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liang wrote:
因為有個要上小一的小...(恕刪)
用以下關鍵字去 google 圖片搜尋..就可以看到許多國外的活動照片..
3d printer kids education
使用的軟體..
3d printer kids Software
在國內...看能不能帶小朋友去參加臉書上社團的活動........

一切隨風去 wrote:
高端更多的涉及的是材料科學,比如大陸說的列印飛機鈦合金組件,很多人都想當然的認為跟列印塑膠的東西一樣是疊加增材的方式,如果這樣打出的東西完全就沒意義了。
這部份,我不敢這麼確定。目前知道可以生產3d列印"金屬"的技術,歐洲有七家,大陸有兩家,美國0,日本不知。資料來源3D Printing – I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 Longer America’s Thing?
3d疊加增材列印金屬的好處是,可以作微結構,減輕重量,但維持強度。當然缺點也很多,但不失是一個可研發的方向。
大陸瘋3D列印有很多原因,除了硬體發達,外國人,海龜派也是影響很大。如上海新車間就是由台灣人,華僑創立的。大陸人對新的事物是很願意吸收的。這點台灣的環境就差多了。
bazinewbie wrote:
這部份,我不敢這麼確定。目前知道可以生產3d列印"金屬"的技術,歐洲有七家,大陸有兩家,美國0,日本不知。資料來源3D Printing – I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 Longer America』s Thing?
3d疊加增材列印金屬的好處是,可以作微結構,減輕重量,但維持強度。當然缺點也很多,但不失是一個可研發的方向。
大陸瘋3D列印有很多原因,除了硬體發達,外國人,海龜派也是影響很大。如上海新車間就是由台灣人,華僑創立的。大陸人對新的事物是很願意吸收的。這點台灣的環境就差多了。.(恕刪)
這點你說對了一半,大陸從二十年前就研究3D列印了,列印「金屬」跟列印塑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下面這段是我了解到的關於大陸的3D列印飛機鈦合金組件的部分知識,是截取的討論,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
qz區熔法拉單晶硅懂不?
這個方案就是和那個差不多,和粉末冶金差距很大。
粉末冶金需要將粉末填入模具,然後燒融,這裡有個問題是粉末的空隙,造成填入模具的金屬體積小於模具空間,因此會有較大的誤差,砂眼之類。強度也上不去。
激光3D技術利用金屬粉末僅僅是因為這個東西容易融化也容易控制用量。
實際的過程是粉末-金屬液-金屬單晶。
而粉末在這裡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換成一根鈦棒一點一點融進去也是可以的,這是太蛋疼了,但是qz拉單晶硅就是用一個多晶硅棒作原料的。
這個技術的難度是金屬單晶晶體的定向增量生長,也就是讓單晶面張單晶的控制問題。
這個出來就是單晶,別看是個骨架也是單晶的。金屬單晶裡面其實還是應該有應力的,我們拉單晶硅的時候,硅棒也要做退火處理,不過相對金屬鍛件的應力而言,熱處理的難度應該是低N個難度。
從其公布的后處理過程看,僅有簡單的熱處理,之後就是表面精加工了。這個能剩了N多工序工時的。
你要知道,這個技術是師昌緒他們80年代初就開搞的,已經30年了
80年代初,在他的倡導下,中科院金屬所建立了大功率激光器和高速氣體霧化急冷金屬粉末技術和裝置。
區熔法拉單晶硅
上面是原料多晶硅棒
中間是高頻交流線圈用於加熱,高中物理講過。
下面是成型的單晶硅棒。上端就是液態的熔融態的硅。從上面的原料棒上融下來,靠自身張力在下面聚集,冷卻后在下層的單晶基礎上繼續長出單晶。
只有一個方向的控制余度,利用控制溫度和線圈上下的速度調節硅棒的粗細。
換做激光3D鈦合金
上面是金屬粉末供應口
中間是激光加熱區
下端是已經成型的單晶飛機骨架。
這個應該控制在很小的極度上,有3個方向,激光強度,進料速度等多重控制相。
晶體增長這個很簡單,飽和食鹽水出單晶食鹽是怎麼形成的?金屬晶體也是這樣形成的。也就是在原有的已經晶面上繼續張就是了。就這麼簡單,自己搜索下直拉法生產單晶硅,就是那樣。
由於我不是學凝聚態的,僅學過一些金屬相圖。馬氏體和奧氏體是α相的鐵和8面鐵含碳的合金。控制降溫速度和含碳量來控制。而鋼合金一般呈多晶態。強度不會太高。
單晶態是沒有所謂各種相的。應該是緻密排列,否則就會出現各種位錯,比如肖脫基位錯等等,之後位錯會在已經形成單晶的結構中擴散。這個需要在加工中通過溫度速度來控制避免產生。
金屬做成小珠,意義就是越小的珠越容易形成一個單晶,而想做成大單晶成功率就低了。而且球形不太容易形成位錯,然後將這些球膠合起來形成強度較大的整體。
如果能直接長出大單晶呢?那就更簡單了。就這樣。
激光3D的要點,一是合金的凝聚遠比單一金屬複雜的多,如何控制?其次多種金屬粉末態混合,如何保證當前被熔融的部分合金比例與默認值一致。這兩個才是核心問題,其餘的技術,即使在我看來也是很簡單的,至少在理論上很簡單,很多也早就工業化了的。拉單晶硅6、70年代就工業化了。3D控制,這個也不難。激光,呃,兔子說自己第二美帝都不敢說自己第一。因此在80年代,施老就開始組建這個項目了。這個是很順理成章的。
現有的商用列印技術,也只能做到塑料列印,然後稍微加熱凝固。或者噴金屬粉末,然後進爐子燒,成型,根本成不了單晶,強度最多打幾發子彈就碎了,這種實際上是沒有工業意義的。至於列印細胞,同樣需要解決細胞結合的問題,別的都好說。
但是商用列印技術上更趨近於精密加工,而激光3D基本上屬於凝聚態的範疇。
目測是6寸單晶棒,尾部沒有位錯螺旋線,應該是比較完美的單晶。這就是一個單晶。
我還見過連續加料的60寸還是多少單晶棒。一人粗。找不到圖了。
生產單晶根本沒有啥稀罕的,
如圖
生產出來的硅棒就這麼扔在木頭架子上晾著。
其實,這裡面的第二根收尾的時候拉斷了,這樣的尾巴,幾乎肯定會產生很多位錯螺旋線,最後怎麼也要砍掉20~30公分回爐重新練。當然斷尾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當然金屬單晶的過程會更複雜些,這裡面估計就是機密了。
geneliang wrote:
抱歉,我沒有找到那個...(恕刪)
那個算是..
這個也不錯..網頁版..簡單易用的真3D繪圖....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KCaenAGeK_Q
https://tinkercad.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