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戰鬥機機體飛行時限

至少在上世紀六、七〇年代之前,人類對飛行器壽命的掌握還不夠到位。雖然全金屬機體理論上較複合機體(木、帆布、夾板、金屬等組合)強韌,但結構設計法則未臻完善、製作管控造成的差異仍無法預期,因此當年的回廠翻修時限(time between overhauls)還得加上很大的安全係數。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執行戰鬥任務的機體,尤其是進行各式空戰機動的戰鬥機,飛行時限也難以推定。但戰爭時期新機體與新機型供應在國力強大的主要交戰國可謂源源不絕,頻繁汰換舊機體並非難事。自然這樣頻繁的機體汰除並不等同機體壽命已屆。故大量汰除與大量戰損也可能是所謂俄製戰鬥機機體壽命僅十小時的原由。

以來源短缺只能物盡其用的芬蘭空軍數據而言,不計戰損,其法製Morane-Saulnier M.S.406實際壽命300-500小時、義製Fiat G.50 Freccia實際壽命300-400小時、德製Messerschmitt Bf 109實際壽命最長僅312小時,而複合機體的荷製Fokker D.XXI實際壽命卻達600-700小時。此處實際壽命指機體結構因金屬疲勞而除役的時限,並非回廠翻修時限。日本帝國陸軍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戰鬥飛行回廠翻修時限為240小時,其實已屬佼佼者。
redshoulder wrote:
戰鬥機機體飛行時限至(恕刪)


以這標準來看的話
做模型時過度的舊化實屬不必?
nocar wrote:
以這標準來看的話
做模型時過度的舊化實屬不必?

由舊化聯想實際應用而產生的臨場感,是模型吸引人的元素之一;但為譁眾取寵而過度舊化也為人詬病。最準確的作法還是以實機相片作為舊化的根據,而非憑空發想。

機體表面塗層缺陷包括三大類:因日曬雨淋或高鹽潮濕環境造成的劣化、因頻繁走踏摩擦造成的磨損、因塗層附著強度不足造成的剝落。以日本帝國陸海軍各式全金屬飛機而言,塗層剝落的外觀與機種及時期相關。具塗層剝落外觀者包括橫亙太平洋戰爭全期的陸軍單座戰鬥機、太平洋戰爭初期海軍的中島B5N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以及戰爭中後期海軍的陸基機種。

日本帝國陸軍自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開始,單座戰鬥機出廠時採金屬表面無塗裝方式,僅塗覆主翼上下的國徽日の丸;交付部隊後再依現況現地施加點狀、條紋狀迷彩或單色塗裝。


由於不具底漆,塗層對金屬表面附著強度不足故易產生大面積剝落;即使自1944年末改以出廠時附加迷彩塗裝,塗層品質理應較現地塗裝為佳,仍因無底漆而易於剝落。而此塗層剝落在點狀或條紋迷彩形態中並不易分辨。















相對而言,日本帝國陸軍的複座多發動機機種皆具底漆,因而罕見塗層剝落現象。

日本帝國海軍的全金屬機種中,航空母艦艦載機僅中島B5N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可能因鋁合金表面防蝕處理效果較佳而不具底漆,因而可見塗層剝落現象。然而在珍珠港攻擊期間因亟於維持各機體在最佳狀態,並未見塗層剝落。



三菱A6M零式艦上戰鬥機則自始戰至終戰皆具底漆,罕見塗層剝落;即使在二線作為教練機者漆面磨損情況亦不顯著。但海軍在1943與1944年之交因塗料匱乏而改採品質較差的底漆,似也造成後期衍生型局部塗層剝落。然而總體而言,戰爭期間零戰各衍生型罕有塗層剝落的外觀。



直接接觸海水的各式水上機因防蝕必具底漆,亦不見塗層剝落。戰爭中後期因塗料開始匱乏,海軍部署於陸上基地的陸上攻擊機與局地戰鬥機率先取消底漆,因而可見塗層剝落現象。





此外,不論陸海軍任何機種與時期、不論塗層如何剝落,保持機翼與機身的國徽日の丸清晰完整都為地勤維保的首要之務。若日の丸塗裝亦有剝落現象,則應是早已廢棄的機體。


日本投降後停駐於基地的機體也可能因集中處理時推擠、碰撞、摩擦等外力因素造成塗層剝落。但這並非正常操作狀態,不應與無底漆造成的塗層剝落相提並論。
redshoulder wrote:
由舊化聯想實際應用而(恕刪)


R大的圖真是太厲害的考究了
日之丸是必定養護這件事真的是開了眼
往後做日本機真的要注意這件事

基本上做二戰戰機模型時的脫落法會考慮的原因大致上兩種
踩踏(駕駛員路徑跟保養開關使用)跟風刷
這也是最容易模擬的

再來就是應力比較常見的地方好比機身/翼接合處,各關節處因為活動的磨損
但就個人看過的模型成品種類中做到恰到好處的不多
某些俄系機種或早期混合材料的甚至不會脫漆,沒確認清楚種類就比較麻煩
而且木質或翼面帆布脫漆效果跟金屬就不太一樣

考量機種的壽命,那界限更是難抓(講個比喻,善於考究又同時善長模型的,可能真的不多)
除非有完整的考據圖可以臨摹
不然像上圖那些雷電那種脫落法甚少看人有做過
連想像都不太容易
redshoulder wrote:
M.S.406實際壽命300-500小時、義製Fiat G.50 Freccia實際壽命300-400小時、德製Messerschmitt Bf 109實際壽命最長僅312小時,而複合機體的荷製Fokker D.XXI實際壽命卻達600-700小時。此處實際壽命指機體結構因金屬疲勞而除役的時限,並非回廠翻修時限。日本帝國陸軍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戰鬥飛行回廠翻修時限為240小時,其實已屬佼佼者。

Bf 109實際壽命最長僅312小時!!

BF109是以高速輕重量爲設計目的
所以翼負荷較高,也許情有可原

但 「隼」(キ43)翼負荷小
看來當時日本治金技術還是有差

那二式鍾馗不太敢想像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寒冷天候下啟動發動機的方式

寒冷天候下滑油粘滯度(viscosity)高,甚至可能會結凍。發動機啟動前必須先使滑油粘滯度降低方能達成基本潤滑效用。

寒冷天候下降低滑油粘滯度有多種方式:

• 將燃油以小比例混入滑油直接降低其粘滯度,發動機啟動溫度升高後,燃油即揮發。

• 將發動機加上覆罩,以電熱或燃燒煤油、汽油等方式製造熱空氣灌入發動機室內加溫。這是最普遍的作法。













• 將滑油抽取至室內存放以維持較高溫度,起飛前再灌注;或以加熱器將滑油直接加熱至工作溫度再灌注,如日本帝國海軍伊四百型潛水艦搭載的愛知M6A試製晴嵐特殊攻擊機作業方式。

• 將發動機加上覆罩,於底部燃燒汽油直接加熱發動機室。這是在低於-30oC的酷寒天候下,滑油或發動機機件可能已結凍的應急作法。

發動機啟動後仍須持續熱機,使滑油與發動機各部位達到工作溫度,才能避免機件損壞、發揮最佳效能。發動機熱機時間可能在十五分鐘以上,但可與飛行員簡報、檢視、登機準備等飛行前準備作業同步進行。
<>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