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大家好啊
本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由全美國際(aai)
使用大量碳纖維材質所打造的
Buddy club ZELE Dry Carbon R35
1/24 比例的車模製作過程
由於小弟對於Carbon(碳纖維,之後用卡蹦稱之)這材質情有獨鍾
所以在小弟的作品上幾乎都可以找的卡蹦水貼的影子
甚至有幾輛車模作品是跟這台一樣整台包覆的
不過~本人須先聲明此舉並非商業行為
因為CMMT的幾位前輩們的鼓勵跟支持
才決定到此把大面積水貼的貼覆技法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方法大同小異~沒有絕對
而這邊看到的只是小弟本人慣用的方式而已
如何把平整的卡蹦水貼完整的包覆在整台車上
製作出另一種不同感覺的車模作品..
除此之外對於實車與縮呎比例的考究與修整也完整的呈現在各位面前
而本篇也是這輛全台唯一的Dry Carbon R35(雖然已經運到國外了)
1/24縮呎版分身如何誕生的完整紀錄...
讓大家一次看個過癮


本車是使用田宮所販售的R35套件來製作
開盒之後才發現田宮將車殼射出成灰色還蠻貼心的
不會看不清楚分模線以及提醒哪邊需要修補

做車模的基本就是
全車免不了要將刻線全部重跑過加深
像門把這種小地方怎麼能錯過
小地方大關鍵呀....

原因無它...實車的車頂是沒這兩條邊框膠條的

既然是要作成跟實車相同對於細部的考究就顯得很重要
在此感謝全美國際的阿杉哥
之前也是因為與阿杉哥洽談後答應讓小弟對實車進行拍攝
因而有足夠的實車情報可供參考
一開始~就先從簡單一點的下手...側裙製作
抓出寬度之後貼上改造版做基底

餔上原子灰伺候
車模原本的刻線先用紙膠帶封起來
以免到時還要再重刻就很...點點點

經過打磨修整後就已經成型了
只需要在稍微處理一下表面就可以上補土了

好了...ZELE版R35外觀部分需要修改較多的就是前保桿
但其實也只有左右兩邊的進氣口以及小下巴是塑型重點

右邊這個地方原本是封死的~挖了它


保桿背面的部分用改造版建構出等等要填補土的範圍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右側放大的部分
因為這裡有挖孔~所以必須隔出一個小空間
才不至於填補土時又把剛剛挖好的孔給補掉了

填上補土後大致上是這樣子

照片右邊的進氣孔已經修整完畢
左邊的還只是雛形而已


來張正面與側面的特寫

這保桿乍看下似乎不是很困難
但在實際製作並且仔細做比對之後才發現
有許多小細節是需要做細修的....
像圖中這個地方就是其中之一
小下巴裝上去之後是有一個段差在的

而田宮的保桿原件是這樣的
保桿(A) 與小下巴 (B)最前端整個是平的
SO...我是預計將A的那一塊往內縮


經過細修之後...這樣看起來就比較明顯有個段差在了

再來就是圈起來這個地方
模型元件
右邊是有延伸出來的樣子
左邊是修改後較接近實車的樣子
接下來就剩下小下巴的細修


順帶一提~照片中的大頭針我是用來定位用的
這樣才不會將裁切好的膠版合上去之後發生錯位偏移的狀況

大致的形狀修整出來後
兩個小半圓中間那一段就是接下來要先做的地方

這地方是最令頭痛的地方
光從照片來看實在很難確定中間這一小條
到底是凸出來...有些微弧度的呢
還是一條平的直線...弧度則是中間那一段往內凹陷所形成的
暫時也只能先這樣下去做了
等做過更準確的比對之後再說嘍

後來再次將各角度照片入手
現在有了更準確的照片後製作上就比較輕鬆了些
相對的~需要修正的小地方也更多了
首先是(1)的地方原本我做的整個是弧線帶出來的線條
再來是(2)側邊那個小凹槽深度跟下方角度也有些不對
接著是(3)ZELE的套件是一直線下來的且與最前端的距離也才2.5cm左右而已

所以...包一包全給它補上補土再重來一遍

後下巴左右兩側也順便

又要開始玩無止盡的補土磨磨樂
細修進行中...這下又很有的修了


突然感覺這張正面的照片看起來好可愛


經過一連串的細修之後~總算把它給搞定了....!
雖然看起來像是沒啥修的樣子...
但實際上在不斷的比對修補中的確是真的修了很多!

側面照



後下巴修整完畢

接下來就如同圖中AAI 的技師一樣~要來搞底盤了!

這張是實車的底盤
除了參考配色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排氣管的顏色
在車模製作上有時會在焊接處與轉折彎曲的地方
用[黃橘紅紫藍]的漸層色來表現模擬燒灼的質感
但這台R35小弟我並沒有要做那種重口味的顏色表現...
就依照圖片來個輕但一點的吧


底盤全部打黑底~
中間部分再噴上白色後~然後遮蓋
最後噴上平光黑

接續上個步驟..將黑色部分遮蓋起來只留這兩塊噴上消光鋁的顏色


將排氣管原本的電鍍洗掉後
打黑底之後噴上GAIA的[不鏽鋼銀]

底盤分色完成
排氣管稍微加工一下...用透明系的黃、橘、藍薄噴做效果

這邊我是噴上一般銀後遮蓋欲保留的部分

避震器彈簧部分噴上紅色之後再度遮蓋改噴黑色

前後碟盤中間那圈螺絲全部鏟掉後打銀底
(鏟掉的原因是後續要用蝕刻片的前置步驟)

稍微遮一下噴上透明黃

然後用透明橘薄噴
即可利用疊層控制偏銅色的顏色深淺了

好的~KA對應TAMIYA R35的專用蝕刻片登場

碟盤的蝕刻片用雙面膠固定在圓片上即可
或是像小弟一樣用切割鋸片來用也可以...這是最方便的做法
這蝕刻片的通風孔並非打通貫穿的所以就算盤面加工過視覺上還是白白的(圈選處)

先用麥克筆或黑漆把孔塗黑
然後用粗一點的砂紙磨過之後
這樣一來盤面不但有使用過的磨擦痕跡而且通風孔也比較自然了

四個碟盤全部依上述方式加工

再來就是碟盤中間那一圈螺絲的蝕刻片

一樣的動作x4=小成品

後輪碟盤特寫


前碟盤特寫
蝕刻片與元件的密合度相當不錯
而且像是中間的那一圈螺絲細節做的也不賴(實照圈選處)
放上一張實車照片比對一下讓大家參考參考


上圖是經由反覆的修整打磨後所得到的ZELE版的R35外觀套件...
小弟我個人是相當的喜歡!
之前也是因為與阿杉哥洽談後答應讓小弟對實車進行拍攝
也因此1/24 縮尺版的ZELE Dry Carbon R35才能順利誕生
經過反覆思考後~最後還是決定將這些外觀版件給切了...送去翻模!
如此一來小弟我不但可收藏套件素體
日後也就可以繼續製做第2台甚至第三台ZELE R35都可以了

aai的技師又出現嘍
我想應該可以不用解釋了
看到這種照片就知道下來要製作的部份了

這台R35的內裝也是其重點之一
要讓車體總重減掉達120 kg之譜
除了大大小小的Carbon製品能換得全換之外
多餘的內裝當然也免不了要面臨被拆掉的命運!

依正常情況來講...一般車輛後座拆空之後就真的空空如也~赤裸裸的
而當後座拆空之後為了美觀~車主又特別訂做了美化用的輕量化飾版取代後座
藉以提升內裝整體的完整性以及質感!


後座的美化用飾版全用絨布包覆...!
視覺上不但好看摸起來的觸感還真不賴耶


好了~回歸正題
這是1/24車模原本的內裝後座

換個角度來看...!
後座部分要比照辦理的話...也只有一條路
多出來的地方全都~切了它


在切掉之前比對了後檔板上的喇叭
突然發現元件上的菱形交叉紋路還比蝕刻片上由圓點構成的紋路來的真實
所以喇叭這部分就不使用蝕刻片...到時將原件切下後沿用!

內裝改造製作~首部曲......開始!
後座中間&後飾板上突出的地方全都把它給切掉
由於切掉之後感覺變軟軟的一不小心就會折斷一樣
所以後面我有用1mm的改造版做補強
至少這樣後續在作業的時候也比較安心...

抓出後座左右兩邊的弧度之後鋪上改造版

剩下的縫隙跟其它簍空的地方全補上原子灰修整
後座部分粗胚完成...

補上一張實車後飾板的照片
這一片也是Carbon製品而且中間那個地方也不太一樣
所以這當然也是比照辦理嘍....

這是原件還未改造時的樣子
中間那一個區塊只用一條刻線圈出範圍而已
跟後飾板的平面高度也是一樣的

於是呢...最後是決定用洗的方式將中間這個區塊向下修
讓它變成是往下凹陷的區塊範圍
也許你會想說:為什麼不用改造版去掉中間的區塊將其他地方墊高就好了
不這麼做是因為組裝後車殼跟內裝這後飾板中間還會有一個透明件(後檔玻璃)
若是墊高的話會直接影響到組裝時的密合度...造成誤差~原因就這麼簡單

再來就是剛剛講到的那個凹陷的區塊上面還有兩個圓形的凹槽
原本用圓形的工具挖下去之後發現~當直徑寬度到達想要的尺寸時深度卻太深了
而若是以深度為主到達定位時...直徑寬度卻又不夠~所以乾脆再度補起來填平
改用自行另外製作的專用挖洞工具...

瞧~~~!
用這個專用的...這...該叫啥名稱勒~就叫它圓鑽頭吧
如此一來不但這兩個圓形凹槽的直徑寬度夠了~深度與弧度也都一併搞定...

後座部分已經差不多了...!
小刮痕補一補修一修就可以接著做後續的步驟

後飾板這塊先來吧
用KA的Carbon水貼整片包覆...就是這個FU....就是這種感FU!
只要最後再把喇叭蓋跟安全帶固定環裝上就可以

中船一樣包上Carbon水貼
不過呢...這還沒好呢
排檔座跟飲料座的拉蓋還需要做分色處理
而且排檔座下方的圓形按鈕也需要切掉重新製作!
內裝部分就先這樣吧....

稍微休息,喘口氣
內裝改造二部曲…開始!!
照慣例先來張實車的照片吧
會放上這張當然是有原因的嘍
因為這一段的製程就是要製作照片中的這部分~~~芝~麻~開~門

其實當這一刀...切下去的同時內心其實還是不斷的在掙扎....
原因不是擔心不好切或是怕切壞
而是一種不確定性的刺激感與挑戰~這接踵而來的問題將會像蔓藤一樣延伸出來
當然~切下去後直接要面對的兩大問題就是[ 門檻 跟 關節 ]!
說真的~這個時候我還沒想到要怎麼去做
只想著...心甘抓攤橫~給它切下去就對了
反正橋到船頭自然直嘛一定會有辦法克服
所以傻傻的就沒頭沒腦的把它給切下去了


在此順便介紹一下切車門的工具...請看上張一照片
我用的是傑作坊推薦的好物
厚度0.15 mm 的 HD05-0003 模型用蝕刻鋸片(C)
在切割的時後不但可以輕輕鬆鬆將車門鋸下~而且不會影響到原刻線的寬度

再度將車門闔上...若不說有切的話
你會相信這車片門已經跟車身分離了嗎....
好啦~轉回正題!
車門背面用膠帶包起來後
外面我一樣用膠帶固定確認與其他版件都沒有段差後
就接著要進行下一個步驟了

然後從內側補上原子灰~這是要做門檔
也是門關上後要正確將門擋住的關鍵之一

從這一面來看應該就更清楚明瞭了
這樣一來門檔的基本雛形就已經出來了

經過修整之後內側(黃線標示處)也必須要整平

抓出尺寸跟位置之後用厚度 1mm的改造版修整出造型

黏上之後的樣子
這時可以看出與內裝的門檻還有一段很明顯的距離(間隙與高度落差)

當(1)的部分確定是垂直的並牢固之後
一樣用1mm的改造版將內裝門檻與(1)之間的空隙填滿
(但我有預留一點點預度空間是後面要用來做門檻收尾用的

由於內門板與後座的飾板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這也必須切下來...一樣用0.15的蝕刻鋸處理

門檻部分先用膠帶遮起來後
將底盤&整座內裝與門板都裝上假組並暫時固定

現在就是準備要將內門板與車門板件結合固定
但這中間的空隙那麼大要黏也黏不到...所以才想到這個方法
在箭頭比的位置就是等等要填入原子灰當夾心的地方
等乾了之後車門與門板也就會互相固定在一起了而且相對位置也會相當正確

填入原子灰之後....就是等~等~等~等它乾嘍

來張特寫~這樣應該就能明瞭上面的那些步驟在說甚麼了吧
連車窗玻璃的間隙都不用刻意去留....XD

仔細看前端(左)與後面(右)
白色改造板與黑色內裝之間仍有很大的縫隙

繼續用原子灰修整

來張背面照說明一下
從上面的一些製成照片中可清楚的知道車門與內裝之間的間距的確蠻大的
當改造版一層一層的疊勢必會有強度的問題存在
所以在這看不到的地方我有用原子灰與快乾做補強
以避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煩事
(例如:掉下去造成分離或是施力不當造成斷裂...等

接下來開始換車門的修整了
為了減輕重量~原本在中間當夾心的原子灰
我有把它削掉很多只剩三根類似小柱子的形狀支撐而已
其餘的就是照片中看到的那一圈白色的"紙"
你沒聽錯...我就是用水貼的底紙圍起來之後在將整片"紙"塗上快乾
這樣一來~不但重量極輕而且還硬梆梆的勒..


還是一樣用原子灰
糊上之後先用筆刀大致把粗坯切出來

雕+修...慢慢把線條給修出來
請善用各大大小小銼刀的應用...
若是抓到"眉角"它就會是超級好物


在補上一張實車照做比對
照片中標示 [斜的] 這一塊用改造版磨出所需角度之後黏上即可
然後銜接的地方在用原子灰稍微修整一下
這樣門檻又完成一小部分了(將頁面往上拉看原本的樣子就知道這一塊斜板的重要性了)

再來一片改造版
這一片是準備要銜接內裝門檻用的

經過修整後只突出一點點而已
另外~圈選處的地方還是有一個很大的空隙...這也要再補起來

前端看起來像是沒空隙一樣
但其實也是有的...既然要補了就一起捕吧

遮蓋膠帶再度登場....!
但這部分遮的地方卻不是只有照片中看的到的部分喔
我就以內裝與車殼這兩部分來區分做說明
內裝那一邊遮的就是現在看的到的部分~只有表面而已
車殼這一邊則是有包到下面去...(含看不到的地方)
這麼做是為了讓原子灰黏在內裝那一邊而不會黏到車殼這一邊...!

拆開後就是這樣子~這是已經修整完畢了
會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車殼跟底盤要組合時會有卡到已經車殼上面已經做好的門檻
而且組裝後密合度也相對的會因為某些緣故造成誤差
所以補土補在底盤內裝這一邊不但能解決這問題
也能將密合度的誤差間隙降到最小


上面這兩招照片就足以說明上述的情況了
在門檻相接的地方我有刻意留個1mm的落差作掩飾
當底盤內裝跟車殼都組合之後...這之間的密合度問題全部消失
不但是要組裝時或是要拆開實都不會互相干涉而且最重要的是...看起來像就是一體的

車門板件的厚度全部打薄至約0.5mm的厚度
這是考慮到開合時若太厚會造成"卡卡"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可提高一點點的像真度
真實的鈑金照比例換算下來沒那麼厚吧

車門持續加工中....
又開了這個洞應該不難猜出接下來要幹啥了吧

沿用CMMT老大ENZO的方法之罐頭 & 鋁罐是好物
這一片就是用罐頭上面有拉環那一片上蓋做的


小弟愛用好物之一.......大頭針
用大頭針車削出直徑0.5mm厚度0.2mm的頭
桿身直徑0.3mm......x 3顆
(這是要用來當螺絲用的)

所以呢~這部分就是由照片中這4個小傢伙組成的物件

用這角度來看那三顆螺絲很明顯的還未完全崁入
當最後車門做好並將它門崁入後
那三顆螺絲的頭與鋁片整個會是平的 ...

看來已經與實車車門的相似度有 60%了
現在差不多就剩Carbon的包覆與內門板的分色了...

好的~現在換門扣的製作
但這一組裝上去之後卻發現比例看起來怪怪的
做的太小了....

也因此才有第二版的誕生
這次六角形的底座寬度擴大到3.6mm
而右邊的則是用0.45mm的蟲針
摺成的U字型後頂部在用挫刀磨掉一小塊

先裝上車假組...這次看起來就正常多

主要是針對Carbon水貼的包覆做個說明!(上圖這是包覆完的成果)
此篇所用的碳纖維水貼一樣是使用KA出品的水貼
貼的時候其實方法都大同小異...急不得的!
善用水貼軟化劑及力道的控制~多貼幾次很快就能上手的..

全車噴上燒鐵色之後
除了後面左右兩邊的葉子鈑及後保桿之外全都遮起來

噴上黑色之後繼續遮蓋只留門檻部分接著在噴上白色...分色完成!



後行李廂的話就上面的先搞定
然後在把後方的部分往下刷至服貼~最後在切割多餘的部分!

後下巴的方式也是主要的面先貼在好不會亂跑後
再將下方的部份邊拉邊刷(拉的時候要很輕~溫柔一點)

接著就是左右兩邊的部份了~這邊拿左側的來講
左邊的還看的到皺摺...但是呢
經過很緩慢的拉+刷之後也是可以把皺紋拉平的
右邊肩頭指的破洞就是在拉的過程中因施力不當造成的~唯一的小敗筆

全都確定差不多乾了固定住之後
接著就是再回到正面來處裡這三個孔位
用筆刀切割後收邊....完成

側裙用一小條就可以了搞定它了....這難度不高

開始較難搞的部份了
側面我還是比較習慣一張貼法
不但可一次搞定且不用顧慮紋路對不上的問題

主要的大面積部分貼好就是這樣嘍..
不論要貼的物件大小~刷法都是由內網外刷
(別忘了上綠蓋軟化劑就是了....)

再來就是換小地方的處裡了
換小隻的畫筆由左向右刷向排氣孔的地方
這樣凹槽的地方就可以服服貼貼了且不會產生皺摺

收邊完成.....這種感覺看起來就覺得好爽!

右側車身包覆完成

左邊側群如法泡製


右邊車身也是一樣...一片貼法搞定

門檻包覆~這只要裁切一條就可輕易貼上了

車門的地方我是裁一片長條狀水貼做包覆

依樣慢慢刷慢慢貼就可以包覆完成
車門只剩內門鈑未上色處裡...

引擎蓋先貼大面積的貼好之後
再比對一下紋路用小張的把這兩個三角形的進氣口完成

最後壓軸就是最難搞的前保桿了
光前保桿這部分直接就用掉了將近1/3張Carbon了水貼了
方法一樣...正面大面積的部份先大致搞定~再來就換左邊跟右邊

這時候上方會有很多皺摺....繼續拉皮
雖然小弟的貼法看起來似乎都蠻浪費的(會多很多餘邊出來)
但這是有目的的...就是方便用來拉它讓它更緊實的

拉皮完成

★ 順 帶 一 提 ★
像這樣需大量包覆的方式...一定會有重跌覆蓋到的地方
即時整片乾了已經服貼黏在上面的話也不用擔心(如左上)
這時只要畫筆沾水用濕-點從水貼邊緣讓水可以吸進去
然後再用筆毛一點點一點點的慢慢鏟它...
這樣水貼重疊的地方就會乖乖分離了
(前提.....記得要先沿著刻線做切割~這樣才不會影響到以貼好的部份)

前保桿正面、側面、下面都乾了之後
如圖中標示的區域一樣...把這些地方的水貼都去掉
因為這保桿的造型線條很多要搞一片貼法的話是吃力不討好的
所以這些地方去掉之後在重心以小區域拼貼的方式貼回...
這樣不但好施工完整度也會提高很多

以這地方來示範
裁一小張與要貼的地方形狀一樣的水貼

貼上之後先不要把水分吸乾
等紋路對好之後再小心的將其中的水分吸乾
最後收邊時...再用綠蓋軟化劑刷讓它更服貼於物件上

中間下面這塊也適用同樣的拼貼方法補上

這邊也是如法泡製..只差這塊我是貼好之後再把多出來的餘邊去掉

前保桿這樣就包覆完成了....!

後視境包覆完成

尾翼的話我是用兩片長條狀水貼來處裡~上面含側面一片搞定

下面即左右兩邊內側一樣用一片長條狀的即可完成
尾翼底座也是分兩小片方式全包上
好了~接下來就請欣賞全部包覆完畢後的成果吧





最後~順便補上一張同時製作中的巒生兄弟車~黑白雙煞R35

從開工、修整、貼水零零總總花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輛R35第一期工程的成果
終於可以PO出來見人了!
心中的大石頭也終於削減掉了一大半
俗語說:欲速則不達~吃緊弄破碗...
我個人覺得用來形容這台的製作情況是最適合不過的
其實彩繪早在2010年七月份的時候就已經畫好了
但是呢...後來準備好要印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台R35上面的Buddy club彩繪顏色是灰階...這下可好了
小弟的這台ALPS以純色來印水貼甚至極細的圖樣都OK
若是印非純色的話會則有很明顯的網格紋路...
於是呢~開始嚐試各種可能或可行的方式~
結果搞到電腦罷工主機板電容爆漿硬碟也因此掛掉...
更可恨的是資料都還來不及備份就全沒了~瞬間人生變黑暗了
換了新電腦之後受詛咒般的惡夢也就此開始
一來是電腦三番兩次的就莫名奇妙的中毒...
二來新主機板與已經十幾年歲月的舊印表機不相容
其三是上述兩點都搞定之後換印表機給我掛點...
那陣子真的是雖到最高點了...沒任何一項是順利進行的
甚至氣到差點把這台R35丟到垃圾桶~好加在後來有懸崖勒


就在一切都穩定下來後....彩繪部分只好從零開始~在重新畫一次嘍!
也許是個性使然..彩繪中的各部細節並沒因為縮尺後的比例而簡化
而是每個線條、區塊、形狀依照拍回來的實車照片完全仿製
這時10月號的雜誌都已經刊出來了...

彩繪大小尺寸先用一般印表機列印出來調整確認。。。!

當大小尺寸確認後~第二個大問題來了....!
這彩繪上的兩種灰階顏色不斷的測試作調整後
最大的突破不是顏色的調整~而是如同右邊那張列印完成的水貼一樣
純色的白、紅、藍、黑以及灰階色彩可印在同一張空白水貼上
(我想這部分應該只有擁有ALPS主機的人才懂我說的意思吧...)

試車牌順便畫了三種樣式....這樣就可依心情更換了

側群上的LOGO字樣...當然也沒有因為縮尺而打折
以最左邊的Buddy club 字樣來說寬度為14mm

Buddy club彩繪歷經數次波折的坎坷路後
總算是把它給搞定了
雖然與實車還是有色差
但依目前的能力頂多只能做到盡量接近的狀態
接下來就請欣賞彩繪水貼完成的樣子吧













接下來要介紹的製程主軸就是內裝了

首先就是車門把的碳纖維水貼包覆
要說這不好貼嗎~其實也不會
一小張放上去切切刷刷就可以搞定了

內裝部份其中一個重點來了~方向盤
相信有看過這台實車甚至看過各家雜誌報導的朋友們
應該也都有注意到這輛車的內裝跟方向盤
都是經過手工重新包覆的...質感超讚
所以阿~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就盡量呈現其效果嘍
外圈部分已經有先做底色的分色
中間按鈕那部份當然也不能放過Carbon水貼伺候

話說這方向盤的大小
光從切割墊的格子來算可能還要想一下
用這樣一比對..直接就可以知道實際大小了

經過一陣廝殺搏鬥之後
這直徑只有1.5cm左右的傢伙完成
美中不足的是正中間的標誌
金屬貼遺失所以只能用水貼來表現了

中控台的螢幕跟空調音響系統邊框一樣貼上Carbon水貼

RECARO桶椅完成後
又來個手癢之作...賽車椅L版

只作一張椅子的份量似乎有失平衡
於是就兩張桶椅都來吧...四片L版就這樣誕生了
這次多追加了下面滑槽的凹槽部分

話說這是某天突然像被芒果丟到一樣痛來的靈感
由幾個自製物件組成的腳架+L版
還真的可以滑來滑去喔...!
好啦~這完全算是自HIGH的成分而已

地板&後座 Carbon+植戎完成

多點式安全帶....做到眼睛花花流目油

桶椅腳架、多點式安全帶就定位~駕駛座搞定

副駕駛座依樣畫葫蘆...
中控台上也上好儀表水貼&蝕刻片..組裝完成!

儀表板部分增加了透明殼的質感
這樣不但感覺更立體也不會太失真

後棧版特寫~兩張一比對感覺相差不遠了

這樣看起來豐富多了...!

再來個上空照...還可以交代的過去吧

桶椅跟L版的固定螺絲雖然用了特細的內六角的螺絲
但拍起來卻看不太清楚...有機會再用肉眼看

二次工程最重要的一個重頭戲...
其實這邊也是卡關卡最久的地方
若是一般的車門關節支架平形開合到是還蠻好製作的
但是呢~由於小弟我比較貪心了一點
除了平行開合之外還想讓它可以上下開啟
簡單的說就是鍘刀式車門...
在經過十幾二十組不斷測試修改後(之間大概又花了半年左右…)
終於搞定了這由4個物件組成的小東西(這只是其中一部份)
搞最久的就屬那顆黑色的功能性齒輪莫屬了
為了顧慮到強度問題除了中心軸使用青銅之外
其他的皆使用硬度較高的金屬材料製成

全金屬自製車門鍘刀機構完成!!
A:車門關上時的樣子
B:車門平行開啟時(底座還未固定所以有點歪XD)
C:車門半開狀態時可往上掀起
且被舉起的車門不會因重力而軟腳下垂
整組機構總零件數:13
製作時數:不可考
卡了好久的這部份...終於破關了~一整個超爽XDDD

可以實際裝上車門測試了
當關起來時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很OK!

當車門以正常狀態平行打開後...依樣是OK沒問題的

那...往上開啟時呢
也許很多人會由疑問....那麼重的車門撐得住嗎?
有詳閱過之前車門製作那篇的應該就看的出這片車門其實不輕
(裡面蘊含了很多原子灰補土...XD)

放心~小弟我讓它維持這個狀態
後來連續舉了快兩天...車門依舊屹立不搖
這台R35最艱難的部份搞定了之後
剩下的就比較可以不用費盡心思考怎麼做了
就是準備做拋光跟最後的收尾了
------------------------------------------------------------------

經過一連串的拋光、收尾、打蠟。。等繁雜的小步驟後
終極戰神。。。完成了

前幾天還特地把它帶出去兜兜風外拍一下
為這輛1/24 縮呎版R35經過馬拉松式的漫長路程
整個製程總算劃下正式完工的句點。。。

然而最爽的也是卡關最久的地方~車門關節
對於對於鍘刀式車門很多人一定不陌生
但為什麼這部份會卡那麼久才破關呢
無非是因為縮尺後
在有限的空間.機構大小.零件的作動性.可支撐的重量..等因素下
如何製作這些特小的金屬零件...才是最令人頭痛的地方
PS:有鑒於此縮呎版鍘刀機構如何製作的問題
實在不是文字能夠表達敘述的且連動零件也須自製
畢竟有些東西並不是文字看懂了就做的出來的...
所以小弟對於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再特別做說明了~請見諒!
這個吼...在講下去可能打個兩天也打不完
咱們就簡化一點吧....直接看圖吧
請賞圖...^^


這看起來竟然有種到此一遊的那種FU
後面要是再加些500萬遮陽傘跟攤販
保證這味道馬上蹦出來...




其實我蠻喜歡這張的
光線的折射剛好襯托出腰身的美感與車體的質感




妳瞧瞧..那經典的GT-R 四圓燈跟渾厚的屁屁是多麼的獨特有味道


不曉得有沒有人覺得奇怪
為什麼車身後半段是黑的而非carbon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實車的鈑件也是這樣的...比照辦理

鄉下地方嘛~香蕉樹總是無所不在
順便合影留戀一下

外拍過程中雨不斷的越下越大
只好先躲到橋下小歇一下
順便跟個人愛車小賀比March也一起來個合照

車頭特寫
這輛R35的漆面拋光可沒偷懶喔
就連前保桿這種較複雜形狀的小地方也都確實拋光做到平整狀態

遠眺著山巒
也許下一站的挑戰就在那裡


走嘍~上車.......來去吹吹風

回顧一下熟析的道路
非常感謝你花時間把小弟這篇落落長的文章看完
收工....感謝收看...

要是對其他作品有興趣的朋友
歡迎光臨小弟的部落格參觀....C.S.Model~比例車模製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