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飛虎隊的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第23戰鬥機大隊首任大隊長Robert Lee Scott, Jr.上校的正式紀錄為擊落十架,除了兩架號稱零戰(很可能為一式戰),其它全為陸軍機。他的P-40K-1座機上畫的日章旗與旭日旗應非陸軍機與海軍機的分別。Scott原為B-17轟炸機飛行員,但因個人意願,在陳納德首肯下曾以飛虎隊裝備與飛虎隊聯袂作戰,但並非飛虎隊隊員。他在飛虎隊解編後由蔣介石授意欽點為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大隊長。其戰功也全在該大隊大隊長任內所締造。
美國陸軍航空隊第71戰術偵察大隊第82戰術偵察中隊中隊長William Arthur Shomo上尉在1945年1月10日及11日宣稱擊落一架日本海軍九九艦爆、一架海軍一式陸攻及六架陸軍三式戰,因單日擊落七架而獲頒榮譽勳章。他的F-6D "Snooks 5th"座機獵殺標誌也不分海軍機或陸軍機,全是旭日旗。
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78戰鬥機大隊大隊長John Dave Landers上校的P-51D "Big Beautiful Doll"座機的六面旭日旗是他軍旅生涯初期於太平洋戰場第49戰鬥機大隊第九戰鬥機中隊時的戰績,兼有海軍機及陸軍機,亦未加以區分。
依1941與1942年之交美國總統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於華府舉行的阿卡底會議(Arcadia Conference)決議,盟軍中緬印戰區(China-Burma-India Theater of Operations,簡稱CBI)於1942年3月4日成立。
然而中緬印戰區幅員廣袤且山險阻隔,加上英國實質掌握緬甸及印度兩殖民地、英美中三國亦各思己利(英:減少外援部隊以持續掌控殖民地、美:中國持續抗日以羈縻日軍、中:獲取美援軍備以抗日並保留實力剿共)繼而互相猜忌,故盟軍指揮系統實際上各行其是而未能整合,戰區劃分僅屬名義上的形式。美國介入的中國戰區由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特級上將擔任盟軍最高統帥,並以美國陸軍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中將與何應欽一級上將任美中聯合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同時統領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部隊,設司令部於重慶、分部於印度新德里。英屬印度、英屬緬甸及東南亞英國屬地則在1943年八月以英國主導的東南亞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簡稱SEAC)獨立劃分戰區,由英國皇家海軍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上將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史迪威中將兼任盟軍最高副司令兼劃歸此戰區的北方(緬甸北部)戰鬥區域司令部(Northern Combat Area Command,簡稱NCAC)司令。雖中緬印戰區指揮體系從未統合,中國戰區與英國屬地亦獨立劃分指揮權,但美國在大戰期間仍持續使用此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