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託,此次接受的委託案是製造一架日本海軍艦上攻擊機,愛知B7A2"流星改"!

此次,依據實體縮小比例8.3倍,製造出一架完全與實機一模一樣的遙控飛機,除了該當有的動作外上要加裝可以掛拋魚雷的動作,所以最少要具備7動作以上遙控設備。
製造出來除了具備仿真效果外,尚且要執行真實飛行,也就是要模擬實機飛行狀態下的特性!
先介紹一下諸元以及發展史:
性能諸元(B7A2 流星改)
全長 11.49m
全幅 14.4m
全高 4.07m
自重 3614kg
全備重 5700kg
極速 543km/hr
升限 8950m
翼面積 35.40米平方
發動機 中島"譽"一二型空冷複列星型18汽缸.1670~1825hp
續航距離 1850~3040km
武裝 機翼20mm機砲二門
後座13mm機槍一挺
800kg航空魚雷一枚,或800kg炸彈一枚,或250kg炸彈兩枚,或60kg炸彈六枚
昭和十六年(1941),海軍向愛知航空機只是開發一款能同時具備魚雷攻擊能力及俯衝轟炸能力的新世代艦上攻擊機,預備作B6N天山魚雷攻擊機和D4Y彗星艦上爆擊機的後續主力機種,結合了爆集合雷擊於一身,也能夠減低機種維修問題,能讓航艦戰鬥群的能力提昇.但是,因為海軍方面不管現實狀況的嚴苛要求,所以這架十六試艦攻一直到昭和十七年(1942)末才完成第一架試作機.

但是這架試作機所呈現出來的問題是重量過大,主翼型式需要改進,而機身方面也有一些小問題,所以愛知就繼續研發改良,結果到了昭和十八年(1943)中才推出增加試作機,最後在昭和二十年(1945)三月正式採用為新式艦上攻擊機流星改.流星改的特徵在於-中翼配置的一雙大型逆鷗翼,較長的起落架和內建的炸彈艙.這架新式艦攻在外表上看起來十分具有個性.

雖然這架新式艦攻的載彈量相對於天山,彗星來說並無太大的進步,但是在本機卻擁有據說不下於零戰的操控性和速度性.跟天山(極速465km/h)比起來,這架艦攻的速度可說是遠遠的把他拋在腦後(566km/h),而且也遠超過美國各式攻擊機.良好的操控性,驚人的速度,擁有彈性的載彈方式,強大的續航距離,甚至像戰鬥機一樣配備了兩門20mm機砲,流星改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中出現過的最強艦上攻擊機.
雖然擁有如此強悍的能力,但是因為開發上的困難,在加上引擎的不順,"艦上攻擊機"流星改服役的時候已經是戰爭末期,而這時日本海軍可以說連一艘能活動的空母都沒有.而且加上戰爭末期日本生產力大幅下滑,不管是因為東海大地震,還是美軍戰略爆擊機連日的來襲,還是純熟的技工相繼陣亡,都使的流星改的出現變成了幾乎沒有作用.本機生產數只有111機.
*轉載: MDC軍武狂人夢 by 安國寺
由於市面事並沒有在販售此機,所以能得到的相關資料,就單指要製作遙控飛機而言,就只能僅從網路上所找到的3D圖檔來延伸製作(又是件苦差事.......

就找到這張,想想應該是夠了...


開始準備材料跟工具:
1. 3mm珍珠板
2. 建材木條
3. 三合板
4. 保麗龍膠
5. 金剛膠
6. 寶特瓶-蘋果西打
7. 冰淇淋空桶-機頭罩
8. 1.0mm 鐵絲
9. EVA泡棉
10. 輕質土
11. 1.5mm塑膠管
12. 瓶蓋
13. 600級730kv馬達
14. 9G伺服機 5 pcs
15. 40電變
16. 收腳伺服機 2 pcs
17. 避震腳
18. 11"四葉獎
19. 廣告顏料
大致上準備得差不多就開始動工,首先從機身開始做起




接著要上3mm的珍珠板蒙皮


這裡要注意準備做動作的伺服機位置要確認相關動作。

剩下機翼的製作,不過由於現在手頭上資料還沒整理好,就先帶過!
先製作連接機身的主架構,找兩根5*7的木條做反鷗翼框架,延伸機翼用建材用小木條,用3mm珍珠板割翼肋條,黏好之後一樣披覆蒙皮,然後該割槽開孔的就做該做的,埋servo裝拉桿,配電線調動作,過程就有些麻煩,要整理好時間上確實花很久。
完成整機後,做了個小人,擺上座艙,看起來還煞有其事的,呵呵!


最後,再噴上了最終定版塗料,剪六個大肉丸貼上就大功告成,首航去~
PO圖PO圖!
準備起飛!



飛行狀態


投彈練習

降落(總共兩架次)




綜的來說,反鷗翼確實在浮力上得到很大的助益,機子重心相當前面,在機翼前翼緣5cm處,使用11.1V, 2200電池可以飛行5 min,空中靈活嗎? 不見得! 因為要rolling會掉約3M的高度,垂直爬升是還好,不拖泥帶水,降落全程不用帶速度,襟翼打開可以短場3~5M起降,因為馬達大要帶11"四葉槳,所以必然會有反扭出現,因此偏角做很大,但是飛行時還不至於會有效率差的狀況出現,垂直俯衝穩定,可以實現俯衝轟炸的飛行科目,而且不會有機頭拉不起來的疑慮,高G力迴轉動作不錯,不會出現失速現象,可以說是饒富趣味的一架機子!
有時想想,萬一這種機子真的大量部屬在"尚存在,未被打掉"的日本空母上,對盟軍來說,搞不好真的是很難應付的狀況。
這裡就算告一段落了,預告一下,下次的委託案也是日本機,不過就是另一架出現太晚的性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