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問四驅車的外殼 真的與 空氣力學有關係嗎??

1.安全問題
2還是安全問題
3.連同前兩題一起回答,這是為了減少阻力
稍微深入一點的講法是:減低物體後半段逆壓區的逆向壓力
梯度,如此一來可以使邊界層內的分離現象延後,並減低
形狀阻力(壓力阻力)
4.尺度不同影響力不同,玩具車的空氣動力可忽略

有誤歡迎指正喔
toby_weng wrote:
1.安全問題2還是安...(恕刪)


那請問一下
當我裝上這樣的1/32的大型定風翼零件時(本文某樓提到的田宮騙錢零件之一)
為何四驅車會受到家用立扇的風阻影響而順勢倒退?謝謝








風洞實驗測試截圖




空氣流體力學的影響
一般據我所知是要達時速200km/hr以上才會有相當的明顯的影響
但這句話通常只會針對市售所謂的空力套件來做出這樣的解釋與說法

不過.這幾年來.連製造公路車的廠商都願意投資風洞實驗室來客製化產品優勢
加上真正精專於流體力學的人其數量是屈指可數.因為這項領域是個無底洞...

而說到專業F1賽車的設計團隊
他們在打造1比1的競賽實車之前.都會先製作出縮小比例約1比20左右的小車拿進風洞實驗室做各種測試.所以要說區區1比32的迷你四驅車其風壓阻力影響十分渺小的原因
大概在於車體本身設計並沒有刻意的追求要具備什麼樣的效果因素.只單純追求流線型的低風阻設計...
(例如:全覆式軌道車系列)

也因為是這樣的設計.所以車速也相對容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只是也很容易造成飛車現象...
所以簡單的說.如果不是刻意的研究原因來著手改造
就單純直接依照公式規定的改造.那當然就可以大方解釋成空氣阻力不構成影響之合理說法

有興趣的話.不妨研究一下F1賽車的風洞實驗室影片吧
就能發現F1賽車與迷你四驅車2者之間的差異性

P.S一般空力套件有經過風洞實驗室的精準測量.就算車速本身不夠快也會有一些效果在.因此問題只出在於駕駛人其感受程度上為何而已


-----------------------------------------------------------------

倘若四驅車速度不夠快
那當年台灣的三輪車的快到能插近木板上.這又是什麼樣的鬼理論?
既然改裝後的馬達能夠使車速增加.那又何必鑽牛角尖在框架中束縛自己呢?
很多東西.不是做繭自縛就是聰明...

就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一樣
消費者手機可以效能越來越高規但又希望要能具備快速散熱且不破壞外觀的矛盾邏輯
最後卻得到了一個手機過熱而導致電池膨脹爆炸或是因高溫燙傷自己臉部的真實答案...

鑽牛角尖又堅持框架規則的人.永遠只能老是喊玩手機遊戲好燙好燒!
然後什麼實用性高的方法也想不出來.只能乾巴巴看著手機持續升溫直到電池膨脹爆炸的那一刻


電影陣頭在講的.就是一個活在傳統框架與遇上創新思維的衝突故事
很多東西.寧願一輩子死守在框架中.是走不出任何活路的
一流人專做開源未來事,二流人專做停滯不前淘汰事,三流人只做問題進行事,四流人只做同溫取暖裝傻事。
我只能說 多接觸一些這個世界現實面所發生的物理現象吧
順便去思考一下 遙控車直線加速時速破百的很多
但是為什麼遙控車沒有去考慮流體力學的問題
去裝像四驅車一樣那麼多哩哩叩叩的東西
把車子搞得四不相 相信你會有很多新發現
其實個人私心的認為..

絕大部分的翻車都是因為過彎或是跳躍時撞擊底盤導致底盤變型然後重心不平衡導致的

補強片跟一堆有的沒有重的要死的加重零件所穩定的不是空氣動力...而是穩定重心保持平衡而已~!


如果真的空氣力學那麼重要~!

那麼改裝零件應該針對各車的造型各別推出才對

而不是一個零件通用大部分車殼..

更不用說那隨隨便便就開挖車殼跟底盤的..早就該翻車了..
SHOWHAND86 wrote:
我只能說 多接觸一些...(恕刪)


搖控車 輕鬆破百 為何不考慮到空氣力學??只能說動力跟車身比重很重要 也是就是馬力比

可以實驗相同車種一裝有空氣力學的秒數跟無裝的秒數 然後去換算比例 可能差0.001秒 但放大到實車比例後
有可能只變0.1秒的差距 對玩具來說沒差 但對實車差0.1秒就是輸 這樣解釋應該比較明白 這也是田宮比賽都規定只能適用那幾種馬達 這樣空氣力學才有用

空氣力學對飛起來的車 應力很小 因為速度不到那跟本沒用

小光 wrote:
搖控車 輕鬆破百 為...(恕刪)


對呀 所以我就不懂為什麼有人一直不停在強調在四驅車上裝空氣套件產生的下壓力超有用...
 
遙控車的車殼相當重要!
以前玩1/10小油車的時候光是房車車殼後面的小尾翼掉了都會讓車變得很不穩!
更別提沒裝車殼跑起來根本就是亂飄了!!
如果是平跑車系的話那車殼有沒有裝就差更多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