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

第十四彈:Curtiss P-40N-20 Warhawk,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十四航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三大隊七中隊美籍中隊長William Norman Reed (瑞德)中校座機,1944年8月20日於四川重慶梁山基地(今梁平機場)。本機中國空軍序號P-11461,垂直尾翼戰術編號660,暱稱"BOSS’S HOSS",在俚語中意為「行事很酷的傢伙」。



實機照片為1944年8月20日由電影明星Ann Sheridan (左起第二名女性)率領的勞軍演藝團(USO troupe)參訪梁山基地時所攝。當時瑞德中校(最左方,為三大隊大隊長T. Alan Bennett班乃德上校遮住)在中美混合聯隊期間已擊落四架,因此機身上漆有四面日章旗,但並未計入先前飛虎隊時期的三架戰績。本模型呈現的七面日章旗明顯包括飛虎隊時期的三架,與實機塗裝相比並不正確。瑞德中校可能以此機在1944年八月間擊落兩架中島キ43一式戰鬥機「隼」。其中第一架為8月8日擊落、第二架為8月29日擊落,分別為其個人第七架與第八架戰績(中美混合聯隊時期第四架與第五架),因此若忽略戰功標誌數目加計飛虎隊時期戰績的錯誤,本模型展示的塗裝時間點就在1944年8月8日至29日的三週之間。

瑞德於1940年十月取得美國陸軍航空隊少尉飛行員資格,因覺得飛行教官的工作過於無趣而在1941年底辦理保留軍籍,前往緬甸加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後分派至三中隊「地獄天使」(Hell's Angels)擔任分隊長。三中隊在成軍初期負責緬甸仰光的防空任務。1941年12月23日,瑞德在仰光南方以中國空軍序號P-8186、機身戰術編號75的Tomahawk Mk. IIb簡化版(等同於P-40B/C)擊落一架三菱キ21九七式重爆擊機,首開紀錄。

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三中隊Tomahawk機群攔截日軍前往仰光轟炸的轟炸機與護航戰鬥機群共75架,擊落其中25架,自身無損失。此次「聖誕節屠殺」(Christmas Day Massacre)大獲全勝的新聞報導,襯上太平洋戰爭初期盟軍戰況不利四處敗北的恐慌感,造就了名聞遐邇的「飛虎隊」(The Flying Tigers)名號。該役中,瑞德亦擊落兩架一式戰鬥機「隼」。這三架日機即瑞德在飛虎隊時期的空戰擊落戰果。

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

1942年初英軍撤離緬甸,而飛虎隊也於同年三月移防雲南昆明,任務轉為以對地攻擊為主。1942年3月18日,瑞德與同中隊Kenneth Allen Jernstadt (生涯戰績三架)兩機編組襲擊位於緬甸東南部毛淡棉(Moulmein)的日軍基地,一舉在地面摧毀15架日機。瑞德個人獲得摧毀八架紀錄;兩人平分7500美元獎金。

1942年7月4日飛虎隊解編,裝備及部份人員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總計瑞德於飛虎隊時期共執行75次戰鬥任務,空戰擊落三架、地面摧毀八架。他返回愛荷華州家鄉時因飛虎隊事蹟獲得盛大歡迎,以上尉階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復役,並於1943年二月晉升少校。1943年八月瑞德少校重返中國戰場,編入中美混合聯隊三大隊,並在同年10月9日成為新成軍的七中隊美籍中隊長。1944年七月瑞德晉升中校,同年12月6日接替升任中美混合聯隊司令的班乃德上校,擔任三大隊大隊長。
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

1944年12月18日,瑞德中校率領三大隊31架P-40N機群空襲日軍漢口基地後,全員無損失降落於湖北襄陽老河口機場。翌日機隊分批返航梁山基地。瑞德中校駕駛序號43-23643的P-40N-20,與兩架僚機皆在返航途中因燃油用罄而於雲南朋普鎮上空棄機跳傘,但他在脫離座機的過程中撞擊尾翼而昏迷,未開傘墜地喪生。總計瑞德中校在中美混合聯隊期間共執行66次戰鬥任務,空戰擊落六架。計入飛虎隊時期的戰果,生涯戰績為九架。
2017-09-26 13:49 發佈
「太公令」

中美混合聯隊的成軍宗旨是以美籍資深人員指導中國籍飛行員及地勤技術人員,並在中方人員上軌道後逐漸轉由其主導。因此在中隊指揮階層均同時設有美籍與中國籍各一人。瑞德自1943年十月開隊之初至1944年十二月初轉調大隊部為止,擔任七中隊美籍中隊長的期間,與其搭配的七中隊中國籍中隊長前後有徐華江上尉(生涯戰績3.5架,後晉升至少將)及葉望飛上尉兩員。在葉望飛上尉於1945年3月22日攻擊湖北荊門-宜昌一帶日軍陣地遭擊落陣亡之後,中國籍中隊長一職由王光復上尉(生涯戰績8.5架,後晉升至上校)接替直到終戰。照片中由左至右分別為葉望飛、瑞德、徐華江、譚鯤(生涯戰績八架,後晉升至上校),1944年3月4日空襲海南島海口市機場後,於桂林二塘機場所攝。


七中隊中國籍中隊長徐華江上尉就是因著美籍中隊長瑞德少校的建議,將中國空軍序號P-11151、無線電呼號I3、垂直尾翼戰術編號663的P-40N-5座機命名為「太公令」,三字以黃色油漆漆於發動機整流罩上。這名稱源自周朝初年的呂尚(太公望),而徐華江原意是神格化的封神榜姜太公。由於部隊飛機數目少於飛行員人數,此機也曾由葉望飛及中國空軍中戰績僅次於柳哲生(生涯戰績九架)的王光復駕駛,因而名氣響亮。


該機在1944年5月7日由王光復中尉駕駛,在梁山基地降落時撞上稍早前著陸但仍滯留於跑道的僚機美籍飛行員漢考克(John Hancock)上尉。漢考克因此碰撞事故以及同僚對其評價不佳而遭調離部隊處分。該機則在修復後復飛,但在1945年一月於湖北襄陽老河口機場再次發生降落事故。上方照片是1944年5月7日梁山基地碰撞事故,但無法分辨「太公令」機名是否已漆上;下方照片中的「太公令」則應是1945年一月老河口機場的降落事故。因此「太公令」機名出現的確切時間點,仍有待進一步考究。



1944年八月梁山基地遭日軍空襲後的照片中,「太公令」就出現在損壞機的左翼前方,因此至少在此時間點前即已命名。前景這架空襲受損的P-40N在主翼邊緣有明顯色塊,但這並非雙色迷彩,而是依美國陸軍航空隊於1942年中頒布的塗裝規範,在全機上部橄欖褐(olive drab)底色上,於各控制面(主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邊緣施以暗綠色(medium green)塊狀以糊化機體輪廓。只是此機的色塊塗布面積較一般為大。座艙後方的環狀天線為無線電測向儀(radio direction finder,簡稱RDF或DF),在中國空軍使用的P-40及P-51系列全為戰場現地加裝。


中國空軍空戰王牌前兩把交椅柳哲生(上)與王光復(下)卻都是悲劇人物。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體系四大隊的柳哲生在1940年中即已獲頒九星星序獎章(代表官方確認擊落九架敵機),為中國空軍戰績之最。但由蔣宋美齡安排赴美念軍校回國後卻無法融入新建空軍體系。戰後來台無端捲入1961年二月發生的瑠公圳分屍案而提前退伍,後創立百樂乳業改賣冰淇淋。王光復則因胞妹王光美在1948年嫁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成為其第六任妻子而調離飛行勤務,1964年即退伍。



也許因徐華江的「太公令」之故,中美混合聯隊的P-40N機名塗裝紛紛起而效尤。例如三大隊已知的「千里眼」、「鐵羅漢」及五大隊的機群。照片中的「太歲」垂直尾翼戰術編號751,為五大隊廿九中隊喬無遏中尉座機,1945年1月20日於湖南衡陽上空遭一式戰「隼」擊落損失。喬無遏生涯戰績4.5架,曾在戰時營救冷培澍與陳燊齡而知名。戰後接任五大隊大隊長,晉升至少將。


喬無遏(右)營救的兩人中,冷培澍(左)為空戰王牌,二次大戰擊落4.5架、臺海戰役擊落1.33架,晉升至中將;陳燊齡則晉升至一級上將、官拜空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


2015年中華民國空軍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特別以飛虎隊一中隊「亞當與夏娃」(Adam & Eves)中隊長Robert Hawthorne Neale的Tomahawk為本,彩繪一架第401戰術混合聯隊的F-16B;徐華江的P-40N「太公令」則用以彩繪一架第42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CK-1經國號作為展示。此兩聯隊均與二次大戰期間的中美混合聯隊有所淵源。彩繪的經國號戰鬥機序號83-8015、戰術編號1605,為F-CK-1B首架量產機,已經由翔昇計畫升級為F-CK-1D。





Neale為飛虎隊中戰績最高者(生涯戰績13架),曾駕駛中國空軍序號P-8162、戰術編號94的Tomahawk在1942年2月25日於仰光擊落四架中島キ27九七式戰鬥機;翌日又在毛淡棉再擊落三架九七戰。但他在1942年七月飛虎隊解編後即拒絕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復役。F-16B展示的十六面日章旗為Neale在中國空軍的擊落紀錄;F-CK-1「太公令」展示的五面日章旗則為徐華江在中國空軍的擊落紀錄。
中國戰場的Tomahawk/P-40系列塗裝

ddsyhj wrote: 看到日本亞馬遜網站有賣,先網購買了日版的,模型實際塗裝是草綠色,並非是廣告圖片的迷彩塗裝,質感還不錯。

...(恕刪)

這迷彩的問題要從歷史背景來看。

右邊封面上是習知的「飛虎隊」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三中隊「地獄天使」的Tomahawk Mk. IIb (等同於P-40C)簡化版。此簡化版除依英國皇家空軍標準作法移除發動機整流罩上的兩挺.50口徑機槍、保留主翼左右各兩挺.30口徑機槍外,也以Tomahawk IIa (等同於P-40B)的構件生產,因此不具備掛載副油箱與炸彈的能力。此機型在Curtiss廠代號Hawk 81A-3,有別於Tomahawk Mk. IIb的代號Hawk 81A-2。飛虎隊成軍時裝備的一百架Tomahawk Mk. IIb簡化版(一架在港口卸載時機翼落海無法使用)為國民政府透過航空委員會顧問,前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少尉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爭取而來,由Curtiss廠為英國皇家空軍生產的批次中抽調,在出廠時分三批直接由紐約海運到緬甸仰光,抵達時為1941年五至七月間。

飛虎隊下轄三個中隊各30架,自1941年12月20日開始運作至1942年7月4日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為止。飛虎隊運作後期因戰損及零件缺乏,陷入僅有二十架左右妥善可飛的窘境。因此再次透過政治運作,由飛行員前往西北非領取美國陸軍航空隊現役的P-40E以補充,數量在25至50架之間。P-40E補充機首先配發二中隊,之後為一中隊;三中隊則接收其它中隊汰換的Tomahawk繼續使用。這些P-40E補充機後來也全數由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

飛虎隊的鯊嘴塗裝原是仿效英國皇家空軍部署在北非戰場的第112中隊塗裝而來,但因聲名顯赫使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與下轄的第74、75、76戰鬥機中隊繼續沿襲傳承隊名及鯊嘴塗裝直到今日。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於1941年七月由舊式雙翼Gloster Gladiator戰鬥機換裝為Tomahawk Mk. IIb (等同於P-40C),成為全球首支完成戰備的P-40部隊;1942年初再次換裝為Kittyhawk (等同於P-40D/E)。



啟發飛虎隊鯊嘴塗裝靈感的據信是1941年11月2日出版的印度每週畫刊(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封面。原始照片攝於同年九月間,照片中飛行員為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Neville "Bowks" Bowker上尉。這架Tomahawk Mk. IIb序號AN218、機身戰術編號B、暱稱為Menace。



Bowker上尉之後於1941年12月27日駕駛序號AN283的Tomahawk Mk. IIb執行戰鬥任務時,遭小口徑防空砲火擊落被俘直至終戰,生涯戰績9.33架,其中1941年9月14日以本機擊落一架義大利空軍第28大隊的Savoia-Marchetti SM.79 Sparviero雀鷹式轟炸機。

照片中背景機身編號A的Tomahawk Mk. IIb序號AK461,曾為中隊長Lloyd Gilbert "Algy" Schwab上尉座機。Schwab上尉自1941年4月3日至6月25日擔任第112中隊中隊長,帶領中隊完成Tomahawk Mk. IIb換裝。離隊後晉升至中校,生涯戰績六架。該機於1941年11月25日英軍發動十字軍作戰(Operation Crusader)期間,由紐西蘭皇家空軍Frederick Dunford Glasgow士官駕駛,於利比亞西迪雷澤格(Sidi Rezegh)遭德國空軍第27戰鬥機聯隊一大隊一中隊(1./JG 27) Albert Espenlaub上士以Bf 109 F-2/Trop擊落,為個人累計第12架戰績;飛行員Glasgow士官陣亡。Espenlaub上士於1941年12月13日空戰中白11號座機遭擊損迫降被俘,同日稍後因企圖脫逃而遭射殺。如流星般的軍旅生涯總共擊落14架。而後來的非洲之星Hans-Joachim Marseille少尉正在3./JG 27。


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雖然首開P-40系列鯊嘴塗裝的先例,但其模仿對象其實是1940年三月開始操作Bf 110的德國空軍第76驅逐機聯隊二大隊(II./ZG 76)。II./ZG 76因鯊嘴塗裝而獲得「鯊魚大隊」(Haifischgruppe)稱號。因該大隊曾參與德國征法之役與不列顛空戰,因此啟發了英國皇家空軍的鯊嘴塗裝。



咸信全球首次施加鯊嘴塗裝者為1917年初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Deutsches Luftsreitkräfte)第六護衛中隊(Schutzstaffel 6)所屬的Luft-Fahrzeug-Gesellschaft Roland C.II。



本機因外形而暱稱Walfisch (鯨),機首偶作魚形。


之後國民政府再次透過回役美國陸軍,接掌中國戰場航空作戰的第十四航空軍司令陳納德少將運作,於1943年10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歸由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節制。中美混合聯隊下轄一(轟炸機)、三(戰鬥機)、五(戰鬥機)大隊,於現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接收B-25與P-40N進行訓練,並在同年11月25日與美軍聯合發動新竹空襲。模型的這架就是中美混合聯隊時期的P-40N。

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0年九月頒布新的標準塗裝規範:頂部施以橄欖褐(olive drab,FS34088)、底部施以中性灰(neutral gray,FS36118),且局限於頂部30度視角範圍內。



初期的橄欖褐色塗料容易褪色,因此隨戰區地點與時間增長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色調,於是在1941年四月美國陸軍允許將橄欖褐色以相近的幾種綠色系取代。但因有褪色問題的橄欖褐色塗料庫存非常多,因此仍持續使用而未全面更換。

在此同時也允許現地指揮官以暗綠色(medium green)或砂黃色(sand)自行依戰場環境在橄欖褐底色上塗布帶狀迷彩。照片為1942年11月10日盟軍火炬作戰(Operation Torch)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3戰鬥機大隊第60戰鬥機中隊的P-40F-5-CU機群由USS Chenango (CVE-28)護衛航空母艦運輸至北非外海後,起飛前往法屬摩洛哥利奧泰港(Port Lyautey)。


1942年中亦允許以暗綠色塊狀塗布於橄欖褐底色的主翼上方、垂直尾翼及水平尾翼上方的前後緣,用以糊化機體輪廓。但因橄欖褐塗料的褪色問題,時間久了以後這些暗綠色區塊反而對比愈明顯,更加突顯機體輪廓。1943年中有褪色問題的橄欖褐塗料才以新塗料替換,但舊塗料也因庫存很多而持續使用至終戰。





1943年十月因各戰區空中優勢已逐漸確立,美國陸軍廢止軍用機出廠時的塗裝需求,轉由各航空軍司令部自行決定塗裝型式。一般而言有塗裝的機體仍繼續用在空中優勢尚未確立的區域,但因其重量增加而不利於彈藥油料錙銖必較的長距離侵攻任務。各航空軍已塗裝的舊機多半也維持原塗裝不做更改,而與無塗裝的新機混編。


照片中為1944年六月諾曼第登陸前夕部署於英國南部Christchurch皇家空軍基地的美國陸軍第九航空軍第405戰鬥機大隊P-47D機群。這些戰鬥轟炸機在漆上盟軍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的同時,並未一併更改既有的橄欖褐單色塗裝以與無塗裝者一致。



同樣在1944年夏季部署於英國東南部Boxted皇家空軍基地的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的P-47D機群也同時為不同塗裝混編。


在歷史時間點相互對照之下,就可以暸解在中國戰場活躍的P-40系列塗裝型式。

1941年秋季飛虎隊成軍初期裝備的Tomahawk Mk. IIb簡化版原是英國皇家空軍的訂單,因此Curtiss在出廠交機前就會以英國皇家空軍當時制式的陸基軍用機塗裝規範(Temperate Land Scheme)施加迷彩。此迷彩在機身上部為暗土色(dark earth)與暗綠色(dark green)雙色帶狀、機身底部為天藍色(sky blue)。




但當時色系細節並未完整傳達,以致為英國生產的美國廠家都以合作供應商的塗料調配自己認定的色彩。如Curtiss廠就以合作供應商杜邦(DuPont)的塗料模擬英國迷彩規範,造成一定程度的色差;而Bell生產的P-39差異更大。當時英國皇家空軍處於無機可用的恐慌中,因此表象的色系差異也就不在乎了。








1941年底美國參戰後,大批為英國生產的軍用機都轉而配發太平洋戰場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因此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眾多P-40都非美軍的制式橄欖褐單色塗裝,而是Curtiss模仿英軍的制式雙色迷彩。這狀況持續到1943年中以後才逐漸改為橄欖褐單色塗裝。


1942年春季飛虎隊後期補充的P-40E為針對美國陸軍航空隊生產者,因此機身上部為橄欖褐單色塗裝。











飛虎隊接收這些原屬西北非美國陸軍航空隊現役P-40E補充機後,以現地深綠色塗料將機身的圓形美國國徽(此時白星中央有紅點)蓋掉,並將主翼的美國國徽改為青天白日徽,但一部份飛機主翼下方的U.S. ARMY字樣仍予保留。






由實機照片可見原塗布於機身的橄欖褐塗料在日曬雨淋下已逐漸褪色,因此機身美軍國徽以現地深綠色塗料遮蓋後,因色差之故會形成明顯的深色圓形塊。咸信飛虎隊取得的P-40E補充機皆保留既有美軍制式橄欖褐單色塗裝,但亦有認為改漆成原先Tomahawk英軍雙色迷彩者,然並無紀錄支持此說。飛虎隊飾於機身後段的中隊識別帶(一中隊白色、二中隊藍色、三中隊紅色)只漆在一部份補充機機體上,但三中隊在飛虎隊解編前並未配發P-40E,而是接收其它中隊汰除的Tomahawk。當時部份飛虎隊機體相片呈現雙色迷彩樣式,但拍攝時間或背景不明。或許該機正在翻修,又或許正準備移交予美軍而已施加美軍因地制宜的雙色迷彩。


1942年夏季飛虎隊解編,裝備及部份成員由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稍後該大隊亦開始接收P-40K。此時塗裝可能因地制宜而在橄欖褐底色上施加暗綠色或砂黃色帶狀迷彩,而以暗綠色較有可能(砂黃色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由於初期橄欖褐色塗料的褪色問題,暗綠色帶狀對比會逐漸加強,雙色迷彩會愈趨明顯。






1943年冬季成軍的中美混合聯隊P-40N機身上部則為美軍制式橄欖褐單色塗裝。

國徽與黨徽



提到飛虎隊,自然就會聯想到青天白日徽。根據民國17年12月17日頒行、民國43年10月23日修訂的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國徽的藍圈半徑是1的話,白日半徑是1/3、白日圓心到光芒尖端是2/3。即使條文有所修訂,國徽的比例從民國17年制定以後就沒再更改過。所以中華民國國徽跟中國國民黨黨徽的差別並非光芒有沒有觸邊而已。



國民政府並非不清楚中華民國國徽跟中國國民黨黨徽的差別。


然而在黨國不分的年代裡,國徽和黨徽的差異無庸置疑沒人敢去在乎。















中華民國空軍直到1989年五月李登輝總統時期才回復使用制式國徽。最明顯的分野在中山科學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IDF原型機試飛及AT-3自強號高級教練機的塗裝變換之時。


AT-3自強號自1984年三月起交機成軍,採用與原型機相同的全機銀色,機首、主翼端、垂直尾翼區塊橘紅色的塗裝。




1988年雷虎特技小組的白藍紅三色飛燕塗裝面世,之後空軍官校AT-3機隊陸續改漆此新式塗裝。也就在此時,空軍開始替換符合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的青天白日徽。因此AT-3舊塗裝與新塗裝恰為不同青天白日徽的分界。

redshoulder wrote:
第十四彈:Curtiss...(恕刪)


的確

現在每個月的兩個週二

白天去小7買迪亞哥

晩上欣賞R大的精彩圖文

已經成為了一種期待與享受




今天白天的戰績是

跑了七家小7(平常皆有舖貨的,一家甚至還擺著F6F、飛燕)

共買到2架P 40

這架可能唯一的一架帶有青天白日的二戰傑作機

買氣還算挺強的
真精彩, 一定要推, 待會兒趕快去小七搶一台 !
買買買看著機身上噴繪著青天白日徽感覺就是不同
非常感謝R大每期的詳細說明

redshoulder wrote:
提到飛虎隊,自然就...(恕刪)


這裡的貼圖機種竟然還按照年代順序,感恩讚嘆!

哼哼哈西 wrote:
非常感謝R大每期的詳細說明


+1

有進得好少

下班跑三家居然沒看到....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