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16]: Vought F4U-1 Corsair


「洋基佬的創意」

由於二次大戰時期管線與密封材料的發展尚未成熟,空冷式發動機運作中會噴濺機油霧甚至燃油霧。F4U的油槽與注油口位在座艙的正前方。發動機運作時,噴濺的油霧會由座艙罩前方的鋁合金油槽蓋板以及兩側的飛行儀器蓋板縫隙噴到座艙罩上。





美國陸戰隊第214戰鬥機中隊(VMF-214)中隊長Gregory “Pappy” Boyington少校並不使用固定座機。這使戰技較生疏的部屬能夠操作機況較佳者;也讓敵機無法在編隊中藉以辨識身份。他就曾在1943年十二月底的戰鬥任務中,因當時駕駛的F4U-1油霧噴濺過多遮蔽視線,不得不在六千呎高度飛行中解開安全帶,打開座艙罩後站起來,在強烈的氣流中探身用手把擋風玻璃上的油污抹掉。VMF-214即因1976-1978年NBC播出的電視影集「Baa Baa Black Sheep」而聞名的「黑羊」中隊。Boyington少校生涯戰績24架,包括飛虎隊時期的兩架。1944年1月3日於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東北角拉波波(Rapopo)擊落三架零戰後,自身亦遭擊落而被俘。後獲頒榮譽勳章。


此外,發動機整流罩末端的通風片(cowl flaps)本是環繞著圓柱形機體的設計。當其開啟時,液壓制動器噴濺的液壓油霧也會隨螺旋槳轉動時所帶動的滑流(slipstream)噴上座艙罩。此問題在1942年9月25日F4U-1初期量產機於USS Sangamon (CVE-26)護衛航空母艦進行航艦起降測試時就已發現。








這些噴濺在座艙罩上的油霧嚴重影響飛行員視野。所以針對量產初期的F4U-1,海軍及陸戰隊戰鬥機中隊維保人員皆會沿著座艙罩前的油槽蓋板及儀器蓋板的板邊,貼上白色醫療用膠帶以封住縫隙,並將上方整流罩通風片鎖死或拆除後另以封板鉚接固定。膠帶貼附與否以及貼附的範圍則視油霧洩漏程度而定。也因此投入戰場前期的F4U-1在座艙正前方常有形式不太一致的粗白線,堪稱「洋基佬的創意」。





某些特寫照片也可看到膠帶貼附的狀況或撕除後所留下的殘膠痕跡。







重新設計給F4U-1的整流罩通風片也開始在生產線組裝。


雖然油霧洩漏的問題在後期有所改善,但直到1945年間搭載於航空母艦的F4U-1D都還有貼著膠帶的情況。

阿曜對這台F-4U也是情有獨鐘啊 小時候電視有播過一齣影集叫做黑羊中隊
裡面的飛機就是F-4U喔 上面也有板友的文章有提到這部影集
5iMPC軍團長 雪之女王阿曜

雪之女王阿 wrote:
阿曜對這台F-4U...(恕刪)




對黑羊中隊印象極深,當時就覺得F4U超帥的!

從小學開始做模型,完全沒伴,是自己玩的那種半吊子,記得有做過一隻海盜,好像是F4U-4,Revell牌的。

大學以後,就沒再做模型了,現在更難!只能買完成品來解渴了。

所以,每兩週去7-11逛逛,再來看看R大的文章,也算是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確幸了!

感謝R大及各位大大囉!

F4U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擊落紀錄

美國海軍快速航艦特遣艦隊(TF 38)在1945年8月15日清晨0415時派遣103架飛機空襲東京地區數處目標。部署於USS Essex (CV-9)艦隊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83戰鬥轟炸機中隊(VBF-83)代理中隊長Thomas Hamil Reidy中尉(生涯戰績十架)在前往目標攻擊途中,於0540時以F4U-1D擊落一架中島C6N彩雲艦上偵察機。這是當天美國海軍飛行員擊落的33架日機中的第一架,也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兼太平洋戰區盟軍總指揮官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五星上將(Fleet Admiral)在0640時召回TF 38已升空的兩波攻擊機群、1050時通令盟國海軍停止攻擊行動終止敵對日本狀態之前,F4U的最後擊落紀錄。


尼米茲五星上將在1050時通令美國海軍停止攻擊行動之後,部署於USS Hancock (CV-19)艦隊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六戰鬥轟炸機中隊(VBF-6) Robert S. Farnsworth准尉以F4U-1D執行戰鬥空中巡邏時,於1122時在TF 38上空擊落一架中島B5N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F4U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擊落紀錄則由部署於USS Shangri-La (CV-38)艦隊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85戰鬥轟炸機中隊(VBF-85) Falvey McKee Sandidge, Jr.准尉取得。他以F4U-1D執行戰鬥空中巡邏時,於1200時稍後在距離TF 38廿五公里處擊落一架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

請教一下R大

F4U對我而言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

它跟P 51一起又參加了韓戰

韓戰這段期間

不知是否有史料可以公佈

是誰用F4U擊落了MIG 15

又如何損失了近300架

除了對地攻擊損失之外

是否

空戰也被擊下不少


感謝分享
b28599 wrote: F4U對我而言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
它跟P 51一起又參加了韓戰
韓戰這段期間
不知是否有史料可以公佈
是誰用F4U擊落了MIG 15
又如何損失了近300架
除了對地攻擊損失之外
是否空戰也被擊下不少...(恕刪)

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的韓戰在空戰史上可謂首次由噴射機所主導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裁減軍備,美國空軍留下North American F-51 Mustang、美國海軍及陸戰隊留下Vought F4U Corsair及未能趕上大戰的Douglas AD Skyraider。然而F-51與F4U這兩款曾經叱咋風雲的活塞動力螺旋槳推進戰鬥機,在噴射機大量部署的狀況下,韓戰期間只能作為對地密接支援之用。

在韓戰初期,作為對地密接支援攻擊機用途的F-51與F4U尚能擊落北韓的俄製Yakovlev Yak-9P與Lavochkin La-9螺旋槳戰鬥機,但面對1950年十月下旬中國介入戰事後投入戰鬥數量大增的Mikoyan-Gurevich MiG-15噴射戰鬥機,也只能淪為俎上肉。

MiG-15當時為劃時代的新式噴射戰鬥機。不僅二次大戰期間加速緩慢、操控性極差的德國空軍首架噴射戰鬥機Messerschmitt Me 262無從與之相比,其性能也凌駕於韓戰初期美國空軍的Lockheed F-80 Shooting Star、Republic F-84 Thunderjet、美國海軍的Grumman F9F Panther、McDonnell F2H Banshee、大英國協的Gloster Meteor等噴射戰鬥機,直到同為後掠翼構型的North American F-86 Sabre在1950年底投入戰場後才有機會與其一搏。但要與MiG-15相捋,還得等到1953年F-86F開始服役之後。

F-51的液冷式發動機在對地攻擊時存活率本就較低,但二次大戰後期菲律賓戰役起即已用作對地攻擊的F4U同樣裝甲防護力不足,兩者在韓戰期間熾烈的防空砲火下都討不到便宜。然而美國陸戰隊因飛行員七成以上經歷過二次大戰密接支援任務洗禮、指揮通報體系較縝密有效、加上以航空母艦為基地運作較有彈性且滯空時間長,其密接支援的效率與成果較為美國陸軍所推崇。美國軍方並未發表韓戰時期的詳盡官方統計數字,但部份資料顯示韓戰期間此兩款機種的損失數字為:

• 美國空軍F-51損失474架(341架作戰損失)
• 美國海軍F4U損失267架(145架作戰損失)
• 美國陸戰隊F4U損失206架(164架作戰損失)

這些作戰損失絕大部份為防空砲火所致。F-51遭MiG-15擊落八架左右、F4U遭MiG-15擊落三架,但兩者皆未曾被敵軍晝間螺旋槳戰鬥機擊落(是否曾被夜間戰鬥機擊落則不明)。若以每次戰鬥任務的平均作戰損失而言,兩者皆約在0.5%。此作戰損失率雖低於二次大戰時期的平均值,但遠高於韓戰時期噴射戰鬥機的作戰損失率(約0.15%)。

由於噴射機與螺旋槳機的性能差異在韓戰時已屬天壤之別,螺旋槳機種在空戰中擊落噴射戰鬥機的機會實屬鳳毛麟角。除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自衛擊落之外,韓戰期間僅有兩次螺旋槳戰鬥機擊落噴射戰鬥機的紀錄:

• 1952年8月9日,部署於英國皇家海軍巨像(Colossus)級海洋號(HMS Ocean, R68)航空母艦的第802海軍航空中隊Peter “Hoagy” Carmichael中尉,駕駛序號WJ232、戰術編號114/O的Hawker Sea Fury FB Mk. 11,在迎頭攻擊中擊落一架MiG-15。為英國飛行員使用英製飛機在韓戰中唯一的空戰擊落紀錄。因此功績,Carmichael中尉在1953年獲頒傑出服役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韓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與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艦隊航空部隊(Fleet Air Arm)艦載機群均再次使用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以資敵我辨識。




• 1952年9月10日,部署於USS Sicily (CVE-118)護衛航空母艦的美國陸戰隊第312攻擊機中隊(VMA-312) Jesse Gregory Folmar上尉,駕駛製造序號97201、識別碼9/WR的F4U-4B (配備四門20 mm AN/M3空用機砲),在迎頭攻擊中擊落一架MiG-15,但隨即被四架MiG-15擊落後跳傘落海獲救。Folmar上尉因此功績獲頒銀星勳章。





這兩次大概是米格機飛行員經驗不足或運氣太差所致。兩次螺旋槳機種都採迎頭攻擊方式以縮短暴露於敵火時間,碰巧命中。

然而F4U (甚至活塞動力螺旋槳戰鬥機)的最後一名空戰王牌飛行員也在韓戰時產生。部署於USS Princeton (CV-37)航空母艦但在漢城周邊金浦(K-14)基地操作的美國海軍第三混成中隊D分隊(VC-3 Detachment  D) Guy Pierre Bordelon, Jr.中尉,在1953年6月19日至7月17日之間以製造序號124453、識別碼21/NP、暱稱”Annie Mo”的F4U-5N夜間戰鬥機擊落五架敵機(兩架Yak-18夜間攻擊機及三架La-11戰鬥機)。雖然Bordelon中尉的紀錄缺乏機體殘骸作為佐證,但以官方紀錄而言,他的空戰王牌頭銜在韓戰中不僅是美國海軍的唯一一名、美國飛行員使用螺旋槳戰鬥機的唯一一名,也是夜間戰鬥機飛行員的唯一一名。他創下紀錄的座機之後由美國空軍交換飛行員操作時墜毀。



F4U是我的最愛
完全的強力潑辣
跟任何一架二戰機都不同
樓主的文章也很有可看性
可惜本次的模型看來沒有什麼特殊的
感謝R大不遺餘力的回文

不僅分享了韓戰空戰戰史

也包含了數據上完整的分析

讓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看來美國在二戰後

參加的這二場亞洲的區域戰爭,

都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絶不是像電影「TOP GUN」裡面所講

韓戰期間的阻殺率有多麼高



F-86上場前

也是損失的一大湖塗




感恩。 謝謝
b28599 wrote:
看來美國在二戰後
參加的這二場亞洲的區域戰爭,
都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絶不是像電影「TOP GUN」裡面所講
韓戰期間的阻殺率有多麼高
F-86上場前
也是損失的一大湖塗...(恕刪)

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在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簡稱NFWS,即TOPGUN)課程開訓的橋段中,教官開宗明義即宣稱韓戰期間美國海軍戰鬥機空戰交換比為12:1 (擊落12架敵機時自身損失1架),但越戰初期卻只有3:1,原因在於飛行員過度依賴飛彈,忽略了空戰纏鬥技巧;而在TOPGUN空戰機動(air combat manoeuvring, ACM)訓練課程開設以後,越戰末期空戰交換比又再回復12:1。

根據美國官方紀錄,韓戰期間美國空軍North American F-86 Sabre對蘇聯同盟Mikoyan-Gurevich MiG-15的空戰交換比為10.2:1 (擊落792架、自身損失78架)。後世數項研究則認為美軍浮報擊落數並掩飾損失數,故實際交換比可能僅5.6:1或甚至1.8:1。此外,這僅是雙方單一機種的對戰紀錄。若根據美國官方數據計入所有參戰國所有機種的空戰損失,則空戰交換比約為3.6:1 (擊落約1500架、自身損失420架)。

越戰期間的空戰加入了地對空導向飛彈、空對空導向飛彈、地面及空中雷達預警管制等先進戰術元素與自縛的政治指導原則,與韓戰期間的空戰已無法直接比擬。然以所有機種而言,越戰全期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為3.8:1、在美國海軍為4.7:1,並未較韓戰期間遜色。若只計專責空中優勢確保任務(MiGCAP)的戰鬥機,則越戰全期的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為5.5:1、在美國海軍為6.4:1,也未必較韓戰期間F-86對MiG-15的戰果差。而在越戰末期美軍展開大規模空中攻勢的1972年間,MiGCAP的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已因地面預警管制強化而提升至15:1、在美國海軍也提升至8.4:1;然因美國海軍戰鬥機接敵機會較低,與TOPGUN空戰機動訓練成效的關聯性並不明確。

詳見空戰交換比與戰鬥機裝備機砲的迷思
白167號Vought F4U-1D Corsair



這架序號57803、戰術編號167的Vought F4U-1D Corsair為F4U模型的範本,但未有歷史相片傳世。實機在1945年2月25日由部署於USS Bunker Hill (CV-17)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84戰鬥機中隊「狼群」(VF-84 “Wolf Gang”)中隊長Roger Richard Hedrick中校操縱,單日擊落三架日機(一架三菱A6M零式艦上戰鬥機、兩架中島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這是他的最終戰果,生涯戰績12架。

Hedrick少校在1943年1月1日擔任新編第17戰鬥機中隊「海盜旗」(VF-17 “Jolly Rogers”)作戰官,自1943年十一月至翌年四月VF-17解編為止於索羅門群島締造擊落九架戰果。1944年5月1日晉升中校後擔任新編VF-84中隊長。戰後晉升至少將退伍,2006年1月10日辭世。


事實上本機隸屬美國陸戰隊第221戰鬥機中隊「戰隼」(VMF-221 “Fighting Falcons”)。1945年初該中隊及陸戰隊第451戰鬥機中隊「軍閥」(VMF-451 “Warlords”)與海軍VF-84等三支操作F4U-1D的戰鬥機中隊一同部署於USS Bunker Hill (CV-17)。各中隊機體的三碼戰術編號首碼皆為戰鬥機中隊的1,後兩碼則無特定群組。戰鬥任務指派機體並未以中隊區分,而是選擇機況妥善者即使用。




此時期USS Bunker Hill (CV-17)艦載機在右翼及垂直尾翼中間繪有白色箭頭識別標誌;機身戰術編號是1開頭的三位數(起始編號1為戰鬥機、2為俯衝轟炸機、3為魚雷攻擊機)。整流罩前緣間歇性會漆上橘黃色圈作為中隊識別。

USS Bunker Hill (CV-17)在1945年5月11日遭兩架日軍特別攻擊機命中重損,正停駐於飛行甲板的本機也受波及而焚毀。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