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penyen wrote:
請受小弟一拜
weekend181 wrote:
還沒有那麼厲害啦,不...(恕刪)
這方面就我知道的:
復原模型較常見的是在古生物學
國外甚至是教授研究室自己做
因為他們對解剖瞭解甚深
但台灣古生物和人類學都比較冷
一般教授比較沒有復原的需求
最多就是骨骼標本的複製復原
博物館古生組也有技工技士在翻模組裝這類工作
真要作到這樣美觀完整的復原
一般是為了展示的需求
但是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或特展規劃(都是大案子)
現在大多都以招標方式進行
除非和接到案子的廠商合作
不然個人工作室應該沒有機會
而且展示所需的尺寸大很多
還需考慮耐用和成本問題
所使用的材料可能不大相同
技術上的差異我就不知道差多少了
所以就學校或博物館之外
其實我覺得是市面上比較類似是塑膠動物(animal figure)
如Safari, Collecta/Procon, Papo, Schleich等家出的
我覺得樓主你做的不輸大廠甚至超越一些
但當然實際要量產商業化有另外考量
另外一個考量是轉蛋盒玩
每每看到日本的精美轉蛋食玩
我就常想台灣自己出這類的產品
不知道有沒有市場
但我想台灣目前應該不容易
因為有一陣子公仔熱
也有些台產公仔
銷售上實在不突出
因為畢竟日本轉蛋有很多市場是和動漫結合的
純自然動植物的市場應該不算大
weekend181 wrote:
謝謝您的分享及建議,...(恕刪)
哈!看樣子樓主應該比我清楚現況
我真是多嘴了
「玩具化」?
有些翻模標本(如骨骼)會有教學和博物館收藏展示等級的差異
那主要差在精細度和細節上的考究
但是復原實體模型我覺得沒有這類的區別
尤其古生物
大多是靠骨骼和解剖原理想像的外觀
自由空間很大
有些部份並沒有太嚴謹的對錯可言(如顏色)
就算現生動物
本來就有族群多樣性的差異
所以比例不要太離譜都算可接受吧?
像部份Papo, Schleich的塑膠動物或海洋堂出的日本動物轉蛋
我個人是看不出和博物館展示的精細度和細節有差到那去
只要差異在大小比例和材質而已
反而台灣有些展場外包的一些生物模型有時反而比例常抓不好
所以和學術單位合作就和會有比較高的水準作品嗎?
在台灣我不這樣認為
且常設展場更新的案子要多久才有一次?
特展更是可遇不可求
當然如果已有關係不錯的相關廠商
那會相對比較容易一些
而「玩具化」的產品
背後因為至少有相對較長遠的市場和獲益
可以更容易有實質的支持
這只是我外行的意見
希望樓主能順利
PS:純粹好奇,樓主的老師真的是製作恐象和尖角龍的那位老師嗎?
內文搜尋

X