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星艦攻源自1941年十月日本帝國海軍責成愛知航空機進行開發的十六試艦上攻擊機。此試作機整合艦上爆擊機與艦上攻擊機功能,集俯衝轟炸、魚雷攻擊、水平轟炸等三項戰鬥能力於一體,在容積有限的航空母艦上操作時可作更具彈性的戰術配置。流星艦攻兼具速度(極速較零戰五二型稍快)、火力(主翼兩門20 mm九九式二十粍二号固定機銃、後方一挺13 mm二式一三粍旋回機銃)、操控性(與零戰五二型相當)與防護力,除能勝任對艦暨對地攻擊,空戰也能一搏而不必束手待斃。本機預計取代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以及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因功能整合之故,雖名為攻擊機,但為日本海軍制式採用後卻以單發動機爆擊機的「星」字命名,而未依循攻擊機的「山」字命名規則。機型代碼B7A指由愛知航空機(A)開發設計的日本海軍制式第七款(7)艦上攻擊機(B)。
由於尺寸過大無法於既有航空母艦操作,愛知B7A流星艦上攻擊機與三菱A7M烈風艦上戰鬥機(一七試艦上戰鬥機)、中島C6N彩雲艦上偵察機(一七試艦上偵察機)都預計搭載於新造大型正規航空母艦大鳳、信濃、雲龍改型(生駒、鞍馬等)、伊吹。然而大鳳在1944年6月19日遭USS Albacore (SS-218)潛艦一枚魚雷命中擊損後,因油氣外洩而氣爆沉沒;信濃在1944年11月29日首航即遭USS Archerfish (SS-311)潛艦發射六枚魚雷擊沉;生駒及伊吹至終戰皆尚未建造完成;鞍馬與後續的雲龍改型航艦則僅止於計畫而未建造。因此流星艦攻雖具備航空母艦起降作業能力,但僅曾在航艦雲龍上由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過火箭輔助起飛試驗;實戰則部署於陸上基地,從未在航空母艦上操作過。
流星一一型自1944年四月開始量產(但1945年二月才為日本海軍制式採用),搭載1825匹馬力等級中島譽一二型發動機。外觀上最大的特徵為逆鷗翼型中單翼:中單翼簡化主翼與機身結合機構以減輕機體重量;逆鷗翼型則搭配中單翼以縮短主起落架長度減輕重量、提升強度供起降航空母艦所需。


然因美軍戰略轟炸以及1944年12月7日昭和東南海地震造成愛知航空機工廠毀損之故,直到終戰為止,流星艦上攻擊機包括試作機在內僅生產了114架:
• B7A1試作機九架,裝備中島譽一一型發動機



• B7A2流星一一型量產機105架,包括一架搭載2000匹馬力等級中島譽二三型發動機的試驗機。最後廿五架量產機已轉由海軍大村航空基地的第二一海軍航空廠生產。
而預計搭載22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43發動機的B7A3流星改則尚在設計階段。
這百架流星艦攻少量配發橫須賀海軍航空隊作為試驗用途、少量配發第一〇〇一海軍航空隊搭配其空中運輸任務的執行。照片中為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魚雷投擲試驗的流星艦攻。


機腹掛載的九一式魚雷彈頭部漆為紅色,代表練習彈。九一式魚雷為日本帝國海軍唯一一款航空魚雷。飛行中照片可見魚雷尾部推進螺旋槳處的彈體金屬鰭片上卡入交叉型木製穩定翼。此木製穩定翼用以維持魚雷投落於空中時的彈道穩定、撞擊水面時保護螺旋槳,在撞擊水面後即脫離彈體。木製穩定翼也有設計為箱型者,如照片中1944年春季於海軍豐橋航空基地進行訓練的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攻擊第二五六飛行隊中島B6N2天山一二型艦上攻擊機。

空用魚雷穩定翼詳見Mark XIII空用魚雷。
流星艦攻的正規實戰部隊則僅編成攻擊第五飛行隊,總數約八十架,隊長為藥師寺一男少佐。該飛行隊先後隸屬第一三一海軍航空隊(1944年七月於橫須賀海軍基地編成、1945年三月轉型為專職夜戰的「芙蓉部隊」)以及第七五二海軍航空隊(1942年十一月由第一航空隊改稱)。






由於大戰末期零件與燃油匱乏,加上美軍艦載機群連番空襲,導致攻擊第五飛行隊的流星艦攻機群以及護衛戰鬥機群妥善率不佳,無法以適當規模與頻率對逼近日本本土的美國海軍快速航艦特遣艦隊進行有效正規攻擊。於是流星艦攻的實戰淪為特別攻擊。
在1945年七月底起,攻擊第五飛行隊以第七御楯隊為名,分別在7月25日、8月9日、8月13日以及8月15日午前,以流星艦攻機群掛載八百公斤八〇番爆彈對美軍艦隊進行四次神風特別攻擊。御楯隊本為十九世紀中後葉幕末時代長州藩為強化軍事實力,在藩士組成的正規軍外,以藩士之外的人等所組織的眾多義勇軍部隊之一,對尊皇倒幕有所貢獻。
其中8月15日午前,在昭和天皇玉音放送終戰詔書前一小時出擊的第七御楯隊第四次流星隊第一區隊,由繩田准二一飛曹與中內理一飛曹操縱的流星一一型,應就是太平洋戰爭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的最後一架特攻機。該區隊由小瀨本國雄飛曹長與山本勳中尉操縱的一號機,於起飛後因主起落架故障無法收回而折返。總計第七御楯隊在四次特攻中損失十五架流星艦上攻擊機與卅名乘員,但戰果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