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二次大戰傑作機[14]: Curtiss P-40N-20 Warhawk


nocar wrote:
+1有進得好少下班...(恕刪)

推推~

走了半小時才買到~
請問這類模型的刻線是不是太深了阿??
就為了這青天白日,昨天一次訂了兩架,

還好幸運的在PC家買到,省下去小7一家家找貨的時間,

非常感謝R兄每期的詳盡解說
榮耀歷史傳承紀念塗裝

2015年中華民國空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所推出的飛虎隊彩繪版F-16B和中美混合聯隊「太公令」彩繪版F-CK-1,皆維持戰機現代塗裝不變,只加上幾個當年的彩繪圖騰和有爭議的日機獵殺標誌。坦白說只是做了半套的四不像。同時推出的飛虎隊後期104號P-40E全尺寸模型機塗裝也有爭議。對比其他國家空軍的慎重程度,實在令人汗顏。

• 2012年蘇聯空軍法籍志願戰鬥航空團「諾曼第-尼曼」(Normandie-Niémen)建軍七十週年紀念:


2014年諾曼第登陸七十週年紀念


2015年不列顛空戰七十五週年紀念


原則上這類強調榮耀歷史傳承的紀念塗裝只以當時的獨特徽幟與塗裝模式呈現,模擬情境而不作特定機體再現。









但英國皇家空軍卻施以機身識別碼,作為特定人物與機體紀念。



施以紀念塗裝的機體上若具戰功章,則是該機自身的戰果。如這架隸屬美國空軍第492戰鬥機中隊序號97-0219的McDonnell Douglas F-15E Strike Eagle在2017年6月8日擊落敘利亞政府軍一架Shahed 129無人機,即以星號作為戰功章。


當年的死敵若今日是盟友或不欲招惹的對象,紀念塗裝漆上當年的戰功章對其不啻莫大的侮辱。然若其仍屬敵對國家,則誇飾戰功亦無不可。例如這架隸屬美國海軍第32戰鬥機中隊「劍士」(VF-32 “Swordsmen”)的Grumman F-14A Tomcat即彰顯1989年1月4日該中隊擊落兩架利比亞Mikoyan-Gurevich MiG-23的戰果。


附記:F-15C彩繪機”Kinsley”





2019年十二月,美國俄勒岡州空中國民兵第173戰鬥機聯隊在David Richard Kingsley少尉捐軀七十五週年推出F-15C Eagle彩繪機以資紀念。擔任轟炸員的美國陸軍航空隊Kingsley少尉所屬之轟炸機組,當時指派的機體為序號42-30333的Boeing B-17F-100-BO Flying Fortress,暱稱SANDMAN。故彩繪機機首即標示此暱稱。而第173戰鬥機聯隊駐防俄勒岡州Kingsley Field空中國民兵基地,該基地即以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的Kingsley少尉命名。


然而1944年6月23日Kingsley少尉捨己救人,死後獲頒榮譽勳章的轟炸任務中,所屬機組操縱的其實是序號42-5951的B-17F-35-VE,替代維修中的原指派機體。此機暱稱OPISSONYA,也就是o-piss-on-ya。美國空軍應該很難同意在彩繪機上出現這種字眼,只好沿用SANDMAN。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的四發動機重轟炸機並無足夠規模,因此盟軍的重轟炸機並未施以黑白相間的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彩繪機採用的條紋式迷彩也不見於當時的重轟炸機。
今日的飛虎隊

1942年7月4日接收飛虎隊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以及下轄第74、75、76戰鬥機中隊在戰後幾經解編、更名、更隸、復編的轉折。現今隸屬於美國空軍第23聯隊的第23戰鬥機大隊"Flying Tigers"下轄第74與第75戰鬥機中隊,部署於喬治亞州穆迪(Moody)空軍基地。這些部隊仍然維繫飛虎隊的隊名與鯊嘴塗裝傳統,垂直尾翼識別碼也使用FT (即Flying Tigers)。

第74戰鬥機中隊"Flying Tigers"、第75戰鬥機中隊"Tiger Sharks"與第76戰鬥機中隊在歷經多次機種轉換後,皆自1981年夏季開始操作Fairchild Republic A-10 Thunderbolt II密接支援攻擊機直到今日。雖然第76戰鬥機中隊目前隸屬於第23聯隊第476戰鬥機大隊(1943年五月於中國編成,同屬第十四航空軍)而不在同一體系,但與其它兩中隊皆同樣使用鯊嘴塗裝與FT垂直尾翼識別碼。此鯊嘴塗裝是美國空軍唯一允許保留使用的歷史塗裝,可見其尊崇飛虎隊傳統之一斑。





第74戰鬥機中隊在1993年六月至1996年七月間,部署於北卡羅萊納州波普(Pope)空軍基地時,曾短暫操作General Dynamics F-16C/D Fighting Falcon。

1994年3月23日第74戰鬥機中隊一架序號88-0171的F-16D Block 40D在波普空軍基地進行模擬熄火進場訓練時,與一架也正準備降落的Lockheed C-130E Hercules運輸機在三百呎低空互撞。相撞後C-130E成功降落,但F-16D則損傷嚴重開始解體。兩名飛行員棄機跳傘後,殘骸墜入美國陸軍使用的陸空聯合作戰專屬停機坪(在波普空軍基地稱為Green Ramp),撞上正準備裝載美國陸軍傘兵的Lockheed C-141B Starlifter戰略運輸機,導致其爆炸起火;散落的碎片也濺向等待登機的傘兵群中。此事故最後造成地面23人喪生、80人重傷,為F-16操作史上最嚴重的飛安傷亡紀錄。




2023年2月8日第23戰鬥機大隊第74戰鬥機中隊「飛虎」(Flying Tigers)展出其直系元祖AVG一中隊「亞當與夏娃」(Adam & Eves)戰術編號5的Republic A-10C Thunderbolt II彩繪機,以紀念初代飛虎隊一中隊副中隊長暨空戰王牌飛行員Charles Rankin Bond, Jr. (1915-2009)。



qtwred wrote:
就為了這青天白日,...(恕刪)


也是為了這青天白日,幸運地在第一家小七買下了此系列的第一架收藏。

R大真的太厲害,令人佩服。
常有說法認為二次大戰美軍飛行員在座機上的獵殺標誌是以日章旗代表擊落日本陸軍機、旭日旗代表擊落日本陸軍機,但這並不正確。事實上不論美國陸軍或海軍都沒有獵殺標誌的制式規範,而是在允許塗繪的前提下,隨個人與部隊自由發揮。所以亦無日章旗代表陸軍機、旭日旗代表海軍機這種規範。

歐洲戰場戰鬥機飛行員唯一獲頒榮譽勳章的美國陸軍第九航空軍第354戰鬥機大隊第356戰鬥機中隊中隊長James Howell Howard中校P-51B "DING HAO!"座機畫的六面旭日旗全是飛虎隊時期的戰果(正式紀錄為2.33架),實際上應該都是陸軍機。


接收飛虎隊的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第23戰鬥機大隊首任大隊長Robert Lee Scott, Jr.上校的正式紀錄為擊落十架,除了兩架號稱零戰(很可能為一式戰),其它全為陸軍機。他的P-40K-1座機上畫的日章旗與旭日旗應非陸軍機與海軍機的分別。Scott原為B-17轟炸機飛行員,但因個人意願,在陳納德首肯下曾以飛虎隊裝備與飛虎隊聯袂作戰,但並非飛虎隊隊員。他在飛虎隊解編後由蔣介石授意欽點為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大隊長。其戰功也全在該大隊大隊長任內所締造。


美國陸軍航空隊第71戰術偵察大隊第82戰術偵察中隊中隊長William Arthur Shomo上尉在1945年1月10日及11日宣稱擊落一架日本海軍九九艦爆、一架海軍一式陸攻及六架陸軍三式戰,因單日擊落七架而獲頒榮譽勳章。他的F-6D "Snooks 5th"座機獵殺標誌也不分海軍機或陸軍機,全是旭日旗。


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78戰鬥機大隊大隊長John Dave Landers上校的P-51D "Big Beautiful Doll"座機的六面旭日旗是他軍旅生涯初期於太平洋戰場第49戰鬥機大隊第九戰鬥機中隊時的戰績,兼有海軍機及陸軍機,亦未加以區分。


看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偏好旭日旗。而日章旗則為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所習用,也延續到漆著青天白日徽但由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節制的中美混合聯隊(如瑞德中校的P-40N “BOSS’S HOSS”座機)。



此外,以美國海軍戰功彪炳的USS Tautog (SS-199)遍羅魚號潛艇為例,潛望塔繪製的獵殺標誌中,旭日旗代表軍用艦艇、日章旗代表民用商船、半幅旗幟代表擊傷、三角旗幟代表五百噸以下小型艦艇、飛機代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當日擊落的日軍九七式艦上攻擊機。然而這也非美國海軍獵殺標誌的通例。
這次的 的確很熱門, 我放了三架上去賣,

立刻秒殺,還有人一次買了兩台。
好文標記一下~
redshoulder wrote:
第十四彈:Curtiss...(恕刪)
美國陸軍中緬印戰區臂章



依1941與1942年之交美國總統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於華府舉行的阿卡底會議(Arcadia Conference)決議,盟軍中緬印戰區(China-Burma-India Theater of Operations,簡稱CBI)於1942年3月4日成立。

然而中緬印戰區幅員廣袤且山險阻隔,加上英國實質掌握緬甸及印度兩殖民地、英美中三國亦各思己利(英:減少外援部隊以持續掌控殖民地、美:中國持續抗日以羈縻日軍、中:獲取美援軍備以抗日並保留實力剿共)繼而互相猜忌,故盟軍指揮系統實際上各行其是而未能整合,戰區劃分僅屬名義上的形式。美國介入的中國戰區由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特級上將擔任盟軍最高統帥,並以美國陸軍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中將與何應欽一級上將任美中聯合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同時統領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部隊,設司令部於重慶、分部於印度新德里。英屬印度、英屬緬甸及東南亞英國屬地則在1943年八月以英國主導的東南亞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簡稱SEAC)獨立劃分戰區,由英國皇家海軍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上將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史迪威中將兼任盟軍最高副司令兼劃歸此戰區的北方(緬甸北部)戰鬥區域司令部(Northern Combat Area Command,簡稱NCAC)司令。雖中緬印戰區指揮體系從未統合,中國戰區與英國屬地亦獨立劃分指揮權,但美國在大戰期間仍持續使用此名稱。

在1942年三月中緬印戰區成立之際,日軍已即將攻克英屬緬甸。已成為同盟國一員且獲美國奧援的中國在稍早應英美要求派遣十萬名中國遠征軍,由史迪威中將指揮馳援緬甸,但為日軍包抄而大敗,損失慘重;史迪威中將則在5月24日率領百餘名美國軍民徒步跋涉逃往印度阿薩姆(Assam)邦。緬甸全境在1942年五月底由日軍佔領,從而截斷租借法案軍援進入中國的海路管道及陸路管道滇緬公路。


1942年七、八月間,史迪威中將由重慶啟程前往印度視察駐印美軍部隊。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駐留期間,部隊指揮官舉報英美兩國軍人間的互信關係岌岌可危。歸根究底爲英美兩軍士氣低迷,夜晚買醉後爭執互毆事件不斷。雙方的憲兵在取締各自士官兵踰矩行為時,又因美軍穿著現地採購配發的英軍熱帶軍服而造成辨認困擾,加深爭執的強度。於是史迪威中將在返回新德里司令部後責成其副官Frank “Pinky” Dorn上校為美國陸軍部隊設計易於辨識的徽章。Dorn上校即以傳統的美國星條旗盾徽,在頂部藍底部份平行排列代表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徽(上)以及代表英屬印度的五芒星徽(中)。英屬緬甸的孔雀徽(下)則因緬甸已陷落而從缺。





此美國陸軍中緬印戰區臂章迅即在1942年下半年起配發駐防印度與中國的美國陸軍部隊,亦包含中美混編中國部隊裡的美國軍人,如劃歸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節制的中華民國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












蔣介石的特級上將軍階是國民政府於1935年三、四月間訂定任命,與美國在1944年底開始授予美籍盟軍戰區統帥/資深將領的五星上將軍階無關。特級上將軍階於2000年廢止,蔣介石也成為擁有此軍階的唯一一人。

歷史上還有所謂「大元帥」(Generalissimo)作為凌駕元帥與五星上將之上的最高正式軍階,意為國家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近代蔣介石(特級上將)、佛朗哥、墨索里尼、金日成、金正日、皮諾切特、史達林(本人未接受)、戈林(帝國元帥)等都有此軍銜。幾乎清一色都是黨政軍通抓的獨裁者。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