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ar wrote: 而且有些現代戰機是追求滾動性而主觀會朝不穩定設計處理,主要靠電腦去控制平衡
那這樣模型機不也跟著不穩定嗎?(像F-22)還是製作時會考慮做的比較符合穩定性的空力取向?(好比機翼大一點攻角小一點這種0...(恕刪)
不用煩惱太多。根據流體力學理論,縮小尺寸模型與實機至少要有匹配的雷諾數(Reynold’s number)才會有等同的飛行特性。一般縮小尺寸的遙控模型飛機,其實是在遠落於實機飛行包絡線之外的極度失速狀態下飛行,也無法體現實機的飛行特性。
之前寫的附錄一下:
無因次的雷諾數定義為:
雷諾數 = [流體慣性力] / [流體粘滯力] =
[流體密度] x [流體與機體相對速度] x [機體特徵長度] / [流體動態粘滯係數]
若模型機與實機為1:10尺寸,要模擬實機於次音速500 km/h巡航的飛行特性,有下列幾種方式:
• 將模型機飛行速度提高十倍。若空氣介質不變,則模型機必須以5000 km/h速度飛行。然而這已是四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飛行特性與次音速實機截然不同。而且螺旋槳推進理當達不到此速度、機體也應該在穿音速的限界附近就解體了。
• 將流體密度提高十倍。實際的作法是將模型機置放於十大氣壓的壓力風洞中測試;或將模型機置放於比空氣密度高千倍的水中,推動水流以5 km/h流過機體(設若水的動態粘滯係數與空氣相同)。
• 將流體動態粘滯係數提高十倍。動態粘滯係數為速度的函數,並非常數。此種介質應不易找到。
換句話說,若1:10模型機以100 km/h飛行,則約略等同於實機以10 km/h飛行。這是遠遠落於飛行包絡線外的失速狀態。
除雷諾數以外,尚有多種無因次係數必須相當才能以模型機真實模擬實機的飛行特性。因此在電腦輔助計算流體力學實用化之前,飛機設計師所需的知識、累積的經驗、付出的苦勞與承受的壓力可以想見。歷史上的知名飛機設計師確實有一套,也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