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

飛虎隊徽章

舉世習知的「飛虎隊」(Flying Tigers),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為航空委員會顧問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所籌組。AVG下轄三支中隊,自1941年12月20日開始運作至1942年7月4日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為止。

AVG裝備的Curtiss Tomahawk Mk. IIb (等同於P-40C)簡化版除了醒目的鯊嘴塗裝、中隊徽與中隊色帶、戰術編號及戰功標誌外,不做額外裝飾。隊員飛行外套也無任何點綴,僅三中隊「地獄天使」(Hell’s Angels)慣常以紅色裸女中隊徽印在外套左胸位置。隊員所著飛行外套為國民政府購置配發的海軍用M422a,即名聞遐邇的G1飛行外套前身。M422a在1941年10月1日由美國海軍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簡稱BuAer)定名。







1942年初,由長駐美國的外交部長暨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之兄宋子文主導,設於紐約依循租借法案採購國民政府軍備的中國國防供應公司(China Defense Supplies, Inc.)邀請迪士尼(The Walt Disney Studios)為AVG設計隊徽。任職於迪士尼的漫畫家Roy Williams (1907-1976)以「具有飛翼的老虎飛越代表勝利的V」作為設計構想獲採用。



此飛虎隊徽從而貼於機身(常捨去V字),但此時AVG也即將解編而由美國陸軍接收。










第23戰鬥機大隊為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簡稱CATF)的主體,由回役的陳納德准將指揮,隸屬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第十航空軍。該大隊下轄的第74、75、76戰鬥機中隊分別由AVG的三支中隊編成,亦承襲AVG的飛虎隊名號及鯊嘴塗裝,直到今日。

1942年7月4日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AVG時即以原飛虎隊徽為本,將老虎加上摜破青天白日徽、撕裂日章旗的額外描繪,並為其戴上山姆大叔的帽子,以示飛虎隊已轄屬美軍。此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人員著陸軍制式A2飛行外套,但回復軍職的前飛虎隊員仍留用海軍制式M422a飛行外套。









1942年10月18日CATF參謀長Merian Caldwell Cooper上校再邀請迪士尼為第23戰鬥機大隊設計隊徽。Roy Williams以「天藍色盾徽中具飛翼的老虎伴隨金黃色閃電往下撲擊」作為設計構想,獲得採用。此徽章直到今日仍由美國空軍第23聯隊持續使用。








1943年3月19日CATF解編,並用以擴編為第十四航空軍,由晉升為少將的陳納德指揮,負責中國戰場航空作戰。第十四航空軍司令部的Howard M. Arnegard士官(左)以「藍色背景中具有飛翼的老虎在美國陸軍星徽之下」設計獲採用為該航空軍徽章。







1943年三月間,中華民國空軍派赴美國受訓飛行員中的十二名由陳納德少將指派加入第23戰鬥機大隊的三支中隊,每中隊四名。號稱最後的飛虎隊員陳炳靖(1918-2022)以准尉階結業後即派赴該大隊第75戰鬥機中隊,而其飛行外套胸章就是美國陸軍第23戰鬥機大隊隊徽。依美國陸軍服儀規範,若無中隊徽章,則大隊徽章佩於左胸;若同時佩掛中隊徽章與大隊徽章,則前者在左胸、後者在右胸。


因此下列徽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後承襲的飛虎隊相關部隊主要使用者。據說當時中國人普遍認為虎頭朝外指驅散惡靈(日軍)、虎頭朝內指補氣養元。
飛虎隊104號P-40E補充機

2015年中華民國空軍慶祝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推出的104號Curtiss P-40E Warhawk全尺寸模型機採用青天白日徽、三色迷彩以及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AVG)「飛虎隊」二中隊藍色中隊識別帶。



此架P-40E為1942年春季飛虎隊由西北非地區美國陸軍航空隊現役接收的補充機,具美國陸軍航空隊制式橄欖褐(olive drab)單色塗裝,但不具中隊識別帶。P-40E補充機返抵中國後即以現地深綠色塗料將機身的圓形美軍國徽(此時白星中央有紅點)塗覆,並將主翼的美軍國徽改為青天白日徽,但一部份飛機主翼下方的U.S. ARMY字樣仍予保留。



這架飛虎隊後期104號P-40E補充機在1942年夏季移交予接掌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並由該大隊第76戰鬥機中隊初任及繼任中隊長Edward Franklin Rector (1916-2001)少校及Bruce Keener Holloway (1912-1999)少校所使用。該機移交予美軍後即塗覆青天白日徽,於左翼上方及右翼下方附加美軍國徽,並因地制宜在橄欖褐底色上以暗綠色塊作雙色帶狀迷彩、附加第76戰鬥機中隊藍色機身識別帶。然而原有的鯊嘴塗裝與機身飛虎隊圖騰仍維持不變。


全尺寸模型機的三色迷彩塗裝與史實不符。或許是因飛虎隊操作的Tomahawk Mk. IIb簡化版採英國皇家空軍暗土及暗綠雙色帶狀迷彩塗裝的既定印象使然,或是將當年橄欖褐塗料的褪色問題以及現地深綠色塗料塗覆美軍徽誌造成的補丁色差誤為三色迷彩,又或者與後續接收飛虎隊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已改換美軍國徽)因地制宜的橄欖褐及暗綠雙色帶狀迷彩塗裝有所混淆。

在此之後,第23戰鬥機大隊的104號P-40E顯現不同的外觀特徵,包括座艙罩前擋頂部不具後視鏡、發動機排氣管為後期魚尾構型、鯊嘴造形不同。可能是原機翻修後重新塗裝,亦可能是另一機體。


參見中國戰場的Tomahawk/P-40系列塗裝
Curtiss P-40 Warhawk的線型天線

Curtiss P-40 Warhawk的高頻(HF)無線電機通常由垂直尾翼前緣拉三條天線,分別連接座艙後方機脊處以及兩主翼端。




線型天線在解析度不佳的歷史相片中難以察覺,通常可由天線連結於機體處的結構與絕緣礙子分辨其存在與否。



此外英國皇家空軍亦將敵我識別(IFF)裝置的線型天線設於後段機身左右兩舷,連接左右水平尾翼端。



系列衍生型於P-40E量產後期起開始安裝特高頻(VHF)無線電機,天線亦相應改為桅桿式,可現地改裝。


由於P-40系列廣泛用以外銷或軍事援助,各使用國裝設的無線電機常以現地能供應或取得者為主,並無一致型號。而現地裝設或改換為特高頻無線電機並非難事,尤見於英國皇家空軍操作的Tomahawk早期衍生型。


與特高頻無線電相比,高頻無線電的設備較大較重、通訊品質亦較差,但通訊距離卻遠較特高頻無線電為長。因此幅員廣袤的中緬印與太平洋戰場反而偏愛高頻無線電。
Tomahawk Mk. IIb飛虎隊塗裝可飛復原機



這架可飛復原機是美軍序號41-13390的Curtiss P-40C Warhawk,生產時指派為英國皇家空軍Tomahawk Mk. IIb,賦予英軍序號AH935。但1941年三月製造完成後並未遞交英國,而在同年九月轉軍援蘇聯、翌年二月遞交駐防俄羅斯北境莫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區域的蘇聯空軍第147戰鬥航空團。該機Curtiss廠生產編號為16194,故賦予機體編號194。第147戰鬥航空團於1942年3月7日晉級改稱第20親衛戰鬥航空團。

蓄意空中撞擊摧毀敵機是蘇聯空軍飛行員的戰術之一。1942年4月8日第20親衛戰鬥航空團赫洛比斯托夫(Алексей Хлобыстов)中尉駕戰術編號58之Tomahawk Mk. IIb,號稱以主翼端先後撞擊摧毀德國空軍一架Messerschmitt Bf 110及一架Messerschmitt Bf 109後安全返航。同年5月14日他再度宣稱以空戰受損的Tomahawk座機撞擊摧毀一架Bf 109。赫洛比斯托夫後晉升上尉,1943年12月13日於偵察任務中陣亡。生涯總計執行335次戰鬥任務,戰績宣稱自力擊落六架(其中三架為蓄意空中撞擊摧毀)、協同擊落卅三架。




本機戰術編號53,1942年9月27日於莫曼斯克以南與德國空軍第五戰鬥機聯隊Bf 109 F機群空戰中因滑油箱遭命中而以機腹迫降。1993年間經衛星影像發現迫降處大致完好的機體,拆解後由直升機載運至英國進行組裝復原,1998年九月復飛。

本機原塗裝雖因棄置荒郊五十載而大幅剝落,但仍可見美軍、英軍、蘇軍國徽相繼塗覆的痕跡。殘骸上白五角星中央附加紅點的美軍國徽以及主翼底部U.S. ARMY字樣的存在,顯示該機應曾列為美軍裝備,但卻未見於官方紀錄。這與原塗裝習習相關。由歷史相片可知同時期同一戰鬥航空團赫洛比斯托夫中尉的58號Tomahawk Mk. IIb具白色螺旋槳轂,機身具當時英國皇家空軍陸基軍用機的制式雙色迷彩,並在約五成左右的暗土色區塊以白色噴塗作為雪地迷彩。本機若由英國訂單轉移,則塗裝應與58號機類同;若為美軍裝備轉移,則應為美軍制式橄欖褐(olive drab)單色塗裝。詳見中國戰場的Tomahawk/P-40系列塗裝。此外,本機殘骸主翼端有修復痕跡,可能亦曾在空戰中進行蓄意空中撞擊。

本機現由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埃弗里特(Everett)的Flying Heritage & Combat Armor Museum典藏展示,民用航空器登錄碼N2689,採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序號P-8194之一中隊七號機塗裝。



相片來源:Kookiemonz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