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Heng Long 1/16 四號戰車(Panzerkampfwagen IV)


mike-mike wrote:
很棒的分享!! 我的...(恕刪)


戰車兵我不行, 不會畫人形... Orz
期待您的1/35能早日完工~ ^^

kenhugh wrote:
神人~~ 拜服一下看...(恕刪)


原件確實是很兩光~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裝甲最薄弱的車頂,盟軍就是從這裡開罐頭的... XD

...(恕刪)

車長頂塔前外加鋼板見於四號戰車G型中期量產型,但F2型以迄G型中期量產型都有機會現地加裝。實際上鋼板應延伸覆蓋頂塔左側的天線孔蓋。車長頂塔外圍的彈片防濺環(splash guard)見於G型後期量產型之後的車款,以制式零件現地加裝。車身戰鬥室前段駕駛兵與通信兵艙蓋前的彈片防濺環具五邊。此構型使用至H型前期量產型,之後改為長方形三邊以增加生產效率。

四號戰車頂部裝甲在G型後期量產型之前為10 mm。1943年二三月間,四號戰車G型砲塔改款。此後期量產改款除換裝裝甲強化的車長頂塔外,亦取消車長頂塔左側的天線架孔。在此同時,砲塔頂部裝甲亦由10 mm增為前部16 mm、後部25 mm,並持續沿用於1943年六月開始量產的H型及翌年六月開始量產的J型。已生產但尚未組裝的舊式砲塔似乎皆以鋼板封蓋取消的頂塔左側天線孔。



此種四號戰車G型由中期量產型過渡至後期量產型期間在砲塔頂部進行的變更,並未見於權威參考文獻,因此無法確定是出廠已有或是現地改裝。四號戰車F2/G型以舊式砲塔設計換裝較大且較重的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位於砲塔內部的砲鎖(travel lock)原始設計結構強度不足,在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造成砲塔結構變形。所以此附加鋼板可能是貼附於對應砲鎖的位置,用以強化砲塔結構。1943年二三月間改款的G型後期量產型已藉增加砲塔裝甲厚度解決換裝戰車砲所造成的砲塔結構問題,而強化後的砲塔也使四號戰車G型得以自1943年四月再次換裝後期的標準武裝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

以此推論,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甲增厚其實是著眼於安裝長砲管戰車砲時的結構強度,並非以防禦曲射火砲或對地攻擊機為設計考量。

二次大戰期間各參戰國密接支援攻擊機一直都有戰車殺手的美譽,尤其盟軍在西線戰場對上德國裝甲部隊,更把密接支援吹捧成摧枯拉朽所向無敵的利器。但因戰場觀測不易、車型或損壞程度判斷失準、重複攻擊已毀車輛等因素使然,這些對地攻擊機的戰車獵殺戰果其實都是十倍以上甚至數十倍的浮報。而大戰期間德國或蘇聯的戰車損失總數中,僅約5-7%毀於空中攻擊。

先不論德國、蘇聯的對地攻擊武器,單以西線盟軍主要密接支援戰鬥轟炸機:美軍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以及英軍Hawker Typhoon Mk. Ib的武裝而言,炸彈、火箭都可有效獵殺戰車,但命中率極低。而P-47八挺12.7 mm Browning M2機槍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0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8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16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1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8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

Typhoon的四門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7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5 mm鋼板

對地攻擊機以槍砲攻擊地面目標時,慣常以30-60度淺角度俯衝掃射。此攻擊模式除增加瞄準射擊時間,也能在距目標200-300公尺處及時拉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上列穿甲數據,可發現在對地攻擊機慣常的攻擊模式下,P-47的12.7 mm M2 BMG無法貫穿四號戰車A型以迄G型中期量產型的10 mm頂部裝甲。而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在近距離應可貫穿。但翼置槍砲在集火(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距離外的彈著點較為散佈,對戰車命中率與有效彈著量都是問題。此外,實心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戰車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且1944年六月後,西線戰場的四號戰車就以H型與J型為主,其頂部16-25 mm的裝甲厚度已使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無法有效貫穿,遑論P-47的12.7 mm M2 BMG。

二次大戰後期執行空中密接支援的盟軍戰鬥轟炸機群雖然對付裝甲車輛成效不彰,但對付無裝甲或輕裝甲車輛及人員卻非常有效,且其對地攻擊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懼感對戰鬥部隊的士氣影響亦非常顯著。德軍戰車乘員雖知戰鬥轟炸機擊中其車輛的機率極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後果,士氣低迷時也有受攻擊即棄車逃逸的情形。加上無防護的輜重運輸車隊非常容易在空中攻擊中受損,使補給中斷。因此部隊移防都盡量選在夜間或天候不佳時,也大幅降低德軍在西線戰略部署的機動性。

redshoulder wrote:
車長頂塔前外加鋼板見...(恕刪)


閱讀您的回文真是長知識了, 謝謝~ ^^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車尾的部份,
擋泥板固定彈簧用銅質電線繞製,尾燈追加細節,自製發煙器,自製後方牽引掛具,排氣系統修改,追加鉚釘....

...(恕刪)

此煙霧彈釋放器應懸掛五枚煙霧彈,款式從未更動過;且應安裝於車尾右側。四號戰車會將其直接安裝在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上,但此裝置自四號戰車F2型起已不再使用。




自1938年9月7日起,德國陸軍裝甲車輛開始在車尾裝置煙霧彈釋放器(Nebelkerzen-Abwurfvorrichtung, NkAV)。此裝置的彈架以彈簧夾懸掛五枚快速發煙煙霧彈(Nebelkerzen Schnellnebelkerze),各彈引信以鏈條鬆懸於彈架。製造煙幕時,車長在車內以手掣繩一次即鬆彈簧夾釋放一枚煙霧彈,彈體墜落後由鏈條扯住即擊發。煙幕可維持一百至兩百秒。



NkAV置於車尾,故煙幕亦在車尾形成,但作戰中的裝甲車輛理應面朝敵軍方向。於是車輛以NkAV釋放煙幕後,還得倒車才能進入煙幕掩蔽。這就成了NkAV的嚴重缺陷。

德軍裝甲部隊常懸吊的水桶似乎在1940年中征法之役才逐漸出現,砲塔後方置物箱在隨後展開的北非戰役開始出現並漸成為標準配備。照片中這輛1941年十月間於東線戰場的四號戰車,除具備砲塔後方置物箱外,水桶也直接以NkAV的鏈條懸吊。此舉似乎也顯示NkAV的功能並未為車輛乘員所認同,進而予以閒置。


1942年3月3日NkAV停產,而安裝於砲塔前端的電動擊發式煙霧彈投擲器Nebelkerzen-Wurfladung 1 (NbKWldg 1)則持續研發測試,直到同年10月21日才列為裝甲車輛生產線與維修廠的標準安裝項目。



但NbKWldg 1遭小口徑槍彈命中或彈片噴濺擊中就會自燃,在實戰中車輛乘員視線常為意外產生的煙幕所遮蔽。此煙霧彈投擲器於是在1943年六月停止安裝。

1944年三月起再改換為砲塔頂部內裝的近接防禦武器發射器(Nahverteidigungswaffe)。此裝置除煙霧彈外,尚可發射信號彈與人員殺傷雷。


依德國陸軍裝甲車輛煙幕產生裝置的演進過程,自1938年九月至1942年三月間從未改款過的NkAV應安裝於下列裝甲車輛的前期衍生型:一號戰車、二號戰車、捷克製38(t)戰車、三號戰車、四號戰車、三號突擊砲以及其它同時期裝甲車輛,但實際上並未全面裝設。NkAV裝置於車尾右側。此外,三號突擊砲安裝NkAV時,會再以鋼板將其包覆以防彈片噴濺擊中。






















神人在上,請受小弟一拜!
太強大了!光是改裝零件就已經讓人佩服不已!
還改裝電動組件 太厲害了!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一直以來遙控戰車都...(恕刪)

可惡,害我一邊跪一邊看完這篇
宅男也是人,何必看不起宅男
五分奉上~
五萬分一併奉上~~~
小弟投胎五百萬年也沒辦法達到這水準~~~~~
真的是神的境界了!
讚!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一直以來遙控戰車都...(恕刪)


我怎麼跪著看這篇

真厲害阿

那斧頭、鐵撬、水桶 做的真好阿
別跟豬打架,得不到好處還會弄的一身臭
hanchichuang wrote:
五分奉上~
五萬分一...(恕刪)



感謝~ ^_^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