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第四彈: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日本陸軍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杉本明准尉座機,1943年。飛行第五四戰隊機尾識別標誌為「折鶴」,戰隊本部為藍色、第一中隊白色、第二中隊黃色、第三中隊紅色。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飛行第五四戰隊在1941年中以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編成。1942年起派赴中國戰場,並於1943年起開始換裝一式戰二型(キ43-II)前期後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1943年四月底第一中隊派駐台灣台北,隨後於同年九月移防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Palembang),並於1944年二月底脫離原屬戰隊,改稱獨立飛行第二四中隊;第二與第三中隊則移防北海道,於1943年六月編入北方軍飛行第一師團,前往千島列島的幌筵島。這架一式戰二型就是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負責極北邊陲防空任務時所用的型式。當時該戰隊的一式戰二型除原有的前期後型之外,亦有後期前型。發動機整流罩前緣前者略呈方形、後者略呈圓形。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同時期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中隊長輿石九大尉的一式戰二型後期前型座機塗裝與杉本機類似。輿石大尉自1943年十一月起就任中隊長,後於1944年11月5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迎戰USS Ticonderoga (CV-14)航艦首次戰鬥任務中大批侵攻的艦載機群時陣亡。兩個月後,同中隊的杉本明准尉就躍上了歷史舞台。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1944年10月20日,美國陸軍Walter Kreuger中將率領的第六軍在海空協同攻擊下登陸菲律賓萊特島(Leyte),揭開菲律賓戰役的序幕。在此同時飛行第五四戰隊受命換裝一式戰三型(キ43-III),並派赴菲律賓,駐紮於菲律賓中部,宿霧市西方內格羅斯島 (Negros Island)北部的法布利卡(Fabrica)基地。

杉本明准尉為一式戰飛行時數逾三千小時的老練飛行教官,但唯一著名事蹟就是以一敵四,使美軍空戰王牌第二把交椅Thomas Buchanan McGuire, Jr.少校從天空殞落。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1945年1月7日清晨,美國陸軍第五航空軍第475戰鬥機大隊,甫由第431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升任大隊作戰官的McGuire少校,率領四架P-38編隊由菲律賓萊特省杜拉格(Dulag)基地起飛,西向飛行約三百公里,前往內格羅斯島北部日軍兩處基地進行戰鬥機掃蕩任務。這次任務McGuire少校並未使用序號44-24155、戰術編號131的P-38L-1-LO "Pudgy (V)"座機,而改飛同中隊Frederic F. Champlin上尉的序號44-24845、戰術編號112的P-38L-1-LO "Eileen-Ann"。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當日稍早,駐紮於法布利卡基地西方約三十公里處馬納普拉(Manapla)基地的飛行第七一戰隊福田瑞則軍曹,駕駛四式戰「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掛載150公斤炸彈及副油箱,與僚機一同前往北方距離約九百公里處的呂宋島林加延灣(Lingayen Gulf)搜索盟軍登陸船團未果(美軍第六軍在林加延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兩天後展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福田機在單機回程途中,於內格羅斯島巴科羅(Bacolod)遇上單機執行偵察任務結束,以一千呎高度飛返法布利卡基地的飛行第五四戰隊杉本明准尉的一式戰「隼」三型。兩機伴飛至塔利賽(Talisay)後,分別飛往各自的基地。就在福田軍曹進入馬納普拉基地降落航道時,在法布利卡基地未遭遇日機的P-38四機編隊轉進來到了附近,發現杉本准尉的一式戰,隨即進入纏鬥。在三百呎超低空四對一纏鬥中,McGuire少校因急迴旋操控過當而失速觸地墜毀陣亡。杉本機隨後也中彈受損迫降。目擊戰鬥過程的福田軍曹雖因離基地房舍過近無法投棄掛載的炸彈與副油箱,但仍立即轉向馳援。混戰中Jack B. Rittmayer少校的P-38J-15-LO (序號43-28836、戰術編號128)遭其擊落陣亡,隨後福田機也中彈受損迫降於馬納普拉基地。福田瑞則軍曹生還;杉本明准尉則在落地後遭菲律賓當地游擊隊射殺。

McGuire少校(右)當時已累計擊墜38架敵機,僅次於第三航空軍第49戰鬥機大隊第9戰鬥機中隊的Richard "Dick" I. Bong少校(左)的40架。但Bong少校在1944年底獲頒榮譽勳章後即受命返鄉不需再出戰鬥任務;而McGuire少校則仍活躍於戰場,隨時都可能打破紀錄成為美軍擊墜王。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當日McGuire少校的四機編隊不論在戰鬥機性能、火力與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但他卻下達不准拋棄副油箱的命令,且違反自身訂定不准在低空與敵機纏鬥的教範。這也許是求功心切的結果。不論如何,他在陣亡後也隨即獲頒了榮譽勳章。
2017-06-08 8:30 發佈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的發展與衍生型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為日本帝國陸海軍各式機種中,擊墜敵機數目最多者。1937年十二月當日本帝國陸軍制式採用全金屬、低單翼、固定式起落架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的同時,也責成中島開發後續機種キ43,需求極速500 km/h、五分鐘內爬升五千公尺、航距一千六百公里以上、具可收摺式起落架、運動性與武裝同九七式戰鬥機。

キ43屬1938年日本帝國陸軍頒佈的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定義的輕單座戰鬥機,以搭載小口徑(rifle calibre)機槍進行空戰纏鬥為主要設計考量。中島設計團隊由小山悌技術長領銜,以九七式戰鬥機的機體結構為基礎搭載950匹馬力等級中島ハ25 (榮一二型)氣冷式發動機,於發動機整流罩上方搭載兩挺7.7 mm機槍。1938年十二月試作一號機首飛,之後陸續製作共三架試作機。


陸軍評估キ43試作機極速可達500 km/h,但迴旋性則較九七式戰鬥機差。然而九七式戰鬥機在1939年五月爆發的日蘇武裝衝突諾門罕事件(Nomonhan Incident/Battle of Khalkhin Gol)中卻以迴旋性取得空戰優勢。於是中島回頭修改キ43機體外形,並於1939年十一月完成增加試作一號機;但陸軍以實戰經驗認為キ43應再提升速度、武裝、防護,故未審查通過。


重啟設計階段為求提升極速,甚至曾考慮取消收摺式起落架改為固定式以減輕機體重量,但最終決定以換裝1150匹馬力等級中島ハ115發動機為務。

由於日本與美、英關係持續惡化,開戰勢不可免。1940年夏季陸軍制定的南方作戰計畫登陸戰需求遠距離戰鬥機護航長程轟炸機,且足以對抗英國新銳Supermarine Spitfire戰鬥機以取得目標地域的空中優勢。當時陸軍設定的主力戰鬥機キ44 (制式採用後稱為二式戰鬥機「鍾馗」)無法如期開發完成,キ43亦在重新設計階段。在迫切需要新式戰鬥機的當口,陸軍飛行實驗部實驗隊隊長今川一策大尉即建議將先前未予採用的キ43試作機做一定程度修改後使用。此建議獲陸軍高層接納,在1940年十一月責成中島在重新設計キ43提升性能的同時,亦依照遠距離戰鬥機需求規格修改搭載ハ25發動機的キ43試作機,以裝備蝶型戰鬥襟翼、定速螺旋槳、12.7 mm機槍與拋棄式副油箱,航距達兩千公里以上。

以遠距離戰鬥機規格修改後的キ43於1941年(皇紀二六〇一年)五月獲仮制式制定,稱為一式戰鬥機。搭載ハ115發動機的試作機則於1942年二月首飛,成為一式戰二型(キ43-II)。一式戰的暱稱「隼」在1942年三月由陸軍航空本部制定,取南方作戰中威名顯赫的飛行第六四戰隊戰隊歌開頭的語句「エンジンの音轟々と隼は征く雲の果て」。

相較於同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的經典三菱A6M零式艦上戰鬥機,キ43試作機在1938年十二月首飛比十二試艦上戰鬥機早三個月。但陸軍內部對キ43的適用性看法分歧,遲至1941年五月太平洋戰爭即將爆發才不得不制式採用。故在1941年底一式戰只換裝了兩支飛行戰隊,總數不足百架。十二試艦戰則在1940年七月就獲海軍制式採用,同月派遣十三架赴中國戰場實戰測試一年,締造27:0戰果。零戰在1941年底總數已達三百架,也是參與珍珠港攻擊的艦載戰鬥機,在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及瑞鶴等六艘航空母艦各配屬十八架,外加十八架拆解備用機。

駐防湖北漢口的飛行第五九戰隊在1941年六月間調返東京多摩飛行場,率先換裝一式戰一型甲(キ43-I甲),同年八月回防;但因部份機體主翼結構瑕疵造成飛行中解體,而在十月返回東京換裝一式戰一型乙(キ43-I乙)。飛行第五九戰隊的九架一式戰一型在1941年10月24日於湖南衡陽執行一式戰「隼」系列機型的首次戰鬥任務。駐防廣東的飛行第六四戰隊則在1941年八月底調返東京多摩飛行場換裝一式戰一型,並創立矢印戰隊徽,同年十一月在主翼結構補強後回防。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這兩支配備一式戰的中隊分別移防中南半島當時由維琪法國(État français)掌管的法屬印度支那,以支援南方作戰。飛行第五九戰隊移防磅德拉(Kompong Trach)、飛行第六四戰隊移防富國島(Phú Quốc)陽東(Dương Đông)。部署於中國戰場的飛行戰隊在1942年四月起始逐步換裝一式戰。

一式戰一型(キ43-I)搭載ハ25發動機,配備兩葉螺旋槳、八九式照準眼鏡。1941年四月量產,1943年中漸轉為二線作為訓練用途。
• 一型甲(キ43-I甲):搭載兩挺7.7 mm八九式固定機関銃
• 一型乙(キ43-I乙):太平洋戰爭前一挺7.7 mm八九式固定機関銃換裝為12.7 mmホ103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
• 一型丙(キ43-I丙):搭載兩挺12.7 mmホ103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兩主翼各可攜掛一枚卅公斤炸彈









12.7 mmホ103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在太平洋戰爭前才開始量產。隨著產量增加,一型甲與一型乙亦逐步升級為一型丙規格。此機槍也成為一式戰「隼」後繼衍生型的標準武裝。

一式戰二型(キ43-II)搭載具單級雙速機械增壓器之ハ115發動機,配備三葉定速螺旋槳、自封式燃油槽、13 mm飛行員後背防護裝甲、一〇〇式射撃照準器、兩挺12.7 mm機槍。主翼翼展縮短60公分以提升中低空航速,兩主翼各可攜掛一枚250公斤炸彈。1942年二月試作一號機首飛、同年十一月量產,1943年一月起配發部隊。二型產量為所有衍生型中最多者。


一式戰二型的發動機整流罩設計隨量產推移逐步變化,共有五種類型。坊間常用的二型甲(キ43-II甲)與二型乙(キ43-II乙)分別指稱發動機整流罩前緣略呈方形(前期型)與略呈圓形(後期型)的外形差異,然而制式稱謂全稱為二型。這是因為天干(日文作十干)用以指稱搭載固定武裝的變化,而二型的固定武裝兩挺12.7 mm機槍自始至終並未更動。

• 前期前型:將一式戰一型位於發動機整流罩下方的格柵式化油器進氣口置於整流罩上方,維持整流罩內的五重環狀滑油冷卻器,在整流罩後下方增設輔助滑油冷卻器進氣口。或稱二型甲前期型。









• 前期後型:取消發動機整流罩內的環狀滑油冷卻器,將其改為蜂巢狀置於整流罩後下方加大的滑油冷卻器進氣口內。或稱二型甲後期型。




• 後期前型:將整流罩前緣修為圓弧狀以減低空氣阻力,上方化油器進氣口縮小、機槍射口覆罩延伸增大。







• 後期後型:採推力式集合排氣管,極速由515 km/h增為536 km/h;滑油冷卻器則向後置於中段機腹。生產過程中將主翼下掛架由主起落架內側移至外側,避免俯衝投擲炸彈時擊中螺旋槳。






• 末期型:採推力式單排氣管,排列方式為各側由上至下一根、三根、二根,極速548 km/h。具推力式單排氣管者在戰後亦有二型改的稱謂。




一式戰三型(キ43-III)搭載具水-甲烷噴射裝置的ハ115-II發動機及推力單排氣管,極速560 km/h。配備兩挺12.7 mm機槍。發動機整流罩上方化油器進氣口加大、整流罩後下方滑油冷卻器進氣口形狀變更、推力式單排氣管排列方式在初期與二型乙末期型相同,後改為各側由上至下二根、三根、二根。1944年七月量產並配發部隊。因搭載兩門20 mmホ5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的キ43-III乙曾經試作兩架,三型又稱為三型甲(キ43-III甲)以資區別。









一式戰裝備的飛三號無線機之通訊天線柱位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座艙罩右前方。天線連接到垂直尾翼上端。前景機體為一式戰二型後期前型,隸屬飛行第二四戰隊。


同戰隊另幀相片前景全機濃綠色塗裝者為一式戰二型前期後型、左側具迷彩塗裝者為一式戰二型後期前型。兩者發動機整流罩前緣形狀不同。
外形相似的日本戰鬥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帝國陸軍的主要單座單發動機戰鬥機キ27九七式戰鬥機、キ43一式戰鬥機「隼」、キ44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都是中島飛行機小山悌技術長的團隊所設計。這一系列的戰鬥機機體氣動構型全都源自九七式戰鬥機:一式戰與二式戰同時開發分別競逐當時日本陸軍需求的輕單座戰鬥機與重單座戰鬥機;四式戰則以二式戰為基礎。


因為開發時程非常緊迫,所以製造商與其將資源用在開發新構型承擔不可預期的風險,不如基於成功的典範再依軍方性能需求修改調整。美國Grumman設計的艦載戰鬥機從雙翼的FF Fifi、F2F、F3F到單翼的F4F Wildcat、F6F Hellcat、F8F Bearcat也是基於同樣的模式。







日本海軍的川西N1K2-J紫電改跟中島這系列戰鬥機無關。它的原型是川西N1K1強風水上戰鬥機。強風的紡錘構型是為了容納當時1500匹馬力等級大直徑三菱火星發動機,而後衍生作為陸基戰鬥機的N1K1-J紫電與N1K2-J紫電改雖換裝較小直徑但馬力更大的中島譽系列發動機,但仍維持基本構型;其制式名稱也仍然維持水上戰鬥機的N,再附加陸基局地戰鬥機的J以資區別。這同樣是基於開發時程的考量。


至於外形最為相似的則屬二次大戰期間的義大利空軍系列戰鬥機款,詳見外形極為相似的義大利戰鬥機
活塞動力發動機的初期機械輔助啟動模式:發動機啟動車與慣性啟動裝置



啟動活塞動力發動機的最基本模式為地勤人員以手擺動螺旋槳,驅動發動機汽缸活塞的往復式運動同時點火。





兩次大戰期間發動機機構漸趨多汽缸大馬力化,藉人力擺動螺旋槳啟動已漸困難。因此採機械式輔助啟動成為必然。


活塞動力發動機啟動車由英國皇家飛行團Bentfield Charles Hucks (1884-1918)上尉所發明,因此也稱為Hucks starter。啟動車以動力輸出軸聯結螺旋槳軸前端的接點,藉自身動力旋轉螺旋槳以啟動活塞動力發動機;當發動機啟動、螺旋槳轉速提升後動力輸出軸藉離合器脫離,啟動車即駛離。



發動機啟動車在上世紀二〇年代蔚為流行。然因動力考量多以卡車改裝,故不適用於車輛難及的離島或非整備機場,因而在三〇年代起漸為內建慣性啟動裝置(inertia starter)或炸藥式Coffman啟動裝置所取代。








日本帝國的航空部隊僅陸軍採用發動機啟動車,此乃其部署於滿洲、北海道等北方地域,須能在酷寒氣候中將飛機冷啟動之故。海軍則因航空母艦無空間可放置啟動車而一律採人力或慣性啟動。陸軍的發動機啟動車改裝平台包括九四式六輪自動貨車、九五式小型乗用車、九七式自動貨車,但較常見者則屬軍民兩用的トヨタKC型及GB型トラック。




但並非所有陸軍航空部隊皆配發發動機啟動車;這是因為啟動車數量不足以及啟動過程可能造成螺旋槳軸非預期振動之故。























慣性啟動裝置在1926年由設於美國紐約州艾爾邁拉(Elmira)的Eclipse Machine公司發明。此裝置藉人力以曲柄手動旋轉飛輪,待飛輪轉速升高再以離合器聯結帶動螺旋槳軸旋轉以啟動發動機。





以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為例,其慣性啟動器曲柄接點位於右主輪輪艙內。


慣性啟動裝置由於簡易合用,自三〇年代起即汎見於各式車輛與飛機。

redshoulder wrote:
第四彈:中島一式戰...(恕刪)

拿到之後,嗯......好像還不錯看





來做做看吧~





塗裝跟模型一樣好了,不然還真不知道哪個比較有感覺~~~
o_0~~~
加藤隼戰鬥隊

1944年八月愛國緬甸日本人會獻納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予飛行第六四戰隊;當時該戰隊駐防緬甸仰光明加拉當(Mingaladon)基地,即今仰光國際機場。垂直尾翼繪有孔雀圖騰的獻納機包括一式戰二型後期後型(具推力式集合排氣管)與末期型(具推力式單排氣管)。




獻納機全機綠褐色,底部灰色,垂直尾翼的矢印戰隊徽具不同中隊色:戰隊本部白色滾青邊、第一中隊白色、第二中隊紅色、第三中隊黃色,螺旋槳轂與中隊色同。之後改換點狀迷彩塗裝。


飛行第六四戰隊在1941年八月繼飛行第五九戰隊後換裝一式戰「隼」一型(キ43-I)。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戰隊在第四任戰隊長加藤建夫少佐領導下於南方戰線創造卓越戰績而家喻戶曉。1942年3月21日起長期駐防緬甸,在同年7月4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即「飛虎隊」)解編前,亦曾與其交戰。

然而飛行第六四戰隊在日軍入侵緬甸之前,即曾由馬來半島駐地抽調前往泰國西北方泰緬邊境來興府(Tak)拉衡(Raheng)基地,協同參與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空襲仰光的作戰。在此同時,配備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的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亦由馬來半島抽調支援,但因拉衡基地跑道過短無法操作而滯留於曼谷廊曼(Don Muang)基地,因航程不及未能參戰。此役由駐防仰光的AVG第三中隊「地獄天使」大獲全勝,擊落來襲75架日軍轟炸機暨戰鬥機群中的25架,進而獲得「飛虎隊」美譽;而Curtiss P-40系列與一式戰「隼」首次空戰即取得2:0戰果。

飛虎隊「聖誕節屠殺」與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的相關事蹟分別參見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二次大戰傑作機[34]: 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二型乙(キ44-II乙)

戰隊長加藤中佐在1942年5月22日率五架一式戰攔截突襲緬甸西海岸阿恰布(Akyab,今名實兑Sittwe)基地的英國皇家空軍第60中隊單架Bristol Blenheim輕轟炸機。纏鬥卅分鐘後,編隊中的安田義人曹長(生涯戰績十架)與大谷益造大尉座機接連遭擊損而返航;加藤中佐則在攻擊拉升之際座機機腹遭命中起火,墜落孟加拉灣陣亡,追晉少將。飛行第六四戰隊也因這位軍神而獲得「加藤隼戰鬥隊」的封號。然而繼任的戰隊長八木正己少佐及彰樂武世少佐皆步加藤少將後塵,於緬甸作戰陣亡。

1944年三月東寶製作的票房鉅片「加藤隼戦闘隊」上映,使用円谷英二的特攝技術。


redshoulder wrote:
看來S大又將有可飛...(恕刪)


做好了! 昨天上完最後的應急迷彩去飛飛,果然還是跟模型一樣比較有感~~~







附上今天飛的影片,動力不小,算很靈活的機子!


28號再去飛幾趟~~~



o_0~~~
唯一具有確認擊墜戰果的台灣籍日本軍飛行員



小西正太郎(許崙墩,1923-2008)生於臺南州。1940年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就學期間考入日本帝國陸軍少年飛行兵第一一期。1944年自宇都宮陸軍飛行學校操縱科結業後配屬飛行第六四戰隊,駐防緬甸。


以「加藤隼戰鬥隊」名聞遐邇的飛行第六四戰隊當時配備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與三型(キ43-II, -III),以對地密接支援為主。


1945年4月24日該戰隊以十五架一式戰攻擊緬甸東吁(Toungoo)地面目標,為英國皇家空軍第17中隊Supermarine Spitfire Mk. VIII機群攔截。混戰中日機遭英軍擊落一架;英軍飛行員Derek Crawford士官則為兩架日機追擊作戰失蹤。此架Spitfire在日軍紀錄中為小西伍長所擊落,亦屬飛行第六四戰隊在緬甸的最後一次空戰戰果。該戰隊在1945年五月即移防泰國曼谷。
謎樣的深藍色塗裝


來源:750Z,以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三型(キ43-III)模擬

1944年10月20日,美國陸軍Walter Kreuger中將率領的第六軍在海空協同攻擊下登陸菲律賓萊特島(Leyte),揭開菲律賓戰役的序幕。在此同時,駐防台灣台北的飛行第二〇戰隊奉命調派十六架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前往菲律賓中部宿霧市西方內格羅斯(Negros)島北部的法布利卡(Fabrica)基地。

由於當時一式戰二型已屬舊式機款,該分遣隊遂指派執行船團護衛及海上巡防任務:由日出至日沒各時間維持兩架一式戰巡弋一千五百公里範圍,每次任務持續四小時後輪替。因長時間於海上執勤考量,其十六架一式戰據稱施以全機深藍色(濃紺)塗裝,成為後世所稱的洋上迷彩;但並無相片證據留存。同年十二月底隨菲律賓戰役敗局底定,該分遣隊撤回台灣高雄小港基地歸建原戰隊;因而深藍色的一式戰二型也應曾飛翔於台灣的天空。

之後移防小港的飛行第二〇戰隊於1945年二月間換裝一式戰三型,並持續操作既有的一式戰二型至翌月。該戰隊的一式戰三型並未沿用深藍色塗裝。

此種深藍色屬戰場現地塗裝,並非日本帝國陸軍的標準色。1944年10月30日於台灣台北成軍,配屬三菱九九式襲擊機/軍偵察機(キ51)以執行反潛任務的獨立飛行第四九中隊,據稱也使用深藍色塗裝。


來源:Mitsubishi Ki-51 Sonja

深藍色塗裝並非台灣地區的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部隊所獨有。除前述飛行第二〇戰隊法布利卡分遣隊之外,根據目擊證詞,施加深藍色塗裝的尚包括1944年七月成軍、11月10日移防九州中部宮崎縣都城西飛行場的飛行第一〇二戰隊所屬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 (キ84),以及1945年間九州北部福岡市雁ノ巣飛行場的一架三菱九七式重爆擊機(キ21)。
redshoulder wrote:
第四彈:中島一式戰鬥(恕刪)


不錯耶。大家都寫得讓小弟長一番見識。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