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式戰 Ki-44 鍾馗

nocar wrote: 而且有些現代戰機是追求滾動性而主觀會朝不穩定設計處理,主要靠電腦去控制平衡
那這樣模型機不也跟著不穩定嗎?(像F-22)還是製作時會考慮做的比較符合穩定性的空力取向?(好比機翼大一點攻角小一點這種0...(恕刪)

不用煩惱太多。根據流體力學理論,縮小尺寸模型與實機至少要有匹配的雷諾數(Reynold’s number)才會有等同的飛行特性。一般縮小尺寸的遙控模型飛機,其實是在遠落於實機飛行包絡線之外的極度失速狀態下飛行,也無法體現實機的飛行特性。

之前寫的附錄一下:

無因次的雷諾數定義為:

雷諾數 = [流體慣性力] / [流體粘滯力] = 
[流體密度] x [流體與機體相對速度] x [機體特徵長度] / [流體動態粘滯係數]

若模型機與實機為1:10尺寸,要模擬實機於次音速500 km/h巡航的飛行特性,有下列幾種方式:

• 將模型機飛行速度提高十倍。若空氣介質不變,則模型機必須以5000 km/h速度飛行。然而這已是四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飛行特性與次音速實機截然不同。而且螺旋槳推進理當達不到此速度、機體也應該在穿音速的限界附近就解體了。
• 將流體密度提高十倍。實際的作法是將模型機置放於十大氣壓的壓力風洞中測試;或將模型機置放於比空氣密度高千倍的水中,推動水流以5 km/h流過機體(設若水的動態粘滯係數與空氣相同)。
• 將流體動態粘滯係數提高十倍。動態粘滯係數為速度的函數,並非常數。此種介質應不易找到。

換句話說,若1:10模型機以100 km/h飛行,則約略等同於實機以10 km/h飛行。這是遠遠落於飛行包絡線外的失速狀態。

除雷諾數以外,尚有多種無因次係數必須相當才能以模型機真實模擬實機的飛行特性。因此在電腦輔助計算流體力學實用化之前,飛機設計師所需的知識、累積的經驗、付出的苦勞與承受的壓力可以想見。歷史上的知名飛機設計師確實有一套,也值得尊敬。
Scott-pan wrote: 的確,這架似乎戰功不多的樣子,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除了1941年12月試驗飛行47中隊部署在越南的西貢之外,並沒有太多的作戰機會。在1942年,這種很具潛力的截擊機也只生產了131架,加上1940-1941年的產量一共140架,跟沒有基本上沒啥區別。到了美軍開始空襲當時處於所謂「滿洲國」境內的鞍山鋼鐵廠時,Ki-44才得到一點表現機會。...(恕刪)

中島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自登場起就一直找不到定位,直到大戰末期才在本土防空發揮所長。一型(キ44-I)因航程短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長距離侵攻派不上用場,加上運動性遠遜於當時日本陸海軍主流戰鬥機,因此直到1942年二月才勉強為日本帝國陸軍制式採用。換裝發動機大幅提升航距、極速與爬升率的二型(キ44-II)在1942年夏推出,而此時配備二式單戰「鍾馗」進行實戰測試的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卻因同年4月18日杜立德空襲之故,因機型適於防空而調回日本本土。日本陸軍雖採用二式單戰「鍾馗」二型,但亦同時開始量產三式戰「飛燕」(キ61)及一式戰「隼」二型(キ43-II),產量因而受限,也大多部署於中國戰場。1944年九月後,前線部署的二式單戰「鍾馗」就漸為各項性能都較優越的四式戰「疾風」所取代,轉為本土防空之用。

然而部署於中國戰場的飛行第八五戰隊二中隊中隊長若松幸禧少佐就善用二式單戰「鍾馗」的高速及爬升率,在1943年7月24日至1944年九月換裝四式戰為止,以一擊離脫戰法宣稱擊落十三架敵機,成為二式單戰首席空戰王牌,也因座機的紅色螺旋槳轂而成為國民政府懸賞兩萬銀圓的「赤鼻王牌」(Red Nose Ace)。



若松少佐在1944年12月18日美軍B-29漢口大空襲中於湖北武昌陣亡時,已宣稱擊落十八架敵機,其中九架為P-51B/C。相對而言,德國空軍擊落九架以上各系列P-51的也僅有六人,其中曾任I./JG 4大隊長的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Wilhelm Steinmann少校以擊落十一架P-51居首,佔其生涯戰績的四分之一。
樓主請問比較推薦新手做哪種的?
Scott-pan wrote:
應該說,這架飛機看起...(恕刪)

Scott-pan wrote:
應該說,這架飛機看起...(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