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kajo wrote:這網頁似乎有稍作說明...(恕刪) 雙座Northrop F-5F Tiger II移除機首右側一門20 mm M39A2機砲以騰出空間予航電系統,右側的「空砲管」保留作為航電艙散熱進氣口,並非裝設假機砲作為配平之用。F-5系列機首空間狹隘,航電系統升級通常就得移除機砲。例如泰國空軍在2020年推出的航電升級版Super Tigris單座F-5TH及雙座F-5THF皆移除一門機砲。因此單座F-5TH的機鼻與F-5F構型類似,右側「空砲管」作為航電艙散熱進氣口。雙座F-5THF則不具機砲,故將左側「空砲管」取消,但右側原有的航電艙散熱進氣口依然保留。
ec29 wrote:當年美國諾斯羅普公司(Northrop Aircraft Division)陸續發展出T-38、F-5A/B虎式戰機後,大幅改良性能,成功研製F-5E新型戰機 因軍援開發中國家的屬性,Northrop F-5A/B命名為Freedom Fighter (自由鬥士)。1965年七月下旬美國空軍自軍援批次抽調十二架F-5A,加裝空中加油管、駕駛艙及發動機艙底部裝甲等裝備後稱為F-5C,自1965年十月下旬派赴越南進行為期四個半月的Skoshi Tiger計畫。此計畫續以暫編實戰部隊進行戰術運用,藉低強度(邊和)至高強度(峴港)越南戰場地域實戰測試,評估F-5的對地密接支援與局部空優確保能力。雖然各階段評估顯示F-5妥善率優於既有密接支援用途的North American F-100 Super Sabre以及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II,作戰效能亦不差,但攜彈量及作戰半徑皆不如,僅能作為輔助而無法完全取代。最終美國空軍在1967年四月將實戰測試所餘的F-5A/C拆除空中加油管後全數移交予南越空軍,轉而採購Ling-Temco-Vought A-7 Corsair II。基於這段歷史,Northrop在1972年推出的改良型F-5E/F即因Skoshi Tiger計畫而改以Tiger為名;但因五〇年代中葉已有Grumman F11F/F-11 Tiger艦載戰鬥機服役,故稱為Tiger II。Skoshi Tiger為洋涇濱日文「少し虎」(一點點老虎)。但少し為不可數冠詞,無法與可數名詞配對,純屬洋人的東洋風瞎拼。原意應是指幼虎(小さ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