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種四號戰車G型由中期量產型過渡至後期量產型期間在砲塔頂部進行的變更,並未見於權威參考文獻,因此無法確定是出廠已有或是現地改裝。四號戰車F2/G型以舊式砲塔設計換裝較大且較重的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位於砲塔內部的砲鎖(travel lock)原始設計結構強度不足,在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造成砲塔結構變形。所以此附加鋼板可能是貼附於對應砲鎖的位置,用以強化砲塔結構。1943年二三月間改款的G型後期量產型已藉增加砲塔裝甲厚度解決換裝戰車砲所造成的砲塔結構問題,而強化後的砲塔也使四號戰車G型得以自1943年四月再次換裝後期的標準武裝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
對應上列穿甲數據,可發現在對地攻擊機慣常的攻擊模式下,P-47的12.7 mm M2 BMG無法貫穿四號戰車A型以迄G型中期量產型的10 mm頂部裝甲。而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在近距離應可貫穿。但翼置槍砲在集火(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距離外的彈著點較為散佈,對戰車命中率與有效彈著量都是問題。此外,實心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戰車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且1944年六月後,西線戰場的四號戰車就以H型與J型為主,其頂部16-25 mm的裝甲厚度已使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無法有效貫穿,遑論P-47的12.7 mm M2 B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