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16 German Jagdpanzer Elefant 象式重驅逐戰車 full option 坦克遙控版 分享

精緻的模型...
crazydiamondc wrote:
德國坦克比較有維修機會
你會看到 虎一 虎王 甚至 t34 kv 坦克裝甲上有彈痕
可是雪曼就很少
我記得之前要做 雪曼的坦克的時候 想參考些 戰損的版本
發現 基本上很少戰損雪曼
只有戰毀雪曼~~~~
所以 如果要做雪曼 基本上不需要太多舊化 因為 沒有彈痕累累的活雪曼~...(恕刪)

美國陸軍第三裝甲師編制232輛M4 Sherman中戰車,自諾曼第登陸至終戰總計648輛因戰損過鉅無法修復而塗銷、700輛戰損回收修復後再復役。即使工業力強如美國之流,戰車戰損也得回收修復。




redshoulder wrote:
美國陸軍第三裝甲師編...(恕刪)


我所謂維修 是指 重坦上戰場還可以扛砲彈 所以車身通常都會有砲痕
雪曼面對其他戰車 除非不是直接命中 不然通常就炸了

雪曼戰車較高的車身外型使其較不易躲藏,裝甲過薄導致易遭德軍火砲擊穿,也有遭一砲擊毀兩輛或隔房擊殺的戰例。早期型的M4其傳動系統裸露在車體主裝甲前方,遭到攻擊會讓整輛車失去動力。雪曼戰車在西線被擊中後容易燃燒甚至爆炸,因而被戰後美軍起諢號為「朗森」(因朗森為德國打火機品牌,其廣告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德軍也因此戲稱其為「湯米烤肉爐」(20世紀初的德國人習慣戲稱英國人為「湯米」)。有觀點認為這是由於雪曼採用汽油機的原故。據英國第二作戰研究處的報告,諾曼第戰役後82%的被擊毀雪曼戰車會燒毀,而同樣的德國四號、豹式和虎式一旦被擊穿,起火的概率也能達到82%、63%和80%,,但其實是該戰車中彈後乘員仍有一半生存律,遠比德國的10%為高,由於倖存者偏差,沒了沈默當好評的機會,倖存者自然會大駡該戰車不行。這亦與豹式、虎式在當時屬重戰車有關,盟軍需以更多的砲彈命中才能將其擊穿,而不是因為其汽油機容易著火;反過來其火砲卻可以在較遠距離上一砲擊穿各種盟軍戰車並引發火災,迫使美方開發出大幅增強裝甲的M4改版「Jumbo」戰車。也有許多人將起火原因推卸給彈藥架(後因此部分改裝了濕式彈藥架,即加裝水套),但又有說法認為雪曼戰車引擎室設計不良才是主因
crazydiamondc wrote:
我所謂維修 是指 重坦上戰場還可以扛砲彈 所以車身通常都會有砲痕
雪曼面對其他戰車 除非不是直接命中 不然通常就炸了
雪曼戰車較高的車身外型使其較不易躲藏,裝甲過薄導致易遭德軍火砲擊穿,也有遭一砲擊毀兩輛或隔房擊殺的戰例。早期型的M4其傳動系統裸露在車體主裝甲前方,遭到攻擊會讓整輛車失去動力。雪曼戰車在西線被擊中後容易燃燒甚至爆炸,因而被戰後美軍起諢號為「朗森」(因朗森為德國打火機品牌,其廣告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德軍也因此戲稱其為「湯米烤肉爐」(20世紀初的德國人習慣戲稱英國人為「湯米」)。有觀點認為這是由於雪曼採用汽油機的原故。據英國第二作戰研究處的報告,諾曼第戰役後82%的被擊毀雪曼戰車會燒毀,而同樣的德國四號、豹式和虎式一旦被擊穿,起火的概率也能達到82%、63%和80%,,但其實是該戰車中彈後乘員仍有一半生存律,遠比德國的10%為高,由於倖存者偏差,沒了沈默當好評的機會,倖存者自然會大駡該戰車不行。這亦與豹式、虎式在當時屬重戰車有關,盟軍需以更多的砲彈命中才能將其擊穿,而不是因為其汽油機容易著火;反過來其火砲卻可以在較遠距離上一砲擊穿各種盟軍戰車並引發火災,迫使美方開發出大幅增強裝甲的M4改版「Jumbo」戰車。也有許多人將起火原因推卸給彈藥架(後因此部分改裝了濕式彈藥架,即加裝水套),但又有說法認為雪曼戰車引擎室設計不良才是主因

盟軍M4 Sherman中戰車遭敵砲火攻擊而焚毀的比例在前期於北非、義大利戰場為83.5%、在後期於歐洲戰場為61.4%,全期平均65.1%。焚毀戰車組員平均有半數以上得以全身而退。焚毀比例顯著下降,歸功於1944年初始行改換的車內彈藥貯放位置與溼貯法(wet storage)。


此數據是根據戰場遺留的戰車殘骸與受損模式盤點估算,屬戰鬥結束後數日內的結果。德軍在戰鬥中習於持續射擊敵戰車至起火為止,確保業已擊毀且難以回收修復,這在戰鬥結束後盤點過程中無法分辨。而推進藥焚燒進而誘爆需要時間,即使最終砲塔因誘爆掀飛,受損戰車的乘員在此前仍有機會棄車逃生。

以同樣方式盤點德軍在西線戰場遺留戰車殘骸,可歸納德軍戰車戰鬥損失半數屬於非敵火造成的故障、戰車乘員心理壓力過大而棄車、戰損自行破壞,顯示德軍長期處於防禦態勢,難以回收修復受損戰車。以遭敵砲火攻擊而焚毀比例而言,三號戰車、四號戰車與衍生突擊砲合計34%、豹式戰車為40%、虎式戰車則因數量過少無從估算。

至於蘇聯戰車,根據蘇聯戰車乘員的實戰經驗,T-34-76遠比軍援的M4A2更易焚毀,主因為燃油箱位置與設計不佳。
crazydiamondc wrote:
雪曼戰車在西線被擊中後容易燃燒甚至爆炸,因而被戰後美軍起諢號為「朗森」(因朗森為德國打火機品牌,其廣告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德軍也因此戲稱其為「湯米烤肉爐」(20世紀初的德國人習慣戲稱英國人為「湯米」)。有觀點認為這是由於雪曼採用汽油機的原故。...(恕刪)

Ronson打火機是1897年創立的美國品牌。英國人將M4 Sherman中戰車冠以Ronson諢號,據稱取其廣告詞lights first every time,比喻易於起火。歷年Ronson打火機廣告最接近此語的是1927年廣告標語lights every time。


Tommy cooker則是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配發予單兵的固態酒精攜帶式爐具,以功用差著稱。故將戰車冠以此諢號應也是英國人所為。但此諢號泛指英美戰車,而非針對M4;先是用以形容英軍Valentine步兵戰車內部的高熱,之後才引伸為起火燃燒。


至於M4因使用汽油所以易於起火燃燒,這是全然的誤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中,日本全系列戰車以及蘇聯T-34、KV等所有中型及重型戰車使用柴油,德、英、美、法全系列量產戰車皆使用汽油;其中僅有美國M4A2 (由英國陸軍及美國陸戰隊使用,並軍援蘇聯)以及衍生的M10 Wolverine驅逐戰車、美國M4A6 (僅生產75輛)、英國Valentine步兵戰車是例外。

這是因爲若要維持相同的馬力輸出等級,以當時工業技術造出的柴油發動機會比汽油發動機大且重,妥善性亦不佳,不利於戰車使用。再加上燃燒效率、海陸軍種間油品戰略分配考量使然。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