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快速成型技術(RP, Rapid Prototyping)或3D列印的技術的研究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但直到80年代後期才開始成熟。
各大學校這些年來也陸陸續續引進不管是低中高階的3D列印機,為的就是期望這個技術能夠為未來的科技帶來改變。

今天要開箱的這台機器,其實台灣好像還沒幾個人知道,不過這台不算小的FDM(我一直覺得他像是在擠牙膏)機器其實讓我有點意外了。

先從上班後踢到這個棧板說起……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我的老天阿這些包的密不透風的是什麼東西阿(一定快不能呼吸了要快點解救他們!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黑色的箱子是機器的外箱,大小為67*42*48.5(長寬高/公分)
米色的是防潮箱的箱子,大小為42*23*34.5(長寬高/公分)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他讓我意外,這就要從材料說起了…………
3D列印的材料一直以來我們所熟悉的主要都是ABS、PLA和尼龍,這些材料的特性就不多說,反正大家一定都比我這個摸3D列印機不久的菜鳥來的熟悉。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所以……這是什麼神奇的調理包嗎?
這台機器的料材怎麼可能這麼小包?那我不是一個零件還沒印完就要暫停換料了嗎?怎麼可以把機器設計成這樣?這不科學……
後來發現我錯怪他了,真正的料材是這個超厚實的防潮箱內裝的大捲尼龍。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什麼?你說上面寫的不是尼龍?
對誒!那不是尼龍…..那,是什麼?
這東西我根本沒見過,他叫ONYX?
ONYX是什麼?查了一下發現好像很厲害呢!
講白了就是在尼龍裡加入大量的碳纖維。

我剛說了什麼?是碳纖維啊!
這大大的增加了材料的強度,聽說比單純的尼龍強度高上三倍。

防潮箱本尊在此 ~ 這可是特別為了尼龍還有ONYX設計的!
大家應該都知道尼龍是個非常容易吸收濕氣的材料,基本上暴露在空氣中兩天不到這捲材料就可以做廢了唷~
(中間金屬的部分是為了架起材料用,方便之後機器拉取。)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還有隨機器附贈的電源線、USB-A to USB-B、wifi天線、厚薄規、聶子、防潮箱連結料頭的管子、三顆噴嘴(各)、膠條、六角扳手以及一條保養用的潤滑油。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兩個噴嘴各三顆噴頭誒!買機器送噴頭?認真!好棒棒!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講那麼久,機器咧?
來了來了~~ 從山坡上(咳咳……)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別看他這麼大一台,他可是只有13公斤喔
箱子尺寸的話,是575*322*360mm (寬/高/深)
大概就跟辦公室裡櫃子上那種多功能事務機的重量差不多,女生的話兩隻手也能輕易搬起。(這麼大的東西要一隻手搬好像也有點困難!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全機身都是鋁合金而且有髮絲紋加工,看起來就跟一般的FDM機器不一樣。(感覺比較高貴優雅?
不過從美國飄洋過海來台灣,就算包的再完整身上還是難免有些傷痕。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內部的樣子,看起來很簡潔。左邊固定的就是給料的機構,中間則是噴嘴的部分。沒有過度的包裝,走線也很清楚。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右邊還有一支氣壓挺桿,讓我們在開合上蓋的時候有自動緩衝效果,上蓋不會突然傾倒夾到手或打到頭。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靠近外側的部分有整條的LED燈條能為機器內部進行照明。由於是間接照明,機器內部的光線也柔柔的,並不會太刺眼。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還有還有,雖然是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台灣,我也發現了這台機器裡有台灣製造的零件呢。
也因為這一條條的線性滑軌,讓整部機器在運作的時候所發出的噪音非常的細微,聽起來就跟家裡印表機在列印時幾乎相同。
台灣萬歲~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看不清楚嗎?
~ 放大一下 ~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不過我好像漏掉了什麼……
對了!那些調理包嘛 ~ ~
不過本體材料都裝好了,這些調理包的用處是?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從左到右分別是:玻璃纖維、HSHT玻璃纖維(高強度耐高溫的玻璃纖維)、傳說中能做防彈衣的材質克維拉還有,又是碳纖啦! 各位!!!

這就是我意外的地方了,這台機器能在列印時把纖維放置在本體內,而這個動作會大大增加塑膠件的強度。只是說說還不知道,看到這個影片才知道這個技術到底多厲害。

我是youtube影片
能承受接近10噸的力量才斷裂阿!

比較一下現在填充的兩種線材吧~
這個是玻璃纖維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這個是長時間鎖在防潮箱內的特殊材料Onyx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把線材都裝好後,準備開印~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成形空間為: 320*132*154mm(寬/高/深)

本體的材料可以放置在機器的側邊或是後面,我覺得比較可惜一點的是Markforged並沒有把機器和本體材料的料桶整合在一起,而是另外放置一個防潮箱在外側。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機器本身操作的部分,全部都集結在這塊4吋的觸控板上。
設定的部分非常簡單明瞭,連網的部分只要輕觸上面那個wifi的符號就能輕鬆設定。
機器的校正、換料、噴頭溫度的控制也都只要輕觸右上角的那三條線就能進入設定內進行控制。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這台機器不像一般的機器會需要安裝其他軟體才能運行,只要有機器的序號就能註冊Eiger,Markforged專屬的列印程式。
這個程式是在雲端執行的,打開你的google chrome就可以使用了。
除了能對模型進行切片(一樣是stl檔輸入),他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在模型中自動加入並排列纖維,當然手動調整也是可以的。
而且介面一目了然,幾個動作就能馬上開始列印。
還有,這台機器不但可以用USB,也能用電腦直接傳輸檔案到機器內部記憶體讓機器列印,更方便的是wifi無線傳輸。
只要電腦跟機器連著的是同一個wifi,並且在Eiger上設定完成,便能直接列印。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當然也可以直接在雲端看到機器目前的狀態,列印到哪個步驟,噴嘴溫度等。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黃色的部分就是纖維在內部的鋪設路線,白色的部分就是本體的材料。
程式會自動計算這個模型會使用掉多少立方公分的料,以及列印所需的時間(列印時間通常會比預估時間來得短,除非印一印沒料了)。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列印時間~

為了測試有纖維和無纖維的強度差距,所以各別印了一隻(纖維部分已經被本體蓋過了所以看不見)。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這張就可以看到,模型白色的那一圈就是玻璃纖維,之後也會再被本體的材料包覆住。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成品的部分…..我還是有點太強人所難了,兩mm的字果然還是超過他的極限了
不過有些字體還是能夠判讀這又讓我覺得這台機器真的很努力在完成我交給他的任務。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像是這邊的M14/M12就還算可以判讀的。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邊緣的部份我覺得Markforged處理得很好,幾乎不會有毛邊產生,摸起來也不會很粗很不舒服。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需要支撐材的時候,我覺得Eiger自訂的路線也不會讓支撐材在模型完成時很難被取下。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甚至可以說……要取下支撐材非常的輕鬆。我只是要把本體拿下來他就可以脫離了,上面圓孔的也是折一下就整塊下來了。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相較於以前玩過的兩台3D列印機;一是 uPrint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二是Cube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其實這兩台印出來的品質我覺得都遠不如今天玩得這台Markforge。精細度其實肉眼就可以辨識出差異不小了,不愧是晉升工業級3D列印的新機種。

至於下次還會印什麼比較有趣的東西就下次再說吧~
再看一次美美的機器好了!各位是否感覺這部機器非常時尚呢?乍看下還以為是生物實驗室裡的培養皿,又像是放在家裡的水族箱呢!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台灣第一台Mark Two 3D列印機 燒燙燙完整開箱
2017-02-13 20:57 發佈
聽說這台機器是目前能列印最硬的FDM 3D列印機。

https://youtu.be/RPl9V1Hzyh0

今年還會出金屬的,看起來很炫,不知價位如何?

https://youtu.be/InYfu5hoV7c
官網一組kit 美金13499,將近42萬台幣的價位。

這台可以混入纖維增加強度真特別,比較想看看實際強度測試。
印出來的那隻扳手真的能鎖緊M14/M12螺帽而不外擴變形嗎?

k62000 wrote:
官網一組kit 美...(恕刪)


42萬台幣?
cpc那滑軌了不起兩三千塊,真好賺!!
vitualbike wrote:
聽說這台機器是目前能...(恕刪)


聽說,不過我也沒做過測試所以只能相信官網上的那些報告。


k62000 wrote:
官網一組kit 美金13499...(恕刪)


手邊沒有那麼大的螺帽可以試誒,這隻板手是我在solidworks上畫的...我想,要轉M10、M12應該還可以
不過M14那邊可能還是會小變形(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單用手是完全沒辦法讓他變形的)
可能以後再找機會測試吧,畢竟這是我拿來試印看列印品質的。
抗變形能力有比一般的ABS還有Nylon強很多了,這個倒是用手折就能感覺得出來
然後...確切台灣買得到的價格我就不清楚了啦

k62000 wrote:
官網一組kit 美...(恕刪)


我相信一家廠商要生存,從機器的設計製造到銷售,售後服務都是要錢的......
雖然我也不能說他不貴
但要用他們家的專利就還是只能他們的機器囉
好奇問一下,這機器填充纖維的部份可以設定調整嗎?
照片中測試列印只看到纖維繞外層,這樣只會增加外殼強度。
中間的填充路徑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加纖維,
如果交錯的填充路徑加纖維,印完的整體機械強度應該不錯。

原廠的拉力測試影片看斷面很像是100%實心列印,
我需要高強度的物件也會以100%或50%以上填充率列印,
肉厚夠的話(5mm~10mm)ABS、PLA撐幾公斤也不是問題。
只是沒有纖維的韌性,長期受力有可能會隨時間逐漸崩壞較不耐用。

k62000 wrote:
好奇問一下,這機器填...(恕刪)


不曉得你說的是不是像這樣?



纖維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像文章那樣繞著邊緣的,另一種就是上面這種。
至於真的列印時要用哪種,主要還是看需求啦~
不過我覺得可以設定的範圍還蠻大的。

這樣有解答到嗎?
好棒的重裝備,未來的列印件不只是模型,而是能有高強度應用的工具等級了~
La Chien wrote:
纖維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像文章那樣繞著邊緣的,另一種就是上面這種。
...(恕刪)


對,就是像圖片這樣。
中心填充線條加上纖維強化後,填充率不需很高整體就有良好強度。
這樣真的蠻厲害的,可以印高強度物件又兼顧列印速度。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