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阪井三郎,這個應該只要是對零戰歷史有點兒印象的就大概不會不知道了。坂井從硫磺島撤回,回到本土的坂井開始擔任海軍新戰機的試飛員,並成為海軍343航空隊新銳戰鬥機「紫電改」的飛行教練,而後轉任到橫須賀航空隊擔任一般勤務直到終戰。
此次,也是一樣依據實體縮小比例,製造出一架完全與實機一模一樣的遙控飛機,該當有的動作不能少,製造出來除了具備仿真效果外,尚且要執行真實飛行,也就是要模擬實機飛行狀態下的特性。
還是不免俗套的介紹一下:
局地戰鬥機這詞不是指專門攔截靠近艦隊的敵人飛機,而是相對於艦載戰鬥機而言,局地戰鬥機是以陸上基地為起降補給的戰鬥機,這是日文陸基戰鬥機的寫法。
紫電改其實她的賣點不是說比美軍飛機多強,而是他是日本人終於覺醒的產物,日本人終於了解到「過度」犧牲其他例如裝甲、火力所得到的靈活其實不切實際,因此有了紫電改戰機,尤其是他的火力全採用機砲,實在是猛又好用,不過載彈量實在太少了。但這也是日本帝國最後能夠一拼的新型戰機之一了。
川西 紫电-改Kawanishi N1K2-Ja Shiden-Kai
编號 N1K2-Ja
制造商 川西Kawanishi
官方命名紫電二一型[紫電改](Shiden-Kai /Violet Lightning Modified)局地戦闘機
盟軍编號: George
制造番号:川西第 5341 號
所驻基地: Omura or Oppama Naval Air Station, Japan
所屬: 第 343 海軍航空聯隊,第 301 中隊
343 海軍航空隊「劍部隊」,戰鬥 301 飛行隊「新撰組」

川西紫電-改被譽為二戰中日本海航最好的戰鬥機,也是最後量產的日本海航陸基戰鬥機/截擊機。川西紫電-改可以同當時美國海航/陸戰隊的F6F/F4U 相抗衡,其總體性能比F6F/F4U 還稍強一些。不過對付P-47 和P-51 的後期型還是比較吃力。紫電-改的高空性能不佳,截擊B-29 的戰績平平。
昭和16年底,日本海軍對於川西公司提出了將「強風」陸上戰鬥機的提案,於是產生了"紫電"(N1K1-J,美方代號GEORGE)。繼承了強風大部分的設計,不過引擎改採中島的"譽"引擎,除了出力更大(接近2000匹),直徑也大幅縮小。

昭和17年12月27日"紫電"試作一號機完成,但是因中翼設計離地較高,採用的二段伸縮式主起落架因強度問題常在起降時折斷,"譽"引擎偏偏又故障不斷...也有前方視野不良的問題...
使得量產進度緩慢。


昭和18年3月15日,為了解決「紫電」的各種問題,川西公司將機體重新設計,最大的變化就是改採低單翼構型,並且調整了座艙的位置,改善了前下方的視野。
新的飛機稱為"紫電改"(N1K2-J),正式代號是紫電21型。
同時飛機的零件數量比紫電少了2/3, 量產變的更容易。

改善了主要缺點之後,日軍對紫電改寄予厚望,因為自動空戰襟翼使得此機靈活性不錯,而且有日本海軍機少見的防彈鋼板,自動滅火裝置與自封油箱,加上四門20mm機砲的強大火力,紫電改的確是當時日本海軍戰鬥機的一時之選,產量是415架。



*文摘:貝斯特的園地
於市面並沒有在販售此機,所以能得到的相關資料,就指要製作遙控飛機而言,就只能僅從網路上所找到的3D圖檔來看了(欸...宿命...


過程就不多講了,PO圖PO圖!









這樣說吧,前前後後的大修小修改,到整體試飛不下無數次,這樣子應該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吧!

說實在的,也真不愧是戰鬥機設定,由平面到立體,沒有改變任何原始圖面設定,連攻角也沒動,只是原先因為動力太小改成用14.8V配上13x6四葉槳來飛,一下子,動作犀利驃悍許多,原先只能軟軟的飛,到換動力組後,不論是大loop迴轉,高空180度俯衝急下拉升,低空衝場瞬間急拉反向倒飛,還是垂直爬升到自由落體迴旋平飛,四方迴轉等等動作,在在顯示這樣的飛行科目並沒有難倒這一架機子。可說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小心飛太爽,電池會飛到過放!

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