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shoulder wrote:這是拖架(towi...(恕刪) 您分享的資料太棒了~不瞞您說,我參照的資料都沒有正式的中文翻譯,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說明這個部份?備用履帶的固定方式的確是作成焊死的模式,參考的是G型初期型,不過我也不肯定是否正確?您的回覆很有幫助,未來作1/35靜態模型時可以參考,非常感謝~ ^_^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F2車型沒有預備輪的設計,自己用膠板層層堆疊做出兩個預備路輪,同時製作預備輪置放空間與固定裝置...(恕刪) 有鑑於東線戰場裝甲部隊面對俄軍中/重戰車火砲效力不足的窘境,德國自1942年三月開始量產首款裝備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的四號戰車F2型,並自六月起改稱四號戰車G型。G型歷經數次小改款增加裝甲厚度,最後在1943年四月開始裝備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亦即後繼四號戰車衍生型的標準武裝。G型可謂四號戰車由初始7.5 cm KwK 37 L/24短砲管步兵支援構型演進至長砲管對戰車構型的過渡款。在車款衍生的過程中,車體構型、驅動系統、武裝等主要變更較能清楚界定,而其它細部附屬零件裝備的變化,在不斷現地改裝的情況下就可能很混雜。四號戰車攜行備用路輪始於G型,但款式在G型生產的中後期才定型。F1/F2型原本不具備用路輪(上一),但後來亦有現地以固定桿加裝的形式(下五)。備用路輪即使成為G型的標準配備,其安裝形式也曾歷經連串變更。初期有每箱三輪或每箱兩輪附帶固定桿一輪的形式。而後定型為每箱兩輪,箱壁斜削的標準款式。G型之後的H型、J型又將備用路輪箱壁提高,以便在兩壁安裝備用路輪固定桿,使其不致在崎嶇地形越野時移位掉落。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原本是想做成沙褐色,但老婆覺得德軍灰比較帥,只好從善如流了......(恕刪) 樓主的備用路輪箱屬於箱壁提高、具橫跨兩輪固定桿的後期款式。因此這輛四號戰車F2型應已在戰場存活一年以上,抑或在1943年下半年之後修復回役,才有現地加裝此種後期備用路輪箱的機會。這時間點也與1943年三月後才開始現地加裝的裝甲側裙(Schürzen)相符。然而德國陸軍總部在1943年2月18日已頒佈三色迷彩規範:暗黃底色上噴塗橄欖綠及紅棕色斑點或條紋。在1943年下半年的時間點尚維持鐵灰色塗裝似乎頗突兀。
redshoulder wrote:德國陸軍總部在1943年2月18日已頒佈三色迷彩規範:暗黃底色上噴塗橄欖綠及紅棕色斑點或條紋。在1943年下半年的時間點尚維持鐵灰色塗裝似乎頗突兀。 小弟考證並不嚴謹(或是說根本沒考證,只是參考了一些資料而已)~ ^^"這輛四號的很多地方其實是綜合了很多型號的特徵混合而成,您提供的資料非常有參考價值,確實塗裝上原本也有考慮三色迷彩,甚至考慮防磁紋,但最終還是把她當成玩具做了簡單的鐵灰塗裝... XD
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確實塗裝上原本也有考慮三色迷彩,甚至考慮防磁紋,但最終還是把她當成玩具做了簡單的鐵灰塗裝... XD...(恕刪) 防磁塗裝是1944年前九個月的制式標準,不過只要車體存活夠久就有現地塗裝的機會。照片中的三號戰車N型量產期間與四號戰車G型相當,且皆在防磁塗裝制定前數月就已結束生產。照片攝於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