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享:自組四軸UAV測試
至於第一次試飛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慢慢推油門到有一點點快飛起來的時候,先試試看搖桿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覺得方向有問題或者飛機好像快要翻掉的話,立刻切斷油門。然後很小心的把他抓在手上,啟動油門,稍微催一點點油,然後動一下操作桿,確認操作方向是否跟遙控器方向相同。接著搖晃一下飛機,看看是否感受到他產生一股反向的力道阻止你搖晃?
這個順序是APM建議的,我通常是在第一次飛行前就會把槳安裝上去確認...不過多少有點危險,切記螺旋槳的切面位置別對著眼睛。
如果有發生上述問題,要檢查螺旋槳方向以及機體設定這些地方...
我今天有裝上槳試著起飛看看,怠速時還好,推了油門感覺要起飛時,槳竟然噴了出去... 還好槳沒斷。我感覺槳無法咬死馬達中軸。有了這種經驗,我是不太敢拿在手上測試...
另外版大建議架高GPS,我也有考慮過,大家都這樣做應該是有干擾的問題,先前的想法是先測過,後續再來添加,謝謝版大的提醒。我還買了BEC電源模組,MinimOSD,過兩天應該會到。數傳我手頭已有APC240,是先前玩Arduino時用的,我應該有辦法接得上。攝影機雲台圖傳,等平台能飛穩後再說。我目前電池是買5200mah,感覺頗重,PID我目前先用版大的數值,可能不是很合用,這好像不易調整,也是我比較擔心的地方。
目前接上槳的全貌:

以下為本人在他網PO文
--------------------------
APM 一開始設定最痛苦的莫過於是調PID
好的PID值 讓你上天堂,不適的PID 讓你想撞牆
好的設定會讓機子穩定成這樣(LOITER GPS模式)
如何有邏輯的調試PID呢?
影片
總結:
把機子如影片中吊著,Rate_P,Rate_I,Rate_D都先設0,
1.只調升 rate_P,到機子的反應隨撥杆不過大也不過慢.
2.以1的Rate_P設定,再來調升 rate_D,調到機子會抖震再稍降D
3.以2的RATE_D ,再微調一次 rate_P 多一些
Rate_I與Stab_p建議是 飛行中調參,Stab_P由3.0~3.5再往上
原文出處:
http://diydrones.com/forum/topics/arducopter-tuning-guide?commentId=705844%3AComment%3A1135086
參考資料來源:(沒事不用看)
------------------------------------------------------------------------------------
PID控製的原理和特點
在工程實際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調節器控製規律為比例、積分、微分控製,簡稱PID控製,又稱PID調節。PID控製器問世至今已有近70年曆史,它以其結構簡單、穩定性好、工作可靠、調整方便而成為工業控製的主要技術之一。當被控對象的結構和參數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確的數學模型時,控製理論的其它技術難以采用時,係統控製器的結構和參數必須依靠經驗和現場調試來確定,這時應用PID控製技術最為方便。即當我們不完全了解一個係統和被控對象﹐或不能通過有效的測量手段來獲得係統參數時,最適合用PID控製技術。PID控製,實際中也有PI和PD控製。PID控製器就是根據係統的誤差,利用比例、積分、微分計算出控製量進行控製的。
比例(P)控製
比例控製是一種最簡單的控製方式。其控製器的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成比例關係。當僅有比例控製時係統輸出存在穩態誤差(Steady-state error)。
積分(I)控制
在積分控製中,控制器的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的積分成正比關係。對一個自動控製係統,如果在進入穩態後存在穩態誤差,則稱這個控製係統是有穩態誤差的或簡稱有差係統(System with Steady-state Error)。為了消除穩態誤差,在控製器中必須引入“積分項”。積分項對誤差取決於時間的積分,隨著時間的增加,積分項會增大。這樣,即便誤差很小,積分項也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加大,它推動控製器的輸出增大使穩態誤差進一步減小,直到等於零。因此,比例+積分(PI)控製器,可以使係統在進入穩態後無穩態誤差。
微分(D)控制
在微分控製中,控制器的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的微分(即誤差的變化率)成正比關係。 自動控製係統在克服誤差的調節過程中可能會 出現振蕩甚至失穩。其原因是由於存在有較大慣性組件(環節)或有滯後(delay)組件,具有抑製誤差的作用,其變化總是落後於誤差的變化。解決的辦法是使抑製誤差的作用的變化“超前”,即在誤差接近零時,抑製誤差的作用就應該是零。這就是說,在控製器中僅引入“比例”項往往是不夠的,比例項的作用僅是放大誤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項”,它能預測誤差變化的趨勢,這樣,具有比例+微分的控製器,就能夠提前使抑製誤差的控製作用等於零,甚至為負值,從而避免了被控量的嚴重超調。所以對有較大慣性或滯後的被控對象,比例+微分(PD)控製器能改善係統在調節過程中的動態特性。
PID控制器的參數整定 :
PID控制器的參數整定是控製系统設計的核心內容。它是根據被控過程的特性確定PID
控制器的比例係數、積分時間和微分時間的大小。PID控製器參數整定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一是理論計算整定法。它主要是依據係統的數學模型,經過理論計算確定控製器參數。這種方法所得到的計算數據未必可以直接用,還必須通過工程實際進行調整和修改。二是工程整定方法,它主要依賴工程經驗,直接在控製係統的試驗中進行,且方法簡單、易於掌握,在工程實際中被廣泛采用。PID控製器參數的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臨界比例法、反應曲線法和衰減法。三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其共同點都是通過試驗,然後按照工程經驗公式對控製器參數進行整定。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所得到的控製器參數,都需要在實際運行中進行最後調整與完善。現在一般采用的是臨界比例法。利用該方法進行PID控製器參數的整定步驟如下:(1)首先預選擇一個足夠短的采樣周期讓係統工作﹔(2)僅加入比例控製環節,直到係統對輸入的階躍響應出現臨界振蕩,記下這時的比例放大係數和臨界振蕩周期﹔(3)在一定的控製度下通過公式計算得到PID控製器的參數。
PID參數的設定:是靠經驗及工藝的熟悉,參考測量值跟蹤與設定值曲線,從而調整P/I/D的大小。
一開始接觸APM時用原始設定下去試飛時,油門一加,機子亂歪亂抖,直覺買到爛貨了!!實則不然,因為每個人配的四軸機的機體,大小,動力,重量都不盡相同。所以搭配的PID值設定會有很重要的影響!
若能參考到與自己多軸配制的的機體,動力類似的設定值作起始值來上天再用ARDUCOPTOR 3.0firmware 的AUTO TUNE功能
目前已可達到類似前PO 影片的 GPS LOITER 鎖點定高的穩定。
本人的AUTOTUNE過程說明:
選擇2級風或以下的好天氣與寬廣點的場所進行,主要是AUTOTUNE
要以自穩姿態於空中停懸約5~6分鐘
1.機子有接近的參考起始值輸入,主要是讓機子是可被操控的(一般未有把握的參考數值不建議新手操控)!
2.用STABLE模式起飛後,停懸在空中。
3.切AUTOTUENE開關
4.此時機子會自行來回左右抖動調ROLL,飛行員要顧好油門與位置別讓機子飛遠了
5.當ROLL完成,機子會換調PITCH(俯仰)抖動, 一樣飛行員要顧好油門與位置別讓機子飛遠了
6.待AUTOTUNE完畢,若有調參電腦連線可看見COMPLETED顯示.不連線也沒關係,AUTOTUNE的PID値已存在APM內了!
7.重新上電用GPS LOITER模式升空,機子穩得如前PO影片一般!GPS LOITER模式像裝了釘子
一樣會彈回搖控最後不動時的定點!
目前的機體是TAROT 650 四軸
配置1755 4822KV490 尖葉蜻蜓槳
3S 5000 mah
原始設定(不穩定)
分享上述TAROT 650 大槳四軸PID參數畫面如下圖:
AUTOTUNE後(穩定)
http://www.rctw.net/forum.php?mod=image&aid=1083671&size=300x300&key=1fbb05374c3b184f&nocache=yes&type=fixnone
按上述調參調出的APM來與
一模一樣的動力配置的
平民飛控APM 2.6 PK 貴公子飛控 NAZA M V2
GPS 定位停懸比較:
APM2.6 停懸的中規中矩
NAZA V2 還不錯但竟會掉高度沒鎖住
iview wrote:
請問版大能說明一下固...(恕刪)
你用的馬達是傳統給飛機用的,所以另外需要買夾頭,請到露天拍賣輸入關鍵字"槳 夾頭"就會看到很多
一般來說,你的馬達軸心應該是3.0mm或者3.17mm,如果你的是3.0mm買到3.17的夾頭就保證一定噴掉。兩者差異肉眼看不出來。
如果沒有買錯的話,這種夾頭設計都大同小異,上面間間的蓋子上有個洞,你用細一點的起子伸進去,轉啊轉的,就會把槳跟下面的座往下推,把夾頭中心下方的爪子夾緊馬達軸心。通常尺寸沒買錯,應該是不會脫落的,你裝好之後稍微用力用手轉轉看,應該是不太容易轉動。
你的這套系統有可能會應為螺旋槳不平衡的原因導致較高的震動。後續如果不太穩定,可以研究一下把APM的log讀出來,檢查震動情況。
我用的馬達是比較新的設計,他的頭本身就有工好牙,搭配專用的螺旋槳直接鎖上去,因為牙的方向跟旋轉方向相反,所以保證不脫落。
至於PID的話,現在APM已經有支援所謂的自動調整功能,我應該很快會寫的這邊。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你得先把飛機飛起來才能啟動。對於不太會飛行的玩家的確有點困難。
樓上的大大也另外分享一般的調整方式,如果還沒把握能把飛機飛起來,可以先用這種方式抓到參數,差不多就可以了,等練習好了再啟動自動調整,重新抓過參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