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11]: 三菱A6M2b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二型

1980年的科幻電影「碧血長天」(The Final Countdown)中,USS Nimitz (CVN-68)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與艦載機群突然穿越時空回到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前一天(即1941年12月6日),因此面臨了是否要就此殲滅南雲機動部隊從而改變歷史的難題。

電影中,執行戰鬥空中巡邏任務的「零戰」兩機編組在珍珠港外海遭遇美國參議員Samuel Chapman的遊艇,於是將其擊沉且意欲滅口,以免日機出沒的訊息外洩。隨即兩架同樣也在執行戰鬥空中巡邏任務的Grumman F-14 Tomcat見狀,趨前與其交手纏鬥。兩架F-14垂直尾翼皆繪有髑髏海盜旗,隸屬美國海軍第84戰鬥機中隊(VF-84 "Jolly Rogers")。




這兩架「零戰」事實上是加拿大汽車暨鑄造公司(Canadian Car and Foundry,簡稱CC&F)生產的Harvard Mk. IV,亦即授權生產的North American T-6 Texan高級教練機衍生款。兩架的塗裝都是赤城航空隊的型式,垂直尾翼戰術編號分別為AI-114 (長機)與AI-113 (僚機)。當然這兩個編號當時並不存在。AI-114機身亦標註參與過1970年「突襲珍珠港」(Tora! Tora! Tora!)、1980年「碧血長天」以及1976-1978年NBC電視影集「黑羊中隊」(Baa Baa Black Sheep)的攝製。




電影中Samuel Chapman參議員在珍珠港事件前死去。此位虛構的政治人物借用了1941年一月因流行性感冒過世的奧克拉荷馬州民主黨眾議員Samuel Chapman Massingale的名號。


接下來當F-14受命與零戰纏鬥但尚未獲准開火時,就可看到零戰急催油門而F-14卻是在瀕臨失速的狀態翻滾,甚至已失速而俯衝加速再拉升。纏鬥中還因速度太快衝過頭,被零戰抓住機會咬尾射擊,幾乎沒有優勢可言。但一旦獲准開火後就立刻以高速脫離敵機,再佔據有利射擊位置,以機砲解決長機、飛彈解決僚機,根本不需要進入纏鬥。難得有電影能考慮到(或有機會考慮到)這些細節。
http://youtu.be/oyjNInIH4Hw

在1979年尚無擬真電腦成像技術的年代,飛行場景必須以實機拍攝。F-14失速速度約212 km/h,扮演零戰的AT-6極速335 km/h,巡航速度233 km/h。所以在AT-6以高速飛行、F-14以接近失速速度飛行的狀況下,約莫有50-100 km/h的操作空間,但在非平飛狀態F-14一不慎就會失速。這就是現代戰鬥機攔截慢速機的困擾。慢速機在遭攔截時會盡量降低速度並不時突然轉向,逼迫攔截機無法緊隨且須隨時繃緊神經,以避免失速及空中撞擊。實戰中F-14本就不必與零戰咬尾纏鬥,一擊離脫就終結了。

零戰長機飛行員鹿島大尉(臂章兩條粗橫槓)落海被俘,後在美軍航艦上企圖脫逃而遭擊斃。當時赤城航空隊零戰隊並無鹿島此人,且大尉階級僅有進藤三郎(第二次攻擊隊制空隊總指揮官)與指宿正信(第一次攻擊隊制空隊第二小隊)兩人。電影中的鹿島大尉理應擔任分隊長,座機垂直尾翼應在AI-114上下各有一條黃色條紋才是。

redshoulder wrote:
1980年的科幻電...(恕刪)


哇! 真內行! 連F-14的展翼FLPA減速都可以解釋的這麼清楚,神人一枚!

這部片其實當年挺有名的,F-14跟零戰一起飛,那種歷史違和感就足以吸引一堆史迷了~

o_0~~~

redshoulder wrote:
1980年的科幻電影...(恕刪)

這片很小時聽我爸講過

但倒是沒看到電視重播


零戰還是簡潔美
真是令人長知識的好文。大推
redshoulder wrote:
第十一彈:三菱A6M2b...(恕刪)
「航空母艦」與「飛機」的語源

明治維新後的十九世紀後葉到二十世紀前葉,日本人以習用的漢字拼湊或以漢籍古典的詞彙賦予新意,用來意譯西洋專有名詞,稱為和製漢語。由於同為漢字且言簡意賅,和製漢語也為華人圈所接受而習用。舉凡「政治」、「法律」、「社會」、「哲學」、「經濟」、「科學」、「作品」、「重點」、「衛生」、「服從」、「方法」、「背景」、「知識」、「投資」、「抗議」、「健康」、「希望」、「電話」、「手續」、「癌」等眾多日常用語都是和製漢語。而同時期的中國卻反而以「賽因斯」、「德謨克拉西」等進行音譯。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都是和製漢語。約在1917年出現的「aircraft carrier」一詞就字面上來說並不是航空母艦,而是飛機承載具。此名詞衍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繫纜氣球進行戰場觀測的氣球母艦「balloon carrier」。


Carrier本身只有承載的意義,與航空母艦作為浮動基地,提供油彈補給、維護、武力投射、指揮的全方位功能完全不同。「母艦」是比較貼切的翻譯,但相對應的「mothership」原指捕鯨母船,衍生的用法多指搭載同類型載具的應用,例如搭載小船的大船、搭載小飛機的大飛機,與航空母艦又有所不同。這大概是當初不用mothership指稱航空母艦的原因,即使在軍事用語上飛機也常稱為ship。

二次大戰前航空母艦成為艦隊主角後,省略aircraft而簡稱carrier的用法已約定成俗,之後carrier也用作同類功能艦艇的統稱。1943年起美國海軍亦因航空母艦具全通式飛行甲板的特徵,而以「flat-top」作為代稱。

氣球母艦也稱為「balloon tender」。因此與航空母艦類似,但用於水上飛機操作的「水上飛機母艦」稱為「seaplane tender」,部份歸因於一次大戰後由氣球母艦改裝。另也是因為水上飛機可以利用水面起降,而初期的水上飛機母艦只是泊港的延伸,以輔助性小型艦艇(tender)提供水上飛機的運輸與補給。後來也借用aircraft carrier的用法,以「seaplane carrier」指稱類同於航空母艦功能的水上飛機母艦,與tender作模糊的區分。



「飛機」一詞應該是源自日語的「飛行機」。「飛行機」一詞首先出現於1901年三月出版的森鷗外(1862-1922)作品小倉日記中。森鷗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夏目漱石(1867-1916)齊名的文豪,也是日本帝國陸軍軍醫,官拜軍醫總監(中將階),曾派赴德國留學四年。因此他翻譯的「飛行機」應該是德語的Flugzeug (直譯為飛行的東西),而非英語的airplane或aircraft。同時期日語對飛機的其它翻譯:「空中翔機械」、「浮空機」、「飛空機」等皆未能取代「飛行機」。


1907年出現的airplane與1855年出現的法語aéroplane同意。Aéroplane = Airplane = air + plane,意謂空中的平板。原用法指的是甲蟲的鞘翅(在飛行中伸展的樣貌),後用以描述飛機,最貼切的解釋應是指機翼劃過空氣的樣貌。但也有人認為字根plane若源自希臘文亦有漫步之意,所以也有空中漫步之意的說法。

1850年出現的aircraft為美國氣球先驅John Wise (1808-1879)所創造,用以指稱氣球。Aircraft = air + craft,意謂空中的船。此詞彙自1907年開始用來稱呼飛機,並自三〇年代起專指飛機。
redshoulder wrote: 


森鷗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夏目漱石(1867-1916)齊名的文豪,也是日本帝國陸軍軍醫,官拜軍醫總監(中將階),曾派赴德國留學四年






森鷗外還是乖乖的寫文章好了
當醫師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jerry su wrote: 
森鷗外還是乖乖的寫文章好了
當醫師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在十九世紀後葉到二十世紀前葉,傷寒、結核、腳氣病還是日本國民三大死因的年代裡,森鷗外與高木兼寬對腳氣病的看法與處理方式,充滿了陸軍與海軍、主流德國流派(細菌說)與非主流英國流派(飲食說)、和食與洋食、富貧階級(白米為貴、麥飯為賤)的矛盾對立。這一戰就是卅年,直到上世紀二〇年代西方學界證實腳氣病非病菌所致,而與飲食缺乏維生素B1有關為止。

日本帝國陸軍因厚待士兵的天皇敕令與百萬軍隊後勤供需問題而堅持配發白米,以致在第一次中日戰爭與日俄戰爭中分別約有四萬與廿五萬士兵罹患腳氣病,死亡率皆約為10%。同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由曾留學英國的軍醫高木兼寬倡議,以麥飯、麵包取代白米而有效抑制腳氣病。此間接證據為森鷗外在內的陸軍軍醫主事者視而不見,甚至非難攻訐,自然難辭其咎。

然而當時的預防醫學仍在啟蒙時期,維生素也尚未發現。腳氣病飲食說雖有部份因果實證,但無從進行科學論證,且似乎又淪為醫學啟蒙前的非科學論調,而為遵奉科學研究者所不能苟同。後人以後見之明嚴苛批評森鷗外等人對腳氣病細菌說的執著,其實多少忽略了當時的醫學成熟度與社會環境因素。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