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把玩具變模型 - 做得很逼真的 1:18 二戰納粹豹型坦克

顯然碰到二戰戰車行家. 要是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在六年前寫的一篇戰車博物館遊記. 有兩百多張實體照. 那裡面提到有一輌德國豹型戰車, 在60年後從波蘭的一條河流裡撈起, 花了2 百萬美元運到美國重建, 並且能夠行駛. 他們找到原始設計藍圖, 把所有的零組件都依照原始規格重新打造複製. 這輛車就存放在我參觀的這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戰車博物館.

這部戰車重建的過程還被 Discovery 頻道拍成紀錄片.

記得當時我還問導覽員為什麼納粹德國後期的戰車都有凹槽一樣的外表. 他告訴我那是防止磁性炸藥的非金屬附加保護層.

不過很可惜這家博物館因為不堪虧損已經關閉, 據說裡面 250 多輛私人珍藏的戰車也都全部拍賣掉.










好強!
欣賞每張舊化照片,都是一種享受....
希望能有更詳細的舊化工序步驟....
Rich
比起其他網路上模型上漆的達人老師影片
我想版主已達指導教授以上等級

大嘴盧魚 wrote:
這年頭好像已經沒有...(恕刪)


阿娘為~~~

我老婆早上起來問我為何在床上跪著看手機,

我跟娘子回覆說網路裡有神快拜.

送上滿分了,還是跪著按下去的.
大嘴盧魚 wrote: 要是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在六年前寫的一篇戰車博物館遊記. 有兩百多張實體照. 那裡面提到有一輌德國豹型戰車, 在60年後從波蘭的一條河流裡撈起, 花了2 百萬美元運到美國重建, 並且能夠行駛. 他們找到原始設計藍圖, 把所有的零組件都依照原始規格重新打造複製. 這輛車就存放在我參觀的這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戰車博物館. 
這部戰車重建的過程還被 Discovery 頻道拍成紀錄片.
記得當時我還問導覽員為什麼納粹德國後期的戰車都有凹槽一樣的外表. 他告訴我那是防止磁性炸藥的非金屬附加保護層....(恕刪)

已故的Jacques Littlefield收藏復原的這輛豹式戰車A型初期量產型,咸信原隸屬於德國國防軍第十六裝甲師戰車二團。

1944年4月4日德國南方集團軍改稱北烏克蘭集團軍;同年9月23日再改稱A集團軍。隸屬此集團軍第四裝甲軍團的第十六裝甲師在1944年8月1日移防,參與抗擊蘇聯第一烏克蘭方面軍在波蘭中部維斯瓦(Vistula)河畔巴拉諾夫-桑多米爾斯基(Baranów-Sandomierz)地區所建立的橋頭堡。同年10月16日第十六裝甲師由第四裝甲軍團抽離,前往該橋頭堡西北方九十公里的凱爾采(Kielce)進行整補。1945年1月12日,蘇聯以朱可夫(Georgy Zhukov)元帥的第一白俄羅斯方面軍及科涅夫(Ivan Konev)元帥的第一烏克蘭方面軍發起大規模冬季攻勢維斯瓦河-奧德河(Vistula-Oder)會戰。會戰發起後三天,蘇聯第一烏克蘭方面軍就已突破德國第四裝甲軍團防線,直抵黑尼達(Czarna Nida)河,隨後佔領凱爾采。

這輛第十六裝甲師戰車二團的豹式戰車,據信就是在1945年一月中旬凱爾采戰役期間,於凱爾采南方十四公里的莫拉維察(Morawica)陷入黑尼達河,隨後由乘組員引爆7.5 cm戰車砲彈破壞砲塔後棄置。殘骸直到1990年11月16日才由河中拖起回收,輾轉數手後由Littlefield購得。

原車砲塔因損毀嚴重所以全部重建。車體左側則有三根謎樣的短柱,全然不見於歷史文獻照片,且此短柱在車體右側並不存在。這三根短柱在復原時已全部拆除。


這三根謎樣的短柱據臆測可能是作為掛載火箭發射器(Nebelwerfer)、戰鬥浮橋或新式裝甲側裙之類的實驗性用途,當然也極可能只是拾荒者的傑作而已。這些臆測中,掛載火箭發射器者亦有先例。德軍自1940年末就已將Sd.Kfz. 251半履帶車或虜獲戰車改裝為火箭發射載具(Wurfrahmen 40),提升機動性以俾支援裝甲部隊作戰。由於成效不差,火箭發射載具也獲得「會走的Stuka轟炸機」(Stuka zu Fuss)、「嚎叫的牛」(Heulende Kuh)等綽號。火箭發射載具在車側並列多管火箭的佈局,與這三根短柱的排列方式相比,自然予人遐想的空間。


因為與第十六裝甲師的淵源,復原車也以該師制式三色迷彩塗裝重現。砲塔戰術編號501指五連連本部車輛。

德國陸軍總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為防止1942年間開始使用的成形裝藥磁性吸附戰防雷(Hafthohlladung)為敵軍模仿應用,因此在試行一月餘後,於1943年12月29日通令具封閉式砲塔的戰車、突擊砲、驅逐戰車在出廠時皆需附加防磁塗裝,且塗料亦配發野戰部隊視需求進行現地塗裝。此防磁塗料由柏林Chemische Werke Zimmer AG製造,因而稱為Zimmerit。德國陸軍總部的防磁塗裝規範本只及於敵步兵易攻擊的車體,但實際作業時砲塔以及貯物箱、擋泥板等車體附件通常也一併塗佈。然而因同盟國始終未大量使用磁性吸附戰防武器,加上防磁塗料塗佈固化需要數天的時間影響產期,因此在1944年9月9日德國陸軍總部即通令廢止出廠防磁塗裝,隨後於10月7日再通令停止戰場現地使用。因此德軍裝甲車輛的防磁塗裝亦能作為年份判斷的參考依據。

此輛復原車在結構細節上極為考究,近乎完美重現了豹式戰車A型初期量產型的各項特徵。豹式戰車A型自1943年七月間德軍在東線庫斯克突出部(Kursk salient)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結束後開始量產,為衛城作戰時方才首次投入實戰的豹式戰車首款量產型D型的後繼車款,也是1944年夏秋諾曼第戰役期間豹式戰車的主要車款。

豹式戰車A型除了汲取衛城作戰經驗強化裝甲防護並改善D型不完備的發動機與傳動系統之外,在外觀上與D型的主要差異為採用鑄造式且附加MG 34防空機槍的車長頂塔,同時絕大部份A型在車體前方亦將右側通信兵裝甲防護手槍射孔換裝為鑄造式80 mm球形機槍座(Kugelblende 80)。由於豹式戰車A型量產時程與防磁塗裝實施時期大部份重疊,因此大部份A型都有此表面凹凸的外觀。


由於豹式戰車A型衍生自D型,因此在A型量產初期也承襲了D型後期量產型的諸多設計。這些共通設計包括左側單頭燈、車體前方戰鬥室頂部艙門形式、車體左右兩側工具及掛架擺放位置、具六條八字形止滑紋的履帶等;之後各部件才隨著實戰經驗累積而逐步修正。



本復原車砲盾左側附帶遮雨簷的兩孔表示使用與D型相同的Turmzielfernrohr (TZF) 12雙眼瞄準鏡。此裝備自1943年十一月後即由TZF 12a單眼瞄準鏡所取代,故自此之後砲盾左側只留單孔。


車體前方右側的鑄造式球形機槍座則在1943年十二月始正式採用。本車的機槍座屬於初始構型,後期則採漸進式坡道設計以防彈片噴濺(機槍座為敵戰防槍砲攻擊重點之一)。兩段式四肋強化前擋泥板則是D型與A型共通的部件。



本車車尾的雙排氣管與橫放於發動機室圓形維修蓋上的千斤頂仍維持D型後期佈局,但不見1943年九月A型開始採用的底部大型牽引掛勾座。


此外,自1944年一月起,A型左側排氣管增加兩支以解決與發動機排氣連動的戰鬥室增溫系統運作時,左側發動機排氣風扇逆吹造成發動機散熱不良的問題。此缺陷自A型的後繼車款G型起即因進排氣機構佈局改良而解決,因此G型的排氣管回復為左右各一。


復原車照片來源:http://bernardzeephotos.com/Littlefield10/Littlefield10.html
納粹「豹型坦克」、FW-190戰機

一直以來是我最鍾愛的

今天有幸看到

「神人級的製作」、「神人级的考証、說明」

實在三生有幸



很有內涵的分享,讚~5分奉上
如果有教學就更完美了。
最後下決定的是你(妳)
我也來分享我之前的1/16 rc king tiger
賣到台中去了....不知道過得好嗎
1/16 king tiger rc坦克
現在一直在考慮要再買一台type-10還是買一台js2回來搞重舊化
宅男也是人,何必看不起宅男
很棒的質感~
塑膠車變鋼鐵車^_^
好厲害好厲害
也想看到詳細步驟照片
雖然自己不會做
但每次看到分解圖片還是覺得很療癒
一點一點的做一點一點的拍~~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