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yhj wrote: 看到日本亞馬遜網站有賣,先網購買了日版的,模型實際塗裝是草綠色,並非是廣告圖片的迷彩塗裝,質感還不錯。...(恕刪) 這迷彩的問題要從歷史背景來看。右邊封面上是習知的「飛虎隊」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三中隊「地獄天使」的Tomahawk Mk. IIb (等同於P-40C)簡化版。此簡化版除依英國空軍標準作法移除發動機整流罩上的兩挺.50口徑機槍、保留主翼左右各兩挺.30口徑機槍外,也以Tomahawk IIa (等同於P-40B)的構件生產,因此不具備掛載副油箱與炸彈的能力。此機型在Curtiss廠代號Hawk 81A-3,有別於Tomahawk Mk. IIb的代號Hawk 81A-2。飛虎隊成軍時裝備的一百架Tomahawk Mk. IIb簡化版(一架在港口卸載時機翼落海無法使用)為國民政府透過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將軍爭取而來,由Curtiss廠為英國空軍生產的批次中抽調,在出廠時分三批直接由紐約海運到緬甸仰光,抵達時為1941年五至七月間。飛虎隊下轄三個中隊各30架,自1941年12月20日開始運作至1942年7月4日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為止。飛虎隊運作後期因戰損及零件缺乏,陷入僅有二十架左右妥善可飛的窘境。因此再次透過政治運作,由飛行員前往西北非領取美國陸軍航空隊現役的P-40E以補充,數量在25至50架之間。這些補充機後來也全數由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飛虎隊的鯊嘴塗裝原是仿效英國皇家空軍部署在北非戰場的第112中隊塗裝而來,但因聲名顯赫使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與下轄的第74、75、76戰鬥機中隊繼續沿襲傳承隊名及鯊嘴塗裝直到今日。英國空軍第112中隊於1941年七月由舊式雙翼Gloucester Gladiator戰鬥機換裝為Tomahawk Mk. IIb (等同於P-40C),成為全球首支完成戰備的P-40部隊;1942年初再次換裝為Kittyhawk (等同於P-40D/E)。啟發飛虎隊鯊嘴塗裝靈感的據信是1941年11月2日出版的印度每週畫刊(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封面。原始照片攝於同年九月間,照片中飛行員為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Neville "Bowks" Bowker上尉。這架Tomahawk Mk. IIb序號AN218、機身戰術編號B、暱稱為Menace。Bowker上尉之後於1941年12月27日駕駛序號AN283的Tomahawk Mk. IIb執行戰鬥任務時,遭小口徑防空砲火擊落被俘直至終戰,生涯戰績9.33架,其中1941年9月14日以本機擊落一架義大利空軍第28大隊的Savoia-Marchetti SM.79 Sparviero雀鷹式轟炸機。照片中背景機身編號A的Tomahawk Mk. IIb序號AK461,曾為中隊長Lloyd Gilbert "Algy" Schwab上尉座機。Schwab上尉自1941年4月3日至6月25日擔任第112中隊中隊長,帶領中隊完成Tomahawk Mk. IIb換裝。離隊後晉升至中校,生涯戰績六架。該機於1941年11月25日英軍發動十字軍作戰(Operation Crusader)期間,由紐西蘭皇家空軍Frederick Dunford Glasgow士官駕駛,於利比亞西迪雷澤格(Sidi Rezegh)遭德國空軍第27戰鬥機聯隊一大隊一中隊(1./JG 27) Albert Espenlaub上士以Bf 109 F-2/Trop擊落,為個人累計第12架戰績;飛行員Glasgow士官陣亡。Espenlaub上士於1941年12月13日空戰中白11號座機遭擊損迫降被俘,同日稍後因企圖脫逃而遭射殺。如流星般的軍旅生涯總共擊落14架。而後來的非洲之星Hans-Joachim Marseille少尉正在3./JG 27。英國空軍第112中隊雖首開P-40系列鯊嘴塗裝的先例,但鯊嘴塗裝的嗃矢其實是1940年三月開始操作Bf 110的德國空軍第76驅逐機聯隊二大隊(II./ZG 76),該塗裝也為II./ZG 76贏得鯊魚大隊(Haifischgruppe)的稱號。由於該大隊曾參與德國征法之役與不列顛空戰,因此啟發了英國空軍的鯊嘴塗裝。之後國民政府再次透過陳納德將軍的運作,於1943年10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歸由中緬印戰區的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節制。中美混合聯隊下轄一(轟炸機)、三(戰鬥機)、五(戰鬥機)大隊,於現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接收B-25與P-40N進行訓練,並在同年11月25日與美軍聯合發動新竹空襲。模型的這架就是中美混合聯隊時期的P-40N。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0年九月頒布新的標準塗裝規範:機身上部全機單色深橄欖綠(olive drab)、機身底部全機單色中性灰(neutral gray)。初期的深橄欖綠色塗料容易褪色,因此隨戰區地點與時間增長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色調,於是在1941年四月美國陸軍允許將深橄欖綠色以相近的幾種綠色系取代。但因有褪色問題的深橄欖綠色塗料庫存非常多,因此仍持續使用而未全面更換。在此同時也允許現地指揮官以暗綠色(medium green)或砂黃色(sand)自行依戰場環境在深橄欖綠底色上塗布帶狀迷彩。1942年中亦允許以暗綠色塊狀塗布於深橄欖綠底色的主翼上方、垂直尾翼及水平尾翼上方的前後緣,用以糊化機體輪廓。但因深橄欖綠塗料的褪色問題,時間久了以後這些暗綠色區塊反而對比愈明顯,更加突顯機體輪廓。1943年中有褪色問題的深橄欖綠塗料才以新塗料替換,但舊塗料也因庫存很多而持續使用至終戰。1943年十月因各戰區空中優勢已逐漸確立,美國陸軍廢止軍用機出廠時的塗裝需求,轉由各航空軍司令部自行決定塗裝型式。一般而言有塗裝的機體仍繼續用在空中優勢尚未確立的區域,但因其重量增加而不利於彈藥油料錙銖必較的長距離侵攻任務。各航空軍已塗裝的舊機多半也維持原塗裝不做更改,而與無塗裝的新機混編。在歷史時間點相互對照之下,就可以暸解在中國戰場活躍的P-40系列塗裝型式。1941年秋季飛虎隊成軍初期裝備的Tomahawk Mk. IIb簡化版原是英國空軍的訂單,因此Curtiss在出廠交機前就會以英國空軍當時制式的陸基軍用機塗裝規範(Temperate Land Scheme)施加迷彩。此迷彩在機身上部為暗土色(dark earth)與暗綠色(dark green)雙色帶狀、機身底部為天藍色(sky blue)。但當時色系細節並未完整傳達,以致美國為英國生產的廠家都以自己的供應商塗料調配自己認定的色彩。於是Curtiss廠就用了合作供應商杜邦(DuPont)的塗料模擬英國的迷彩規範,造成一定程度的色差;而Bell生產的P-39差異更大。當時英國空軍處於無機可用的恐慌中,因此表象的色系差異也就不在乎了。1941年底美國參戰後,大批為英國生產的軍用機都轉而配發太平洋戰場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因此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眾多P-40都非美軍的制式單色塗裝,而是Curtiss模仿英軍的制式雙色迷彩。這狀況持續到1943年中以後才逐漸改為深橄欖綠單色塗裝。1942年春季飛虎隊後期補充的P-40E為針對美國陸軍航空隊生產者,因此機身上部為深橄欖綠單色塗裝。1942年夏季飛虎隊解編,裝備及部份成員由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稍後該大隊亦開始接收P-40K。此時塗裝可能因地制宜而在深橄欖綠底色上施加暗綠色或砂黃色帶狀迷彩,而以暗綠色較有可能(砂黃色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由於初期深橄欖綠色塗料的褪色問題,暗綠色帶狀對比會逐漸加強,雙色迷彩會愈趨明顯。1943年冬季成軍的中美混合聯隊P-40N機身上部則應為美軍制式深橄欖綠單色塗裝。
redshoulder wrote:於1943年10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空軍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歸由中緬印戰區的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節制。中美混合聯隊下轄一(轟炸機)、三(戰鬥機)、五(戰鬥機)大隊,於現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接收B-25與P-40N進行訓練,並在同年11月25日與美軍聯合發動新竹空襲。模型的這架就是中美混合聯隊時期的P-40N。(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