稱也移轉給Ilyushin DB-3F轟炸機使用。


但這無損於M-82發動機的名聲,因為它裝備在Lavochkin La-5、La-5FN、La-7系列戰鬥機(上)以及Tupolev Tu-2系列轟炸機(下)可謂適得其所。



redshoulder wrote:
這架Ilyushin...(恕刪)


哇!!!! 神人啊!!!

這樣也能找的到! 太強了 !!!!!

哈! 有機會再跟您討教討教!
o_0~~~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